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苏省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引领了专业教学的导向、扩大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增强了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成为职业教育的风向标、启明灯。其制度建设以不断优化的设计思路、稳定科学的运行机制、完善高效的保障体制有力保证了大赛的常态化、规范化、可续化的开展。
一、优化制度设计,让大赛开展常态化
如何让大赛运行回归本位,克服急功近利的“精英竞赛”,走常态化、普遍化开展之路?如何权衡利弊,让大赛走向公正、公平、公开,真正实现通过大赛制度设计,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技能,促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大赛将因原动力不足,缺乏成长土壤,终将会是昙花一现,让人惋惜。
基于此,2008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正式开始。根据《意见》精神,技能大赛逐步实现“四覆盖”——覆盖到所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和所有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做到“四促进”——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一)全员参与,层层比赛
在大赛常态化制度的引领下,全省的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职业学校等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共识,积极将“四覆盖”付诸行动。
1.学校参与程度高。经过大赛几年来的深入开展,各地、各校认真落实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的要求,基本形成了“全员参赛、层层比赛”的局面。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严格执行校赛选手参加市赛、市赛选手参加省赛的原则,校级竞赛获奖选手经学校推荐参加市级比赛。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后,再经市教育局推荐参加省级比赛,把竞赛深入到学校,甚至班级。这样的竞赛形式有效避免了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克服了“锦标竞赛”、“精英竞赛”的倾向,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效实现全员技能教育。
2.竞赛项目覆盖面进一步加大。2010年比赛在全省10个城市15个赛区同时举行。设有16大类49个专业项目。同时大赛竞赛项目新增农业类2个项目、卫生类1个项目,几乎覆盖了全省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大类。
3.更加重视专业教师的参赛。赛学生不如赛教师,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因此本届大赛教师组参赛项目基本做到全覆盖。同时,对于教师组别的参赛对象也作了严格规定,参赛人员必须为中、高等职业学校在编教师或连续聘用三年以上的在聘教师,同时规定前两年已获省赛一等奖的教师选手不得参加今年同一项目竞赛。这样一来,扩大了教师参与的范围,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参加,也可以选择指导学生参加。更多的职教教师参与到大赛中,提升了专业素养,熟悉了行业规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必然会主动践行,自发转变,激发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内驱力。
4.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多。2007年以来,随着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选手由600人增加到今年的3105人。“全员竞赛、层层选拔”的大赛制度规定,得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训练、熟悉行业规范、提升专业素养的道路上来。他们在班赛、校赛、市赛、省赛,甚至国赛的一路历程中,锤炼意志、感悟成长,从而为将来更好地职业化、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促教,奠基职业
为了充分发挥大赛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赛在竞赛内容、难易程度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设计,同时邀请众多行业、企业参与大赛,不仅保证了大赛与行业的密合度,更通过大赛的举办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1.竞赛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体现企业需求、更加符合国赛要求。大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命题。命题难度原则上以国家职业标准高级(职业资格三级)为标准,中职组、高职组、教师组分别命题。符合颁证条件的竞赛项目,由相关行业颁发相应的行业证书。
2.争取企业支持,发动师生参与。尽可能调动一切可参与的单位尤其是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大赛。形式可以是企业冠名,也可以是企业为比赛优胜者签订就业合约等等。如今年就有南京德西数控新技术有限公司冠名的“德西杯”数控技能大赛、上海景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景格”杯汽车技能大赛等,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3.深入研究大赛,形成大赛分析报告,发挥大赛促进效应。今年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很多学校已经多次承办过技能大赛,他们总结以往成功经验,专门组织人员对大赛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大赛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纠偏行动,为以后大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导,同时也真正把技术质量贯彻到课程改革中去。