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起语文课堂浪花的石头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zq9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形式之一,更是一种教学艺术,本文在强调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以及课堂提问艺术的多种技巧或途径,认为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直接影响到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作。
  [关键词]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提问艺术
  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目的、要求设置问题进行教学问答的一种形式,它是课堂教学经常采用的一种教学形式,是语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的集中反映,也是影响课堂教学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几年来,我们发现语文教师的提问无效、无序、无章的现象存在的较为普遍,教师的提问没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因而研究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对提问法的精辟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可见,在中国教育思想史上,提问法不仅有着古老的历史,同时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教育家陶行知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每个教师都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巧妙的课堂提问正是激发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手段。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学生掌握重点难点。语文教学中的提问,一般是根据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来设计的。教师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设问,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进行分析思考,可以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
  把握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课堂提问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发表意见的机会,学生能面对教师和同学,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问题的理解和看法。通过答问,即可锻炼学生组织语言的本领,又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灵活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把握课堂提问艺术,有利于迅速获取反馈信息。教师通过提问可以了解学生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或某一个问题,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了解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因此,课堂提问是一种最直接最快捷获取反馈信息的重要渠道,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答问及时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调整进度。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下面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几点有效做法:
  一、准确切入,设置矛盾,激发兴趣。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敢兴趣的,为此,教者应当深入钻研教材,抓住突破口,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的“障碍”。形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冲突”。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冲突”(问题)时,也就意味着进行了思维训练,对课文重点、难点的理解自然也水到渠成。如《死海不死》一文,一开篇可让学生思考:题目中的两个“死”,是什么意思?“死”与“不死”矛盾吗?文末又说“死海真的要死了”,这个“死”又是指什么?这一番提问,势必能激发学生对本文的兴趣,并急切地研读课文找答案。最后,当学生理解了“死”的三个不同含义时,也掌握了死海的特征以及形成过程。本来一篇看似枯燥无味的说明文却能使学生学得饶有趣味,关键在于教者如何结合教材实际,抓住突破口,把它转化成学生感兴趣的“问”。上海的于漪老师在教《孔乙己》一文时,就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教者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利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解决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主动、积极。值得一提的是,课堂上设置问题的“矛盾”,应从实际出发,不能故弄玄虚,把学生弄糊涂。
  二、变直为曲,方法灵活,引人入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启发性就不强,久而久之,学生对这样的提问会感到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并且要求他们在思维上“跳一跳”才能回答上。如《小橘灯》一文中写道:我低声问:“你家还有什么人?”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爸到外面去了……”如果让学生分析小姑娘话没说完的原因,可以这样问:“小姑娘话没说完就停住,是不是她不知道爸爸到哪里去了呢?”当学生给予否定回答时,又继续问:“既然知道爸爸的去处,为什么不直说?”有的学生会说“怕别人知道”、“当时不方便说”,在这个时候,就可以提出关键的一问:“文章这样写小姑娘,表现了她怎样的性格特点呢?”很明显,因为有了前面第一处的“曲问”,学生是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此处“机警、乐观”的性格特点。所以说,这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到答案的问法,不仅能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有时甚至产生“投石击破水底天”的教学效果。钱梦龙先生在教学中的“曲问”,可以说是创造了提问的最高艺术境界。他在讲授《愚公移山》一文中就有两处成功的“曲问”(就是关于“龀”字和“孀”字的理解),结果效果是明显的。因此,因势利导、富于技巧性的提问,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思维的各种综合能力,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三、分层次设计,化难为易,化大为小。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单靠一两个提问是不够的,它需要教者站在高处,从整节课、从整篇课文来谋划,设计出一组有计划、有步骤的系统化的提问,这样的提问才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才能从多方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乐于接受。如《变色龙》一文,可以采用这种分层设问的方式进行教学。教者先提出问题:奥楚蔑洛夫斯的基本性格是什么?这个问题学生较容易回答出来——“善变”;然后再问:他“善变”的特征有哪些?这下学生的热情高涨,纷纷答“變得快”、“反复无常”、“蠢”、“好笑”等;在此基础上,教者继续问:他虽变来变去,但有一点是没变的,那是什么?学生由于有了前面的问题作铺设,可以不费劲地回答:“看风使舵”。最后,教者就顺势利导,提出下面有一定深度的问题:是什么原因使他一变又变?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个形象?请看,这样一组从易到难,环环相扣的设问,在教者的引导下,学生对本文重点难点的学习肯定容易解决。
