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新形势,通过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等方式,探讨适应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增强独立学院医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竞争力,以符合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培养模式,提高毕业生岗位胜任力。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24-01
医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技术类专业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临床检验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模块”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检验技术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及其相关人员的要求,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培养方案注重知识储备,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自1984年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截止到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13所大学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医学检验人才。
在30多年的专业培养中,坚持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学科型”培养模式[1],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储备的灌输,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传统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由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就业后,普遍呈现出岗位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脱节[2]。因此,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以教学改革为平台,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模块培养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块培养方案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成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从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3]。由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需启动优化整合程序。
本着“临床检验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4],打破传统“学科型”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将传统的知识储备型向实践技能型转型。将培养方案调整由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增设特色方向模块。将课程模块设置为三类:1.临床检验技术课程模块:包括临床病理检验技术、病理切片技术、脱落细胞学检验、人际沟通等课程;2.输血与输血技术课程模块:包括血型与输血技术、人际沟通、网络通识等课程;3.检验仪器维修、保养与营销课程模块:包括医学检验仪器原理及维护、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人际沟通、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培养实践技能,开展技能竞赛,搭建专业展示平台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5]。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系积极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在校内外均获得奖项,取得优异成绩。学生通过竞赛丰富知识,开拓思路,锻煉团队协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岗位需求
鼓励学生在第一至三学期,以假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到医院对专业开设的模块方向先期体验,以充分了解相关岗位的需求、工作职责等,培养学习兴趣,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自愿选择的原则,在第四学期开设模块课程,学生可选择一至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经考核合格,毕业时颁发《学习证明》,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潇.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3):58.
[2]陈秀荣.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7.
[3]吴晓莉.医学检验专业改制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23,126.
[4]缪文玲.江苏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需求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7),第36卷第14期,2065-2067.
[5]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7):294.
[6]顾援农.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10.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0-),女,天津人,汉族,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关键词】医学检验技术;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R-4;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31-0024-01
医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技术类专业中理论性与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创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调整培养方案,改革课程体系,建立“临床检验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模块”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实用型检验技术专业人才,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对医疗卫生及其相关人员的要求,拓宽就业渠道,提升就业率,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
一、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传统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传统培养方案注重知识储备,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国自1984年开设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截止到2017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约有113所大学开办医学检验专业,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输送了大量的医学检验人才。
在30多年的专业培养中,坚持基础课—专业课—临床实习“三段式”的“学科型”培养模式[1],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知识储备的灌输,忽视实践操作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传统培养模式与岗位需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
由传统教学模式培养的学生,在毕业就业后,普遍呈现出岗位适应能力差、实践能力弱、知识结构不完整、缺乏创新思维和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传统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与临床医学检验的发展脱节[2]。因此,传统培养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需求对人才的要求,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以教学改革为平台,构建适应社会需求的模块培养课程体系的措施
(一)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多模块培养方案
2012年,教育部学科目录调整,医学检验专业由临床医学二级学科转变成医学技术一级学科,学制由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学位授予从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人才培养目标由原来的“医学高级人才”改为“应用型人才”[3]。由此,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现行培养方案需启动优化整合程序。
本着“临床检验专业基础平台+特色专业方向模块”的课程体系[4],打破传统“学科型”培养模式,优化课程设置,将传统的知识储备型向实践技能型转型。将培养方案调整由传统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类,增设特色方向模块。将课程模块设置为三类:1.临床检验技术课程模块:包括临床病理检验技术、病理切片技术、脱落细胞学检验、人际沟通等课程;2.输血与输血技术课程模块:包括血型与输血技术、人际沟通、网络通识等课程;3.检验仪器维修、保养与营销课程模块:包括医学检验仪器原理及维护、临床实验室管理学、人际沟通、市场营销等课程。以增强毕业生对岗位变化的适应性,使其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二)强化培养实践技能,开展技能竞赛,搭建专业展示平台
技能竞赛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动力[5]。技能竞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竞争力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6]。我系积极开展并鼓励学生参与各级各类技能竞赛,在校内外均获得奖项,取得优异成绩。学生通过竞赛丰富知识,开拓思路,锻煉团队协作意识,提升综合素质,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拓宽专业口径,适应岗位需求
鼓励学生在第一至三学期,以假期社会实践的方式到医院对专业开设的模块方向先期体验,以充分了解相关岗位的需求、工作职责等,培养学习兴趣,按照“前期趋同,后期分化”自愿选择的原则,在第四学期开设模块课程,学生可选择一至两个模块进行学习,经考核合格,毕业时颁发《学习证明》,以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谭潇.高职高专医学检验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J].科技视界,2015(3):58.
[2]陈秀荣.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零距离”培养模式的探讨[J].卫生职业教育,2015(33):6-7.
[3]吴晓莉.医学检验专业改制后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10):23,126.
[4]缪文玲.江苏省高职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岗位需求的调查研究[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5(7),第36卷第14期,2065-2067.
[5]王绍章.论职业技能竞赛的作用[J].成人教育,2011(7):294.
[6]顾援农.高职医学检验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与创新能力培养途径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4(32):9-10.
作者简介:张晓阳(1980-),女,天津人,汉族,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教育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