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健康心理,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主要渠道。长期以来,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就是单一的灌输法。使用这种教法,就是教师一味地讲,学生一味地听,师生身心俱疲,而收效甚微。如何在思想品德课上,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一直是我们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凸显思想品德课的魅力,真正提高教学效果。
一、加强实践,让事实震撼心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把这一课的内容上好,笔者利用一个下午带着全班学生开展了“走近母亲河”的实际考查活动。我们沿着郁江支流走了大约5公里的路程,边走边看,把沿江的景色拍摄、记录下来。结果我们收集的图片材料让人触目惊心:1.江中悬浮死猪7头;2.生活垃圾随地可见;3.江边农药瓶、肥料袋比比皆是……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亲眼目睹了母亲河的环境是这样的恶劣,这样的令人担忧,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只有这样触动心灵的实践活动,才能引起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高度重视,才能把保护环境的行动落实到生活中。这种社会实践课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
二、学科互通,让课堂不再枯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思想品德课与其他科目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会知识,达到教育目的。自古就有“政史不分家”“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的说法,如果把其他学科的奇思妙想有效地融入思想品德课中,使乏味枯燥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七年级“意志”的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屈原被放逐忧愤著《离骚》;文天祥被俘时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这些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意志坚定,迎难而上,最终成为世人称颂的历史名人。而相反,秦桧、汪精卫等人因意志薄弱而成为卖国贼遭万人唾骂。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炼意志,才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再如当《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可以利用歌曲《幸福拍手歌》来设计结束环节。把音乐引进课堂,必然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学科整合,既能使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三、转换角色,让课堂换新貌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生性好动的学生当然会对此反感。能不能改变一下教学模式,让学生来讲呢?采用不同的形式给学生上课,学生才会觉得有新意。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学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一课时,将这一课分为三部分:1.青少年是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吗?为什么?2.我们身边的侵害有哪些?3.当我们遇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课前,笔者让三个学生做了相关的准备,课堂上由这三个学生轮流上课。这一尝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比以前更加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课后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的课很特别,因为是我们的同学给我们上课,尽管他讲课不比老师讲的精彩,甚至有些错漏,但是我的收获比以往的任何一节课都多,因为这样的课让我感到很好奇,我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课。”
四、树立榜样,让榜样鼓舞人心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特别喜欢追星,为了追星,他们可以不顾一切。这里的“星”就是学生的榜样。传统的榜样教育,只强调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忽略了先进人物的个性分析,所有的榜样人物几乎都是一个面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明星榜样的优秀个性。比如探求周杰伦的明星之路,韩庚的歌舞为什么这么优秀等等,说明人要实现理想必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理智地面对未来道路上的困难和压力。以此来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具体、形象地学到明星背后不为人知的优秀品质,最后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成为自身的优秀品格。教师应结合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榜样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我们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学生生活,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同样会上得很精彩。
(责任编辑袁 妮)
一、加强实践,让事实震撼心灵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提出,新课程要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把理论观点的阐述寓于社会生活的主题之中。要让学生掌握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将这种能力应用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为了把这一课的内容上好,笔者利用一个下午带着全班学生开展了“走近母亲河”的实际考查活动。我们沿着郁江支流走了大约5公里的路程,边走边看,把沿江的景色拍摄、记录下来。结果我们收集的图片材料让人触目惊心:1.江中悬浮死猪7头;2.生活垃圾随地可见;3.江边农药瓶、肥料袋比比皆是……通过这次的活动,学生亲眼目睹了母亲河的环境是这样的恶劣,这样的令人担忧,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只有这样触动心灵的实践活动,才能引起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高度重视,才能把保护环境的行动落实到生活中。这种社会实践课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爱我中华的情感。这样的教学活动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课的实践性。
二、学科互通,让课堂不再枯燥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每位思想品德课教师都应该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思想品德课与其他科目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好奇中学会知识,达到教育目的。自古就有“政史不分家”“语文是基础学科的基础”的说法,如果把其他学科的奇思妙想有效地融入思想品德课中,使乏味枯燥的课堂变得多姿多彩,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七年级“意志”的内容时,笔者带领学生回到历史中:屈原被放逐忧愤著《离骚》;文天祥被俘时写出感人肺腑的《正气歌》……这些历史人物面对困难和挫折时意志坚定,迎难而上,最终成为世人称颂的历史名人。而相反,秦桧、汪精卫等人因意志薄弱而成为卖国贼遭万人唾骂。如此联系,学生在学习中兴趣盎然,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在困难和挫折中磨炼意志,才能成为意志坚强的人。再如当《做情绪的主人》这一课教学即将结束时,我们可以利用歌曲《幸福拍手歌》来设计结束环节。把音乐引进课堂,必然能让学生产生愉悦的心情,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样的学科整合,既能使各学科的知识融会贯通,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三、转换角色,让课堂换新貌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地位,生性好动的学生当然会对此反感。能不能改变一下教学模式,让学生来讲呢?采用不同的形式给学生上课,学生才会觉得有新意。例如,笔者组织学生学习《身边的侵害与保护》这一课时,将这一课分为三部分:1.青少年是容易受到侵害的群体吗?为什么?2.我们身边的侵害有哪些?3.当我们遇到侵害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自己?课前,笔者让三个学生做了相关的准备,课堂上由这三个学生轮流上课。这一尝试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比以前更加积极思考,积极发言。课后有一个学生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今天的课很特别,因为是我们的同学给我们上课,尽管他讲课不比老师讲的精彩,甚至有些错漏,但是我的收获比以往的任何一节课都多,因为这样的课让我感到很好奇,我希望以后多一些这样的课。”
四、树立榜样,让榜样鼓舞人心
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细心的老师不难发现,初中生和高中生特别喜欢追星,为了追星,他们可以不顾一切。这里的“星”就是学生的榜样。传统的榜样教育,只强调学习先进人物的优秀品质,忽略了先进人物的个性分析,所有的榜样人物几乎都是一个面孔,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审美疲劳。因此,教师应该与时俱进,根据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充分挖掘明星榜样的优秀个性。比如探求周杰伦的明星之路,韩庚的歌舞为什么这么优秀等等,说明人要实现理想必须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理智地面对未来道路上的困难和压力。以此来教育学生,学生才能具体、形象地学到明星背后不为人知的优秀品质,最后潜移默化到自己身上,成为自身的优秀品格。教师应结合青少年的个性特点,用他们喜闻乐见的方式实施教学,用优秀的人类文化和榜样精神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教无定法,教学有法。只要我们深入社会生活,深入学生生活,善于利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学生为主,积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思想品德课同样会上得很精彩。
(责任编辑袁 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