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处 课微意自胜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dp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微型课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分别从课程设计、学生活动、导语、板书等方面对微型课的教学形式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结合教学评价标准对微型课的讲授提出了一些有效的建议。
   關键词 微型课;课程设计;学生活动
  微型课的特点在“微”,授课时间一般是15分钟,答辩5分钟,常常在教师招聘、资格认定、职评晋升、能力评估等方面以其方便快捷而备受青睐。近期听了一些老师的微型课,很有感触。在此分享一些案例,并对其中的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以期对微型课的课堂设计有所帮助。
  一、微型课是讲课而非说课
  微型课是讲课,从导入到讲授,从提问到启发,从归纳到拓展,都需要一一落实。可是有的老师却把讲课与说课混为一谈。一位初中教师执教《驿路梨花》时,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置说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究,四个问题依次展开,四组答案依次读完,最后进行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站在讲台上的执教者从容不迫,底下听讲的评委面面相觑。如果是说课,也不应该是目标、重难点、教学过程的简单陈列,应该多问几个为什么,至少应该说清楚设计目标的原因,为什么设计这四个问题等等。但微型课的要求是讲课,因为没有学生,评委更加关注教师的讲授能力、课堂组织能力等。
  二、课堂需要展示师生的双边活动
  有的老师抱怨,讲微型课,底下坐的是评委,又没有学生,为什么要设计学生活动。我们往往在资格认定、评职晋升中采用微型课的形式,不让学生参与,一是节省时间,二是为了全面考查教师组织课堂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一位老师执教《故都的秋》,设计了一个问题:“郁达夫是怎样描绘秋槐落蕊的?”她接着强调这是散文教学的重点。可让评委们大跌眼镜的是紧跟着她就给出了答案,既没有让学生回答问题,也没有设计学生讨论探究,更没有体现教师突破这个教学重点的过程。无重点突破的方法,无解决问题的途径,只有老师读答案的不慌不忙,生硬且直接地进行问题的解答,惑矣!没有学生,微型课也必须体现与学生的互动,越是虚拟的师生互动,越能体现一个老师的语言水平。如果一个老师眼中没学生,心中更无学生,那么这节课就成了老师的“独角戏”。
  三、课程设计要体现执教者的匠心
  有的执教者对微型课有偏见,认为微型课就是45分钟课堂内容的压缩,头绪多,任务重,想在15分钟讲完不容易。其实,微型课不止缩短了教学时间,更重要的是缩减了课堂容量。授课内容更集中,教学形式更简单,这就更需要教师展现自己的教学设计实力,切口要小,挖掘要深。评委们往往通过这15分钟的展示,对执教者的课堂组织、课程设计、专业能力等进行直观的了解。作为教者,更要重视课堂设计的匠心独具。听了一位老师讲《祝福》,不知执教者的心里是怎样想的,听者是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一会儿讲祥林嫂的肖像描写,一会儿又是杀死祥林嫂的凶手,一会儿讲柳妈,一会儿讲封建思想流毒无穷。作为主讲者,既没有构思,更没有思想。相反,有的老师则体现出高超的驾驭课堂的能力。有位讲《荷塘月色》的老师,她从发现美的眼睛入手,主讲第四段——月下荷塘之美。围绕景致美、情韵美、语言美层层展开,带领学生发现美的表现,鉴赏塑造美的方法,陶冶美的情操。有位讲《再别康桥》的老师,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导入,围绕音乐美、建筑美、画面美三个方面,构建整个课堂,重心落在鉴赏画面之美上,环环相扣。好的微型课需要设计者在一个小时的备课中精心构思,巧妙设计。
  四、课堂导入要精而巧
  很多老师讲微型课,开门见山,直接导入需要讲授的内容,认为可以节省时间。岂不知,导语设计是承上启下的桥梁,是创设情景的窗口,更是评委观察本节课的契机。曾经听过一个青年教师讲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她设计了这样一个开场白:“有一座桥,风景秀丽,空灵宜人;有一个人,风流倜傥,才华横溢;有一首诗,风致动人,与众不同。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这座桥,认识这个人,品读这首诗——《再别康桥》。”该老师运用情景创设法,诗意的语言,带领评委们走进诗意的世界。有一位老师执教《大堰河——我的保姆》,她用设疑法开场:“如果人的灵魂有颜色的话,你认为灵魂是什么颜色的呢?你认为大堰河的灵魂应该是什么颜色呢?作者艾青认为大堰河的灵魂是紫色的,这又是为什么呢?”连续三问,设疑激趣,激发听者的好奇心,跟随执教者走进课文,从紫色的不同解读中认识大堰河的形象特征。
