“放”“收”间的智慧管理

来源 :江苏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a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正确引领大胆“放”
  
  美国通用电气前总裁杰克·韦尔奇有句名言:“在你成为领导之前,成功只同自己的成长有关。当你成为领导之后。成功都同别人的成功有关。”同样,一名校长要取得成功,关键是要发现人、培养人、用好人。如何培养人?我的原则是:大胆使用,合理使用,爱护使用,让教师在实践中增长才干,在岗位上大显身手,在关怀下健康成长。
  首先,正确引领,岗位成才。培养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时间,需要锤炼,更需要方式。作为校长首先要认真做好“相马”工程,走进教师群体作深入的细致的观察和了解,让自己的手中有一批可发展、培养、锻炼的对象。继而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开展好“赛马”活动:青年教师的课堂练兵。骨干教师的引领磨砺,民主推荐的上岗锻炼等,给年轻骨干以机会和压力,为他们搭建发挥特长的平台。
  其次,同频共振,群体优化。在一个学校中只把一小部分人的工作热情激发出来是远远不够的。有了这一认识,我对学校全体教师的实际情况进行了一次更深层次的理性认识和思考,向老师们提出了四大个人发展目标构想:资深型教师,学术型教师,学者型教师,管理型教师。制定多种目标,设计多种阶梯,其目的是为了让老师们明白每个人是学校大家庭中的一员,学校建设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明白学校靠青年教师“发家”,中年教师“当家”,还需靠老教师“看家”,以此来激励全体教师向更高的目标奋进。在今年的市学科新秀、能手和市、区班主任工作新秀、能手评比中,我校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第三,授之以渔,管理有序。布置任务是工作的必需,也是训练下属能力的一种载体,科学的管理方法,纷涌迭出的创意,都可以在工作流程中不经意间向下属传达。下属在这种耳濡目染的创新氛围中,也就水到渠成地学会了现代科学管理的方法。如,结合校情及现有的领导体制、工作运行机制,我校进行了有效的尝试,三位校级领导合理分工,围绕教学这一中心工作,切实加强管理。管理过程中,既要按分工明确角色主次、各司其职,又要互相协助、相互补台,校长书记指挥、保证协调,分管校长坐镇、独当一面(制订实施方案、事前商量沟通、吸收点子改进、有机整合工作等),其他校长服务、积极配合。这样既提高了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更培养了人。
  “管”字拆开来是“个个官”,当“个个会管”成为“动车组”时,管理自然就会高效。
  
  二、完善制度巧劲“收”
  
  我们尤其注重用制度规范行为,用策略管理学校,用思想凝聚人心。
  一要以“制度规范”树标杆。“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能更清晰地告诉大家应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我负责牵头、着手修订和完善了学校《管理手册》,其中包括1个《章程》、4个处室职能、25个岗位职责、10个方面105个管理制度,将制度规范以书面文字形式呈现,使之更具导向性、权威性、警示性。但我们也清楚地知道:任何事如果做得太绝对化,往往只会适得其反。所以工作中,我们又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因人制宜。如,一个奖惩条例、三个考核细则等的进一步细化、补充,就在做到规章制度周全的同时,适当地给大家留下了一定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空间,起到了提醒大家同心做事守规范、努力工作不懈怠的功效。
  二要以“以人为本”聚人心。学校管理应“以人为本”,人性化管理须以制度化管理为基础,制度化管理则应为人性化管理提供保障和支撑,人性化管理和制度化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我们通过建章立制,来完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在制度化管理的过程中则需以人性化的温情,来激活教师工作的活力。工作中,我践行“善待师生,崇尚宽容,善于妥协,学会等待,追求高尚”的专业伦理,正视教师的需求,让学校发展成为教师自身发展的基地,引导教师明白提高素质适应形势是大势所需,也是自己发展所需。
  
  (作者系江苏省无锡市东湖塘中心小学校长)
其他文献
色彩作为美术作品中的一项基本要素,其价值等加以一件作品的生命力。然而当前的美术教学在科学规则以及与之对应的客观因素方面投入很大的关注力度,却没有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对色
刘守芬、许道敏在《北京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撰文论述了如何认识死刑对反贪的作用的问题。
在辽阔的苏北大地上,在清幽恬静的射阳河畔,坐落着一所古老而年轻的学校,说她古老——她创办于1903年,经历了百年风雨;说她年轻——她如今沐浴着改革的春风,正焕发着勃勃的生机。她
“以教师为师,与学生同学”是我的教育格言。身为一名教学管理者,同时又在一线教学,我常常提醒自己,要尊重教师和学生,虚心向他们学习,与他们共同学习、共同研究、共同发展。我的体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英语教学要重视对学生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强调课程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识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与交流的学习方式和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