由权威专家、金牌教练联合打造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覆盖机电、电子、计算机、汽修等10大专业类别和25个国家、省技能大赛项目,通过对国家和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标准依据、竞赛规则、命题思路和评判方式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技能大赛的主要走向和基本规律,为各省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提出了方向引领,也为职业学校开展技能大赛训练提供了指导建议,引领广大教师在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寻找问题,在课程教学开发中研究问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解决问题,努力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稳定运行机制,让大赛过程规范化
经过四年的经验积累,大赛更加重视过程规范化,体现职教特质,让大赛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导向载体。大赛在组织结构、举办形式、评价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及时反思,逐步建立健全了大赛机制,让大赛举办实现高的效率、效能。
1.采用竞争申办的赛点承办方式。近年来,随着学校实训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技能大赛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各地承办大赛的积极性高涨。从今年开始,省级大赛的承办单位采用竞争申办机制,在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请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对申办单位承办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这样一来,可有效调动各地区职业学校积极性,展示区域职业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2.建立完善的大赛组织体系。本届大赛由组织委员会统筹领导,下设仲裁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判委员会和办公室。各相关市组建由赛点所在市教育局分管局长任组长,教育局职社处处长、赛点所在学校校长参与的赛点领导小组,相关市分管局长是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赛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健全赛点其他组织机构如赛点工作小组、赛务工作小组,人员落实、职责明确,确保赛点工作顺利开展。
3.健全科学的大赛运行机制。①本届大赛竞赛项目分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教师组三个组别。原来五年制高职1-3年级学生既可以参加中职组比赛,又可以参 加高职组比赛,同一类型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组别比赛,对其他类别学生有失公平。2010年开始将五年制高职1-3年级(初中后三年,属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归类到中职组参加比赛,理顺参赛序列,减少参赛组别交叉,也利于全省选拔出更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②本届大赛设置参赛选手奖、指导教师奖、团体优胜奖三个奖项。参赛选手奖根据竞赛成绩而定,参加中职组比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享受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相应的奖励政策。指导教师奖颁发给所指导的选手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师。团体优胜奖分别以省辖市和职业学校为单位设置,根据其选手在省赛和全国竞赛中获得奖项的等次和数量计算总分,进行排序。对单一专业大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颁发专业优胜奖。③为了保障大赛科学、合理、健康、持续的发展,大赛组委会还专门组织国内著名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国赛专家成立专家库,为大赛在策划、设计、实施等方面献计献策,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保障体制,让大赛成长可续化
为了保障大赛可续化发展,本届大赛在参赛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裁判工作等一系列大赛保障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分别制定了参赛选手资格审查规范、专家工作组保密协议、大赛安全预案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大赛高水平、高质量开展。
1.规范参赛资格审查。大赛确定了“低年级比中,高年级比高”的竞赛思路,对于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就至关重要。参赛选手名单提交要求地方教育局审核盖章,发现违规报名、违规参赛,成绩取消并全省通报。这样一来,有效遏制了大赛功利化倾向,同时也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2.制定大赛保密协议。由于很多竞赛内容,比如理论考试、竞赛规则等涉及大赛的权威、公正,必须予以充分保密,大赛制定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保密责任书》,各大赛联络员、评委专家等相关可能接触到大赛核心竞赛内容的人员都必须签订。保密范围包括:①大赛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试题(未启用的备用题、试卷和媒体资料)、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均属于绝密级事项:试卷启用前的命题计划等与命题有关的工作属于机密级和机密级事项。②已经启用的试卷、试题和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不得公开、传播和印制。③选手竞赛成绩在组委会未正式公布之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透漏。④大赛组委会命题组专家人员名单不得向外界透露。另外,保密责任书在保密期限和保密要求上都做了明确的说明,违反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安全预案。全省技能大赛涉及的师生人数众多,为保证大赛的安全有序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预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大赛的各项组织工作、组织流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预防意识,防患于未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规范指导方针确保大赛平稳、顺利、安全。同时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制度,一旦发生意外,能对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并恢复正常比赛秩序。