  五、板书设计需要简单美观
  板书,既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它将课文内容系统化、条理化、形象化地呈现出来,体现我们的教学重点、教学思路,好的板书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启迪智慧。有的老师着急讲课,板书跟不上,课讲完了,才想起要补全板书;有的老师干脆不写板书;有一位老师讲的是《纪念白求恩》,结果课题下只写了共产主义精神;有的老师忘了写课题;有的老师板书潦草;有的则事无巨细,把课堂导入、作者简介、结构梳理等全部罗列在黑板上。如此等等,忽略了板书在教学中的功能。优秀的老师则十分重视板书的设计,有一位老师执教《囚绿记》,课堂板书左侧是行文的线索,自下而上分别是爱绿、囚绿、放绿、怀绿,右侧是作者的情感变化,自下而上依次是欢喜、恼怒、内疚、思念,八个词语参差排列,错落有致。接着老师将八个词语勾画为八片绿叶,连接成一茎绿枝。当讲者勾画完最后一片叶子时,评课的老师也不免击节赞叹。板书独特有创意,暗合了文中的那枝常春藤。微型课的板书如果设计新颖,构思巧妙,不只是为课堂锦上添花,更是体现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和艺术修养。
  六、语言表达需要声情并茂
  微型课上老师既是导演,又是演员,自编自导自演,要导的精彩,更要演的出色。授课者面对的是三五个评委,底下没有学生,有的老师难以调动自己的激情,似乎在给对面的评委客观地说课。听过一位老师讲朱自清的《春》,讲者从郁达夫的评价开篇:“郁达夫评价朱自清的散文,能够贮满一种诗意。本节课我们一起鉴赏《春》中贮满的诗意。”导语直接切入授课重点,直截了当。可惜接下来我们的老师用啰嗦冗余的表达,直接破坏了这份诗意。逐段逐句的分析,语调没有起伏,语速没有变化,更不用说讲授的激情投入了。相反,有的老师善于驾驭课堂,语言富于感召力。有一位老师讲《纪念白求恩》,带领学生分析了白求恩的三种精神后,联系新冠疫情,拓展到最美逆行者驰援武汉的满腔热忱无私无畏,中国医务工作者国际救援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做高尚的人,做纯粹的人。激情洋溢,充分体现了作为教育工作者用高尚的情怀引领学生发展的育人宗旨。执教微型课,尤其是语文,需要根据文本内容的不同,语言表达或亲切,或激昂,或娓娓道来,或声情并茂,或婉转有致,或热情洋溢。作为评委,也会不自觉地沉醉其中,感受语言的魅力。
  总之,微型课微而不小,简约而不简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教育的学生不会有任何特色。”同样,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也无法上出一节有特色的微型课。一节有魅力的微型课是理性与感性兼具的课堂,希望每一个老师都能以清晰的逻辑思维、饱满热情的情感投入上好微型课,在没有学生的虚拟互动中体现自己高超的教学艺术。
  [作者通联:陕西三原县南郊中学]
其他文献
“引水方知开源不易”“开山之作最费力”“婴儿学走起步难”“头关不破二关难攻”上课也是如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起始环节,导入是老师用教学语言把学生带到文本的世界,变“叫我学”为“我想学”的重要一步。好的导入像著作的序言,让读者馨香祷祝,像绽放的花儿发而幽香。请让我带您走进陌上,采集那迷人的芳香。   一、明知故问   在人教版高中必修二《涉江采芙蓉》一诗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导入语:“芙蓉是一种什么
我们教学诗歌意象时,有时图省事,会让学生去记忆一些意象所对应的表情达意。这种做法应该是不可取的。  在我们语文课堂上,这种贴标签的现象的确还是存在的。  从思维发展的规律考量,人的认知总应该从形象过渡提升到抽象。  而形象就是对其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肤觉)等方面进行具体想象创造,让学生真的能够进入情境,感受到那“躲”在情境后面的情感。  比如学习《雨巷》时,诗歌中有几个核心意象:油纸伞、
在中学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整本书阅读”作为一个新兴的概念逐渐被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所关注,并且被纳入到国家课改的整体布局中。“整本书阅读”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亮点,在笔者看来,“整本书阅读”的积极作用不仅在于其符合语文教育的实践规律,更在于其尊重了文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从文艺学视角,我们也可以发现文学理论也为“整本书阅读”提供了理论支撑与价值建构。  一、“整本书阅读”是向文本内在层次的回归——从作品
