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原文: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感悟
读罢莫怀戚的精美散文《散步》后,深深被文中一家人的传统美德吸引了。有老人的宽厚仁慈,“我”的尊老爱幼,妻子的善良以及儿子的天真。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给全文定下了一种欢愉、和谐的基调,让人有种莫名的震撼。《散步》不仅美在意境,美在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蕴涵着的人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散步》这篇散文中写出普普通通一家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可是却把美的生活、美的感受带给了读者,使读者从文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文章开篇就写一家三辈四口去散步,初春是美好的开始,一年的起始,年迈的“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因“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怕累,可“我”说:“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是啊!“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可看出一个“母亲”的慈爱,一个“儿子”的孝顺,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理解——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不正反映着古朴的伦理道德吗?这不就是人性美的体现啊!
一家走到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呢?“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这个决定正符合我们自古以来推崇和弘扬的“尊老”的美德,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美啊!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子,了解孙子的心思,知道孙子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吗?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着我。”当他们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从字面上看到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他们的举动更能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了。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篇不足600字的散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所蕴涵的东西极为深远。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读上这么一篇看似平淡而又有着意义所在的短文,人性的美好再一次得到了诠释。
我们在田野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这南方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上的嫩芽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二、感悟
读罢莫怀戚的精美散文《散步》后,深深被文中一家人的传统美德吸引了。有老人的宽厚仁慈,“我”的尊老爱幼,妻子的善良以及儿子的天真。故事中具有一定的时代气息,给全文定下了一种欢愉、和谐的基调,让人有种莫名的震撼。《散步》不仅美在意境,美在语言,值得一提的是其中蕴涵着的人性美。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任何事物,凡是我们在那里面看得见依照我们的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那就是美的,……”。《散步》这篇散文中写出普普通通一家生活中的一个小小片断,即使是日常生活中不值一提的小事,可是却把美的生活、美的感受带给了读者,使读者从文中感受到人性的美好。
文章开篇就写一家三辈四口去散步,初春是美好的开始,一年的起始,年迈的“母亲”本不愿意出来,因“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母亲怕累,可“我”说:“正因如此,才应该多走走。”于是,母亲信服地点点头。是啊!“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从这可看出一个“母亲”的慈爱,一个“儿子”的孝顺,儿子对母亲的理解,母亲对儿子的信任,“理解——信任”这种良性的因果循环不正反映着古朴的伦理道德吗?这不就是人性美的体现啊!
一家走到岔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在这两难的情况下,怎样才能做到两全呢?“我”认为,母亲年老体弱,余年不多,伴随她的机会已很少;儿子年纪尚幼,来日方长,伴随他的机会还很多,于是“我”决定委屈儿子,顺从母亲,走大路,这个决定正符合我们自古以来推崇和弘扬的“尊老”的美德,这也体现了人性的美啊!
当“我”作出“走大路”的决定后,“母亲摸摸孙子的小脑瓜”,忽然改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母亲疼爱孙子,了解孙子的心思,知道孙子喜欢小路旁边金色的菜花,整齐的桑树,小路尽头水波粼粼的鱼塘,于是决定自己克服困难,满足孙子的心愿。母亲改走小路的决定,这不就是中华民族“爱幼”的传统美德吗?
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我着我。”当他们走到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的,走得很仔细,……。”从字面上看到他们走得很小心,走的是小路,唯恐哪一步有闪失,特别是母亲,是经不起摔跌的,非稳当不可。从他们的举动更能体现“尊老爱幼”的美德了。
“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篇不足600字的散文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它所蕴涵的东西极为深远。在追求物质生活的今天,读上这么一篇看似平淡而又有着意义所在的短文,人性的美好再一次得到了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