近年来,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作为全国“职教方阵”中的排头兵,在以上制度的有力保障下,技能大赛工作的开展更是卓有成效。2009年,我省中职组、高职组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双双夺魁,中职组获得大赛37个代表队唯一的团体一等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职业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四年来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常态化、规范化、可续化、“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技能大赛在江苏职教“高原跨越”之路上正发挥着它强大的助推力。
一、优化制度设计,让大赛开展常态化
如何让大赛运行回归本位,克服急功近利的“精英竞赛”,走常态化、普遍化开展之路?如何权衡利弊,让大赛走向公正、公平、公开,真正实现通过大赛制度设计,全面提升职业学校师生技能,促进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更加重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大赛将因原动力不足,缺乏成长土壤,终将会是昙花一现,让人惋惜。
基于此,2008年年底,江苏省教育厅制定并印发了《关于在全省职业学校建立和完善技能大赛制度的意见》,标志着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制度建设的正式开始。根据《意见》精神,技能大赛逐步实现“四覆盖”——覆盖到所有职业学校、所有专业、所有专业教师和所有学生,通过技能大赛做到“四促进”——促进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课程教学改革、“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
(一)全员参与,层层比赛
在大赛常态化制度的引领下,全省的教育行政部门、职教工作者、职业学校等逐步形成“全员参与”的共识,积极将“四覆盖”付诸行动。
1.学校参与程度高。经过大赛几年来的深入开展,各地、各校认真落实技能大赛“四覆盖”、“四促进”的要求,基本形成了“全员参赛、层层比赛”的局面。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和五年制高等职业学校每年举办“技能节”,严格执行校赛选手参加市赛、市赛选手参加省赛的原则,校级竞赛获奖选手经学校推荐参加市级比赛。在市级比赛中获奖后,再经市教育局推荐参加省级比赛,把竞赛深入到学校,甚至班级。这样的竞赛形式有效避免了片面追求技能大赛成绩,克服了“锦标竞赛”、“精英竞赛”的倾向,在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前提下,有效实现全员技能教育。
2.竞赛项目覆盖面进一步加大。2010年比赛在全省10个城市15个赛区同时举行。设有16大类49个专业项目。同时大赛竞赛项目新增农业类2个项目、卫生类1个项目,几乎覆盖了全省职业学校开设的所有专业大类。
3.更加重视专业教师的参赛。赛学生不如赛教师,职业教育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职教师资队伍的培养上,因此本届大赛教师组参赛项目基本做到全覆盖。同时,对于教师组别的参赛对象也作了严格规定,参赛人员必须为中、高等职业学校在编教师或连续聘用三年以上的在聘教师,同时规定前两年已获省赛一等奖的教师选手不得参加今年同一项目竞赛。这样一来,扩大了教师参与的范围,教师可以选择自己参加,也可以选择指导学生参加。更多的职教教师参与到大赛中,提升了专业素养,熟悉了行业规范,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必然会主动践行,自发转变,激发出课程改革、教学改革内驱力。
4.学生参与人数逐年增多。2007年以来,随着大赛规模不断扩大,参赛选手由600人增加到今年的3105人。“全员竞赛、层层选拔”的大赛制度规定,得以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技能训练、熟悉行业规范、提升专业素养的道路上来。他们在班赛、校赛、市赛、省赛,甚至国赛的一路历程中,锤炼意志、感悟成长,从而为将来更好地职业化、社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以赛促教,奠基职业
为了充分发挥大赛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大赛在竞赛内容、难易程度等多方面都进行了科学设计,同时邀请众多行业、企业参与大赛,不仅保证了大赛与行业的密合度,更通过大赛的举办提升了职业教育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1.竞赛内容更加贴近教学实际、更加体现企业需求、更加符合国赛要求。大赛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职业学校相关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参照国家职业标准或行业标准,由大赛组委会组织专家命题。命题难度原则上以国家职业标准高级(职业资格三级)为标准,中职组、高职组、教师组分别命题。符合颁证条件的竞赛项目,由相关行业颁发相应的行业证书。
