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尤其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将我们置身于一个全新的信息环境之中,信息素养成为了一个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养,正在引起世界各国越来越广泛的重视,并逐渐加入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目标与评价体系之中,成为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为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应注意以下五个方面。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一开始就灌输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易接受,会产生畏惧心理,对其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渡过入门阶段。
1. 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2. 多列举富于启发性的实例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记忆是不会持久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例子,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计算机虽然种类繁多,其基本结构或其主要构成却是大同小异的。要想深入地了解计算机,必须从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开始。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人的活动过程进行比较。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持续稳定的内驱力
首先,教师可通过文字资料或形象生动的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才能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内心产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通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消除对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畏惧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现在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 充分有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知识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实用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最高成功体验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挥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定的工作。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用得上。
1.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 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艺术节及其他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组织网页制作评比、计算机绘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爱好和兴趣。
3.注意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使得信息素质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
五、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信息量是“爆炸式”地增长,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专题课、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溶解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从不同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特色,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一代新人。
(瓦房店市第二十二初中)
一、教材与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符合中学生心理和智力的发展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通过信息技术课程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与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二、以学生为本,注重学习自主性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新课程,术语很多,学生对其有一种神秘感。如果一开始就灌输专业性较强的内容,学生不易接受,会产生畏惧心理,对其以后的学习会造成心理障碍。所以,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实际出发,遵循由浅到深、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规律,开发学生的认知潜能,让学生听得进、听得懂,使学生轻松自然地渡过入门阶段。
1. 面向全体学生
由于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不同特长,安排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教学和实践,面向全体学生制定符合大多数学生现有水平的课程标准,让所有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尽可能地得到发展。
2. 多列举富于启发性的实例
教材中的一些知识点比较抽象,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的记忆是不会持久的。在教学过程中加入适当的例子,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计算机虽然种类繁多,其基本结构或其主要构成却是大同小异的。要想深入地了解计算机,必须从计算机的基本构成开始。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计算机的工作过程和人的活动过程进行比较。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习主动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该努力创设乐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1. 持续稳定的内驱力
首先,教师可通过文字资料或形象生动的投影等多媒体手段,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处理信息的强大功能及其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使学生认识到在信息社会,只有掌握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工具——计算机,才能有效地参与各项活动、适应社会的需要,在内心产生学好这门课程的愿望。其次,教师可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通过近年来我国中学生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取得的成绩,激发学生的自豪感,消除对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畏惧感。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了解现在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发展,使学生产生学习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把当前社会即信息时代对信息技术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要,从而使其产生学习的内驱力。
2. 充分有效的实践
信息技术课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很多知识点都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掌握。因而教师在教学中要尽量用较少的时间、最通俗的语言讲清楚知识点,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上机实践。
四、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实用性
在信息技术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最高成功体验是能够运用所学到的知识去指挥计算机,实现自己的创意,完成一定的工作。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学到的知识用得上。
1. 组建课外兴趣小组
根据学生的特点,组建若干兴趣小组。兴趣小组需要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从而达到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2. 组织各类竞赛活动
结合学校艺术节及其他一些重大节日、活动,组织网页制作评比、计算机绘画比赛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激发学生的创造欲望,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唤起他们对信息技术教育的爱好和兴趣。
3.注意与其他学科整合
信息技术教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信息技术课,二是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前者是基础,后者是实践。信息技术学科与其他学科之间在内容上相互渗透、相互整合,既有利于其他学科课程内容的学习,也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使得信息素质的培养显性地和隐性地贯穿于各科教学当中。
五、发挥计算机网络信息量大、交互性强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当今社会信息量是“爆炸式”地增长,所以应从实际出发,加强师生之间的讨论,从而将信息素质教育融于整个教育过程,把信息技术相关的文化、伦理和社会等问题通过专题课、课外活动、咨询指导等多种形式的讲解溶解在日常的教学环节中,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和良好的信息素养,这样才能获取广博的知识。
实践证明,让学生听得懂、乐意学、用得上,从不同的侧重点帮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有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调动,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素质,真正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素质为本的特色,从而培养出具有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一代新人。
(瓦房店市第二十二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