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能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灵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要做实践的思考者、思考的实践者,在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关键词:数学学习;提出问题;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05-0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源于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是自主学习的根本体现。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提出问题往往会有二怕:一怕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受到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问题不成问题或提出问题无价值,受到同学的嘲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造就学生认知冲突或产生好奇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的一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动物杂技表演”的生活情境:小兔、小狗、小猫、小熊等动物各自骑在车轮是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独轮车争先恐后地上场(只有小兔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在圆心)。这滑稽的表演令同学们捧腹大笑。伴随着惊奇和疑问,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
生1:我发现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能平稳前进,因为圆没有“角”。
生2:我不赞同,小狗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会上下颠簸,这其中必有奥秘!(小狗的车轴不在圆心)
生3:我发现小猫的椭圆形车轮也没有角,为什么行驶时也那么费劲?
生4:我认为只有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才能平稳的前进。
……
显然,这问题是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自我需求,一种探索兴趣,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恰到好处切入了主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目标,并把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求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为问题的解决明确了方向和提供了动力。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善于提问的关键。其实,我们可以从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
1.观察提问。即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 本身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从观察中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拿一個长方体模型,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完全相同?几条棱等。
2.类比提问。即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并提出问题。
3.质疑提问。即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一种方法。
4.联想提问。即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2+2与2×2相等,而3+3与3×3却不相等呢?”
四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引导实践,在探索中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触景、联想、想象,引起学生深入,不断地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这无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更深一步研究数学。
往往在实践探索中提出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提供给各小组各式各样的图形,要求小组合作,研究比较3/4和1/4 的大小。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结论不一致(“单位1”不同)。这时一位学生提出:“比较分数的大小,选择的图形要同样大。”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讨论。在学生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单位1”相同才能比较大小的道理。在教学中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的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中去,引起学生的提问和对问题的争论应该说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笔。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个体和团体的主动参与、探索发现,逐步吸收、深化新知识,并充实、完善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引导质疑,在知识深化中提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引申等提出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反映,是全面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向书本、老师、同学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深化知识的好方法,使课堂教学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我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看到提出问题与“问题解决”的辩证关系,并非“问题解决”就是“问题”的终了,而是对问题重新审视,从而使“提出问题”不断深入,达到“探索、发现、创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版上海出版社
关键词:数学学习;提出问题;问题意识
【中图分类号】 G623.5【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1-0205-01
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的课堂教学以启发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为主要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源于问题的产生和提出问题,提出问题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是自主学习的根本体现。正如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鼓励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自主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关注的问题,下面本人结合在教学中的实践,谈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创设民主氛围,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由于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对提出问题往往会有二怕:一怕提出问题影响教师的教学程序,受到教师的批评;二怕提出问题不成问题或提出问题无价值,受到同学的嘲笑。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在一种平等、和谐、融洽的气氛中产生自觉参与的欲望,无所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做到敢想、敢说、敢问。
二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乐于提出问题
当代美国著名数学家哈尔莫斯说:只有问题才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因此教学中造就学生认知冲突或产生好奇心,需要教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创设情境,为学生提出问题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在课的一开始运用多媒体课件设计了“动物杂技表演”的生活情境:小兔、小狗、小猫、小熊等动物各自骑在车轮是圆形、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等的独轮车争先恐后地上场(只有小兔车轮是圆形的,车轴在圆心)。这滑稽的表演令同学们捧腹大笑。伴随着惊奇和疑问,同学们迫不及待地提出问题——
生1:我发现只有圆形的车轮才能平稳前进,因为圆没有“角”。
生2:我不赞同,小狗的车轮也是圆的,为什么会上下颠簸,这其中必有奥秘!(小狗的车轴不在圆心)
生3:我发现小猫的椭圆形车轮也没有角,为什么行驶时也那么费劲?
生4:我认为只有把正方形的四个角去掉,才能平稳的前进。
……
显然,这问题是学生在观察思考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一种自我需求,一种探索兴趣,而他们提出的问题大多与本课的学习内容相关,恰到好处切入了主题。学生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有效地内化为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学习目标,并把希望解决问题的渴求投入到探索活动中去。为问题的解决明确了方向和提供了动力。
三掌握方法,让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课堂教学中常有这样的场面:让学生提问,学生不是摇头,就是干瞪眼,都说没问题可提。这说明,掌握提问的方法是善于提问的关键。其实,我们可以从几种常见的思维方法中进行训练。
1.观察提问。即对客观事物和现象,在其自然的条件下,按照客观事物 本身的自然联系的实际情况,从观察中提出问题。例如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拿一個长方体模型,学生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自主提问:长方体有几个面?哪些面完全相同?几条棱等。
2.类比提问。即在思想上将对象和对象的各部分、个别方面和个别特征仔细辨别,确定它们的异同及其关系的思考方法。教师应引导学生习惯于比较两种事物的异同点,并提出问题。
3.质疑提问。即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权威,不迷信教师,不迷信教材,勇于提出自己的想法的一种方法。
4.联想提问。即从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这两类事物可能是类似的、相近的,也可能是对立的,也可能是有因果关系的。例如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有一位学生提出:“为什么2+2与2×2相等,而3+3与3×3却不相等呢?”
四提供机会,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1.引导实践,在探索中提问。
在学习过程中,随着学习过程的不断深入,触景、联想、想象,引起学生深入,不断地思考,进而提出问题。这无疑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促使他们更深一步研究数学。
往往在实践探索中提出问题,会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作用。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有着积极作用。在“比较分数大小”一课学习中,我精心设计了:提供给各小组各式各样的图形,要求小组合作,研究比较3/4和1/4 的大小。研究过程中学生的结论不一致(“单位1”不同)。这时一位学生提出:“比较分数的大小,选择的图形要同样大。”问题的提出,引起了讨论。在学生研究、讨论的过程中,恰当地渗透“单位1”相同才能比较大小的道理。在教学中利用和制造这些矛盾的冲突,把学生带进问题情境中去,引起学生的提问和对问题的争论应该说是教师教学成功的一笔。
在这过程中,学生在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基础上,经过个体和团体的主动参与、探索发现,逐步吸收、深化新知识,并充实、完善或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2.引导质疑,在知识深化中提问。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后,对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新知识的引申等提出问题。是对学生学习、掌握知识程度的一种检验,是对学生学习方法的一种反馈,是学生思维深度和广度的一种反映,是全面理解知识的有效手段。
因此,鼓励学生质疑,向书本、老师、同学提出问题,是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释放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和才干、深化知识的好方法,使课堂教学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总之,在数学学习中我强调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对“问题解决”的重要性,并不是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要看到提出问题与“问题解决”的辩证关系,并非“问题解决”就是“问题”的终了,而是对问题重新审视,从而使“提出问题”不断深入,达到“探索、发现、创造”之目的。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师大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2007年版上海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