《左传》作为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其文“细密详赡,富于文采;微婉蕴藉,意味深长”,历来为人赏玩不尽。唐代刘知几称“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史通·六家》),清代刘大櫆则称赞它“情韵并美,文采照耀”(《论文偶记》)。《烛之武退秦师》就是选自《左传》的一篇课文,无论是在叙事、写人、记言上,都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些特点,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婉曲从容的历史故事,诸多光华熠熠的人物形象,向来引人寻绎不尽
在进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时,为了节省教学时间,发挥教学目标的作用,要求教师能够找准文本教学点,并使教学点得到实际内容的支撑,让学生据此得到更大的收获。很多时候,情绪教学点的建立,是一种常规且有效的做法,现在举《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这篇文章为例,简要分析一下情绪教学点的导入方式、核心环节实施方法,以及据此而进行文本深化分析的策略。  一、以情绪应用为目标的新课导入  文本教学点可以有多项选择,比如可以
一个国家的整体性繁荣,有赖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三维建设,任何一维的错位与忽略都有可能祸及其他。  刚刚闭幕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将“社会建设”摆在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一样重要的位置,并且提出“共同建设、共同享有”,借此强调全民参与社会建设的重要性。  宏观而论,着手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同样意味着一种新的“共同建设”。任何国家的繁荣,都有赖于政治、经济与社会的同舟共济
一、背景——问题的提出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在讲解课文时,多数学生希望老师多讲,这样可以省去思考的过程,因为他们觉得这个过程是在浪费时间。而面对老师的提问,多是保持沉默;即便站起来回答,也多是三言两语,不愿多说。一些学生甚至觉得与其让我思考语文的问题不如做一个数学题目来得实在。学生学习语文的态度像一盆冷水,渐渐浇灭了老师教书的热情。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我
张华   记叙文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学体式。其不论以记人为主,还是以记事为主,都要求交代明白,详略得当,线索分明。这就说明“记”要之于“叙”,“叙”就是叙述,而叙述是写作中最基本、应用最广泛的表达方式,是各类文章写作的基础。叙述就是作者在文章或作品中对人事件、环境所作的交待、介绍和说明。客观事物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活动过程、变化情况,主要依靠叙述进行交代和介绍,于是,叙说和交代就成了叙
当读到《<指南录>后序》第六段末句——“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并由此读罢其后的第七段,我清晰地感知到伟岸的人物那“如同日月星辰,在历史的苍穹永远发光”的形象,感知到思想的先驱那“每当黑暗笼罩时,总是掏出燃烧的心举过头顶,拆下肋骨当火把,照亮前行的路”的精神,更感知到编者将它列在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二专题“号角,为你长鸣”第一版块“烈士的抉择”第一篇,以旨在理解“诗人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忠
在高中语文教学内容中,有一颗耀眼的明珠,那就是古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古诗文的教学承担着上承传统文化、下启现代智慧的作用。长期以来,高中语文古诗文的教学更多的将任务锁定在字、词、句的翻译与理解上,而这更多的是为了满足学生掌握古诗文知识的需要,同时也瞄准了应试的需要。应当说面向考试评价是必须的,但是只面向考试又是不够的,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已经来到了核心素养培育的大门之前,如何在古诗文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