  四、“横看成岭侧成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者应注意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深度。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对一篇课文的段落划分,有时是不只一种划分的,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假如按其它标准,又该如何划分呢?学生通过这些训练,就会明确原来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时不是单一的。他们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会举一反三,灵活变通。
  学生在掌握了课本知识后,我们如果引导学生把这些知识与课外相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就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在学习了《爱莲说》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莲”的精神品质可以与社会上哪些人联系起来呢?又如学习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一诗句后,可以问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它还包含着什么耐人寻味的哲理?又如学习了《我的信念》中居里夫人持之以恒的精神后,可让学生思考:哪些名人身上也具有这种精神?能具体说说他们的感人事迹吗?再如学习了《斑羚飞渡》一文后,可以引导学生谈谈对狩猎队的看法,还可以让学生给狩猎队写封信,同时也树立了学生的环保意识。这几个思维发散的提问都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让学生想得“深”,想得“广”,并把“问”与阅读、写作、做人联系起来,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纵向、横向的发展,有些还对学生加强了人文精神的教育。
  纵上所述,可以看到: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为此,作为语文教师,应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形成有自己特色、适合学生口味的提问艺术风格,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麻昌港《课堂教学提问的优化组合》[J],高教论坛2003年5月
  [3]刘晓玲《中学语文课堂提问优化策略》[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4]郭秀贞《浅析语文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J],中国教育创新2007年3月
  [5]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5月
其他文献
摘要:类比思想是一种基本逻辑思维,它是将属性上接近或相似的事物进行比较分析并从中总结出类似事物方法和规律的一种思维方式。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积极导入类比思想的精髓,应用其中,将会大大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关键词:类比思想 高中数学 建议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的不断改进,一种新的教学思想逐渐被很多教师所采纳,那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入类比思想。将类比思想应用在不同学科的教学当中,往往能够收
一、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
摘要: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体,也应当是教学评价的主体,他们对现行的阅读测试题感受最真切,也最有发言权。阅读能力的核心元素是理解。面对学生阅读的现状,当前迫在眉睫的并不是“进一步强化”阅读能力的考查,而是首先要淡化考查,要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接受阅读的熏陶,使阅读成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小学阅读 测评 调查分析  现行的语文高考试卷,阅读测试已经占据了显著的版面。有专家评说,在
摘要: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有助于更快、更好地提升听说读写能力。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所谓习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经过长期坚持而最终自动化的行为。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一旦养成,学习效率自然会提高,繁重的学习将会转换成一种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内在需要。  关键词:学习习惯 语文学习 培养  语文的学习,并不仅是写会几
【摘要】从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现状来看,学习的效益不高这是为什么?笔者认为:若解此惑,须对学生的  语文学习心理做出正确的心理诊断和深入剖析,"对症下药",从而采取正确的对策。  【关键词】初中语文 心理障碍和谐环境  一、学习心理障碍分析  所谓心理障碍,是指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及其倾向,也就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的异常表现。语文学习  的心理障碍主要是识记、阅读、写作学习困难。他们不能把印在书上的符号,
摘要: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情境教学可以有效的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本人就如何巧设教学情境,让小学品德课教学绽放新的精彩进行了探索研究,提出了几点个总结的教学认识和体会。  关键词:小学品德课 教学情境 创设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提高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学生的内在需求是促使他们主动学习
摘要: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和提高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本文通过多年的教学和班主任的管理工作的积累,拟就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进行论述。  关键词:学困生 转化 分层教学  在一个教学班,由于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个性素质的不同,从而决定了学生的认知过程、认知结果也不相同,便形成了“好、中、差”三类生,后者在学习中出现困难,通称为“学困生”。  一
语文教学一般就是字、词、句、段、篇的教学,其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位比是很重的,测试时分值比例也很高。因此搞好作文教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提高作文水平,变得极为重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作文教学规律,改革作文教学,培养学生作文能力和综合素质,结合我的教学实践,我觉得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注意解决下面五个问题。  一、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矛盾  由于学生的家庭环境、学习经历、认知
【摘要】数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源泉,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 ,思维才有创新。"一个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也比较容易调动起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感受和兴趣,从而更加自主参与知识的获取过程、问题的解决过
今天,学校举行家长会,昨天我打电话通知您,让您今天一点钟从家赶来,您轻描淡写的答应我,总是唠叨着让我晚上别掀被子,多穿点衣服,我总嫌您唠叨。  今天下午两点钟,家长已经会开始。几乎所有的家长都到了,找好了自己的坐位,我远远的凝望着校门口,却总不见您的身影,我心急如焚,我以为您来不了了,我无比的焦虑。  校长开始讲话,学校的大铁门已经被锁住,只剩下小铁门了,全体学生几乎都坐下,只有我远远的用焦急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