2.争取企业支持,发动师生参与。尽可能调动一切可参与的单位尤其是相关行业企业共同参与大赛。形式可以是企业冠名,也可以是企业为比赛优胜者签订就业合约等等。如今年就有南京德西数控新技术有限公司冠名的“德西杯”数控技能大赛、上海景格汽车科技有限公司冠名的“景格”杯汽车技能大赛等,都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3.深入研究大赛,形成大赛分析报告,发挥大赛促进效应。今年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举办进入了第四个年头,很多学校已经多次承办过技能大赛,他们总结以往成功经验,专门组织人员对大赛进行分析、评估,做出大赛分析报告,及时发现问题、纠偏行动,为以后大赛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行动指导,同时也真正把技术质量贯彻到课程改革中去。由权威专家、金牌教练联合打造的《职业学校技能大赛分析及课程教学改革系列丛书》覆盖机电、电子、计算机、汽修等10大专业类别和25个国家、省技能大赛项目,通过对国家和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的竞赛项目、标准依据、竞赛规则、命题思路和评判方式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技能大赛的主要走向和基本规律,为各省举办职业学校技能大赛提出了方向引领,也为职业学校开展技能大赛训练提供了指导建议,引领广大教师在与行业企业的良性互动中寻找问题,在课程教学开发中研究问题,在教学改革实践中解决问题,努力打造研究型教师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稳定运行机制,让大赛过程规范化
经过四年的经验积累,大赛更加重视过程规范化,体现职教特质,让大赛真正成为职业教育办学导向载体。大赛在组织结构、举办形式、评价模式等方面不断创新,及时反思,逐步建立健全了大赛机制,让大赛举办实现高的效率、效能。
1.采用竞争申办的赛点承办方式。近年来,随着学校实训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对技能大赛重要性的认识深入,各地承办大赛的积极性高涨。从今年开始,省级大赛的承办单位采用竞争申办机制,在各市教育行政部门书面申请的基础上,由相关专家对申办单位承办条件进行综合评价并最终确定。这样一来,可有效调动各地区职业学校积极性,展示区域职业教育成果,扩大社会影响力。
2.建立完善的大赛组织体系。本届大赛由组织委员会统筹领导,下设仲裁委员会、资格审查委员会、评判委员会和办公室。各相关市组建由赛点所在市教育局分管局长任组长,教育局职社处处长、赛点所在学校校长参与的赛点领导小组,相关市分管局长是第一责任人。充分发挥赛点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同时健全赛点其他组织机构如赛点工作小组、赛务工作小组,人员落实、职责明确,确保赛点工作顺利开展。
3.健全科学的大赛运行机制。①本届大赛竞赛项目分中职学生组、高职学生组、教师组三个组别。原来五年制高职1-3年级学生既可以参加中职组比赛,又可以参 加高职组比赛,同一类型学生可以参加不同组别比赛,对其他类别学生有失公平。2010年开始将五年制高职1-3年级(初中后三年,属高中阶段教育)学生归类到中职组参加比赛,理顺参赛序列,减少参赛组别交叉,也利于全省选拔出更优秀的选手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②本届大赛设置参赛选手奖、指导教师奖、团体优胜奖三个奖项。参赛选手奖根据竞赛成绩而定,参加中职组比赛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可享受普通高校对口单招相应的奖励政策。指导教师奖颁发给所指导的选手获得一二三等奖的教师。团体优胜奖分别以省辖市和职业学校为单位设置,根据其选手在省赛和全国竞赛中获得奖项的等次和数量计算总分,进行排序。对单一专业大类竞赛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颁发专业优胜奖。③为了保障大赛科学、合理、健康、持续的发展,大赛组委会还专门组织国内著名教育专家、行业专家和国赛专家成立专家库,为大赛在策划、设计、实施等方面献计献策,提供充足的智力支持。
三、完善保障体制,让大赛成长可续化
为了保障大赛可续化发展,本届大赛在参赛人员报名、资格审查、裁判工作等一系列大赛保障机制上进一步完善,分别制定了参赛选手资格审查规范、专家工作组保密协议、大赛安全预案等,严格按照规定执行,确保大赛高水平、高质量开展。
1.规范参赛资格审查。大赛确定了“低年级比中,高年级比高”的竞赛思路,对于参赛人员的资格审查就至关重要。参赛选手名单提交要求地方教育局审核盖章,发现违规报名、违规参赛,成绩取消并全省通报。这样一来,有效遏制了大赛功利化倾向,同时也保证了竞赛的公平性。
2.制定大赛保密协议。由于很多竞赛内容,比如理论考试、竞赛规则等涉及大赛的权威、公正,必须予以充分保密,大赛制定了《江苏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保密责任书》,各大赛联络员、评委专家等相关可能接触到大赛核心竞赛内容的人员都必须签订。保密范围包括:①大赛理论考试及技能考试、试题(未启用的备用题、试卷和媒体资料)、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均属于绝密级事项:试卷启用前的命题计划等与命题有关的工作属于机密级和机密级事项。②已经启用的试卷、试题和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不得公开、传播和印制。③选手竞赛成绩在组委会未正式公布之前,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外透漏。④大赛组委会命题组专家人员名单不得向外界透露。另外,保密责任书在保密期限和保密要求上都做了明确的说明,违反者将依法追究其相应法律责任。
3.建立健全安全预案。全省技能大赛涉及的师生人数众多,为保证大赛的安全有序进行,安全防范和应急处理预案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在大赛的各项组织工作、组织流程中必须有相应的安全预防意识,防患于未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规范指导方针确保大赛平稳、顺利、安全。同时建立应急处理预案制度,一旦发生意外,能对事故进行及时处理并恢复正常比赛秩序。
近年来,江苏省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作为全国“职教方阵”中的排头兵,在以上制度的有力保障下,技能大赛工作的开展更是卓有成效。2009年,我省中职组、高职组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双双夺魁,中职组获得大赛37个代表队唯一的团体一等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江苏职业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四年来技能大赛的开展有力促进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促进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促进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常态化、规范化、可续化、“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技能大赛在江苏职教“高原跨越”之路上正发挥着它强大的助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