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地震预测是一个世界性难题,但全世界有不少科学家都在努力研究地震预测,探索预测的有效途径。近期,一些研究人员预测,全球有可能进入特大地震频发期。
特大地震频发期来临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南加州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于今年4月联合发布了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99%。作为报告参与方之一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解释说,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2038年前不发生6.7级地震的几率只有1%;同一时期,加州发生7.5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46%;其中,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地质学家同时认为,加州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也大胆预言,未来10年,全球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其破坏力堪比2004年的印尼海啸。这一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
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5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由俄科学家发明的“MSS计算法”可以对地震进行中期(几年内)预测。专家发现,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活动会加强。例如,20世纪里的4场特大地震全部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俄罗斯地震学家认为,单独的个体不太可能具有这种密集性。目前,在他们所研究的半径3000千米范围内的262个周期中,有124个地震周期出现活动加强的征兆。
为何强震的发生几率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增加呢?
拉马德雷与地震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有21次。其中,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其余全部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2000年后,地球逐步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并将一直持续到2035年。这期间会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这一观点与上述国际科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吻合。
“拉马德雷”是一种低温高压气流,通常处于大气层较高的位置,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30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会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个大陆向太平洋中部移动,低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结果导致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的反复升降就导致了地壳跷跷板运动,从而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地球自转加速度和潮汐
地球自转加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自转加速度表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程度。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大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Richmond)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分别在1957、1961和1965年,与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4年,我们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这表明潮汐对自转加速度和特大地震也有影响。
过去就曾有专家研究过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地震,认为其发生与海洋潮汐有关。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天体对地球的海水会产生引潮力。当新月或满月出现,即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专家认为,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这样地震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专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因素,能否形成地震还要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构造带的分布,构造应力的积累程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等等。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最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有8次;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有3次。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
资料表明,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全球灾害有很好的对应性,为强潮汐导致全球灾害提供了新的证据。
下一场强震何时到来
综上可知,接下来的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2010年,2014年,2018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而且由于2010年、2014年、2018年1月2日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月3日或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责任编辑 赵 菲
特大地震频发期来临
美国地质调查局和南加州大学地震研究中心的专家于今年4月联合发布了一份地震预测报告。报告指出,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在未来30年内发生能造成大面积破坏的强地震的可能性为99%。作为报告参与方之一的美国地质调查局解释说,科学家设计了一种新模型,以研究大地震的发生几率。他们发现,加州在2038年前不发生6.7级地震的几率只有1%;同一时期,加州发生7.5级以上大规模地震的几率预计为46%;其中,加州南部人口稠密地区遭遇地震的可能性最大。
地质学家同时认为,加州最有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位于洛杉矶以东里弗赛德县的圣安德烈亚斯断层南段。
不仅仅是美国,俄罗斯的研究人员也大胆预言,未来10年,全球将发生毁灭性大地震,其破坏力堪比2004年的印尼海啸。这一结论是基于俄地震学家所研制出的一种能记录地震生成过程并预测地震的模型。
俄罗斯科学院国际地震预测理论和数学地球物理学研究所专家弗拉基米尔·科索博科夫说,这场地震的震中可能位于以下5个地区之一:美国和加拿大西部交界带、智利、克什米尔、印尼苏门答腊岛和安达曼群岛附近的印度洋。
由俄科学家发明的“MSS计算法”可以对地震进行中期(几年内)预测。专家发现,大地震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在周期的末期,地震活动会加强。例如,20世纪里的4场特大地震全部发生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内:1952年堪察加发生9级地震,1957年阿拉斯加安德烈亚诺夫群岛发生9.1级地震,1960年智利发生9.5级地震,1964年阿拉斯加威廉王子海峡发生9.2级地震。俄罗斯地震学家认为,单独的个体不太可能具有这种密集性。目前,在他们所研究的半径3000千米范围内的262个周期中,有124个地震周期出现活动加强的征兆。
为何强震的发生几率会在今后一段时间增加呢?
拉马德雷与地震
统计数据表明,1889年以来,全球大于等于8.5级的地震共有21次。其中,在“拉马德雷”暖位相发生1次,其余全部发生在“拉马德雷”冷位相及其边界。2000年后,地球逐步进入了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并将一直持续到2035年。这期间会是全球强震爆发时期。这一观点与上述国际科学界的最新研究结果吻合。
“拉马德雷”是一种低温高压气流,通常处于大气层较高的位置,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30年。当拉马德雷现象以暖位相形式出现时,北美大陆附近海面的水温就会异常升高,而北太平洋洋面温度会异常下降。与此同时,太平洋高空气流由美洲和亚洲两个大陆向太平洋中部移动,低空气流的运动方向则正好相反,结果导致中太平洋海面升高。当拉马德雷以冷位相形式出现时,情况则完全相反。中太平洋海面的反复升降就导致了地壳跷跷板运动,从而引发强烈的地震活动。
人们对过去的一些数据分析后发现,1952年、1957年、1960年、1964年4场特大地震就发生在1947~1976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2000年进入拉马德雷冷位相后,在2004年12月26日印尼就发生了强地震海啸,并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印尼的地震海啸并非偶然,它和1952年11月4日堪察加发生的9级地震一样,拉开了特大强震集中爆发的序幕。暖位相末期,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所导致的地壳均衡运动(就像船的吃水线卸载上升,加载下沉一样),也是冷位相初期强震频发的一个原因。
地球自转加速度和潮汐
地球自转加速度是不断变化的,自转加速度表示地球自转速度变化的程度。从1955年以后,用近代仪器观测到,地球自转加速度大约每四年就有一次突然的变化。突然变化的原因现在还不清楚。根据美国华盛顿和理士满(Richmond)两地测得的地球转速季度平均值的变化,可用一条折线近似地表示,其转折点分别在1957、1961和1965年,与20世纪所有4场特大地震的发生时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2004年,我们发现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有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地球自转加速度的四年周期变化一一对应,这表明潮汐对自转加速度和特大地震也有影响。
过去就曾有专家研究过太平洋地区的部分地震,认为其发生与海洋潮汐有关。海洋潮汐是在月球、太阳等天体的引力作用下产生的。在万有引力的作用下,天体对地球的海水会产生引潮力。当新月或满月出现,即太阳、月球和地球处在一条直线上时,月球和太阳的引潮力会形成合力,引发大潮。专家认为,大潮能够对太平洋地区的地壳产生巨大的压力,部分坚固性稍差的地壳会出现裂缝。如这种破裂正好发生在地震带上,就会使该地区的地球内部能量得以猛烈地释放,这样地震的发生也就在所难免。
不过,专家表示,潮汐作用只是引发地震的一种因素,能否形成地震还要取决于很多其他因素,如构造带的分布,构造应力的积累程度,地震活动的周期性等等。
以近20年世界上影响最大的16次大地震为例,其中发生在上、下弦前后两天内的大地震为5次,而发生在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各两天的大地震有8次;发生在其他时间的大地震有3次。上、下弦前后是潮汐极小值,农历初一(朔)和十五前后是潮汐的极大值。16次大地震有13次与潮汐的极值有关,这恰恰说明地震与潮汐变化有关。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和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都发生在日月大潮附近。
资料表明,月亮近地潮和太阳近地潮准四年周期的叠加关系与全球灾害有很好的对应性,为强潮汐导致全球灾害提供了新的证据。
下一场强震何时到来
综上可知,接下来的特大强震可能发生在2000~2030年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中的前17年左右,最强和较强潮汐重复时期中的每一年(2010年,2014年,2018年)及其前一年都是可能的发生年。而且由于2010年、2014年、2018年1月2日为月亮近地点,与地球近日点1月3日或4日相差不过2天,叠加后的最强潮汐和较强潮汐强度相对较大,激发出的特大强震也会相当强烈。这和俄罗斯科学家预测的结果相吻合。
责任编辑 赵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