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看到“招人烦”三个字,大家不禁要问了:武器向来只论厉不厉害,哪有烦不烦人的?不过,如果有这么一架飞机,它长得一点也不像军用飞机,几乎没有机载武器,常年监听他国的机密,却只在人家没法“揍”它的地方呆着,是不是有点气人呢?RC-135就是这个“讨厌鬼”。
游弋在边境的幽灵
RC-135常年奋战在侦察第一线,专门探听各类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和弹道导弹情报。它采用C-135军用运输机作为飞行载具,表面看就像一架波音707大型客机,其实内部搭载了众多电子侦察设备。从20世纪60年代起,RC-135家族的成员就凭借先进的侦察手段,在公共空域监听他国机密。就算被抓住了,也会摆出一副“我又没进入你的领空,你没权力管我”的样子。这么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打听”,能不招人烦吗?
原本不是侦察机
RC-135的最初型号RC-135A上装有地图绘制装备,主要用于执行地图测绘任务。可是时间一久,美国军方发现,这种空间大、航程远的飞机,好像更适合作为侦察机。于是从RC-135B开始,RC-135就正式转行,变身侦察机。到第三种型号RC-135C问世时,机上已经装备了侧视机载雷达舱、机鼻下方整流罩及照相机舱,与现役RC-135的外形相似,已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侦察机了。
RC-135型号已经从A排到X了,主力型号就有10多种,看起来是个庞大的家族。但这么多型号的制造成本却并不高,原因就在于,RC-135家族是个改装出来的家族。KC-135空中加油机、波音707客机,只要也是用C-135作为原型机的飞机,退役后都可以被改造成RC-135。一些较早型号的RC-135也可以改装成新型号。
空中“导弹专家”
虽然RC-135的飞行载具是旧的,电子侦察设备可都是新的,各个型号的分工也各不相同。先来说说RC-135S“眼镜蛇球”吧。作为一种弹道导弹情报侦察机,它绝对称得上是“导弹专家”。虽然1970年就开始服役了,但目前仍然有3架RC-135S在执行任务。它的前机身右侧有4扇大型圆窗,机舱内装备有高精度的光学探测装置,可以探测到弹道导弹的弹体,并迅速计算出其弹道和弹着点。
半个身子黑成炭
仔细观察RC-135S的机身,就能发现它的整个右机翼和机翼上安装的两台发动机都被涂得跟炭一样黑。这样涂装,是因为RC-135S的光学探测装置位于机身右侧,而黑色不会反光,即使在强光条件下飞行,也不会干扰光学探测装置正常工作。
兄弟密探
监视弹道导弹的活儿虽然重要,日常监听的任务也不能放松了。擅长执行这类任务的是一对双胞胎,RC-135V和RC-135W。虽然改装自不同的原型机,但由于飞机上的设备一样,执行的任务也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铆接”。这对“兄弟密探”出众的信号搜集能力体现在了外形上——机头处长着一个“长鼻子”,里面装着方板形雷达;前机身两侧有侧视机载雷达舱,机腹下还有大大小小的片状信号天线。正是这些设备,让它们可以侦测小到手机、大到防空雷达的信号。
常年缺人手
RC-135家族的行事风格谈不上光明磊落,因此不怎么受其他国家待见。不过它们从军多年,功勋无数,在自己人心中总能混个高大形象吧?现实很残酷,它们居然在美国也招人烦——现役所有RC-135都缺机组人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RC-135的机组至少得由27人组成,包括3名飞行员、2名导航员、3名电子战官员以及其他操作人员。这是一个由众多电子战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本来就比较难组建。再加上RC-135名声不怎么好,一个不小心,情报没拿到,还会被监听对象打下来。因此,尽管美军常年招募RC-135的机组成员,还是很少有人乐意去“送死”。
老飞机新青春
由于侦察机上有大量的精密设备,因此维修和保养成本比较高。21世纪后,像U-2这样尖端的高空侦察机不得不逐渐退役,而成本较低的RC-135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侦察机主力。即便如此,这个改装出来的“二手货”家族还是面临了诸如机体老化、仪表盘落后等问题。
为了能继续服役,据说,最新型的RC-135X装上了全球卫星通信设备和空中加油装置,通信设备升级,续航力也增强。同时,它还“背”上了光电式干扰自卫装置,提高了安全系数。这不,最近美军还向盟友英军出口了几架新改装的RC-135W。看来,RC-135的主力地位暂时还不能被替代。
雷达技术侦察系统
可以收集预警、制导和引导雷达的频率等技术参数,并对其进行定位,世界上各种雷达参数都在其测量范围内。
通信信号侦察系统
可侦测到电话、传真、电报等信号,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千米外的电台。侦测到的信号会被自动录音,然后传送给基地处理。
RC-135家族几乎参与了20世纪后半叶美军所有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不过,随着无人机技术和监听技术的发展,相信像RC-135这样“大块头”侦察机大展身手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但是,将运输机甚至民用机改装成侦察机、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的做法,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相信未来也将会有其他“改造”飞机诞生。
游弋在边境的幽灵
RC-135常年奋战在侦察第一线,专门探听各类信号情报、电子情报和弹道导弹情报。它采用C-135军用运输机作为飞行载具,表面看就像一架波音707大型客机,其实内部搭载了众多电子侦察设备。从20世纪60年代起,RC-135家族的成员就凭借先进的侦察手段,在公共空域监听他国机密。就算被抓住了,也会摆出一副“我又没进入你的领空,你没权力管我”的样子。这么一个气死人不偿命的“包打听”,能不招人烦吗?
原本不是侦察机
RC-135的最初型号RC-135A上装有地图绘制装备,主要用于执行地图测绘任务。可是时间一久,美国军方发现,这种空间大、航程远的飞机,好像更适合作为侦察机。于是从RC-135B开始,RC-135就正式转行,变身侦察机。到第三种型号RC-135C问世时,机上已经装备了侧视机载雷达舱、机鼻下方整流罩及照相机舱,与现役RC-135的外形相似,已经是一种非常专业的侦察机了。
RC-135型号已经从A排到X了,主力型号就有10多种,看起来是个庞大的家族。但这么多型号的制造成本却并不高,原因就在于,RC-135家族是个改装出来的家族。KC-135空中加油机、波音707客机,只要也是用C-135作为原型机的飞机,退役后都可以被改造成RC-135。一些较早型号的RC-135也可以改装成新型号。
空中“导弹专家”
虽然RC-135的飞行载具是旧的,电子侦察设备可都是新的,各个型号的分工也各不相同。先来说说RC-135S“眼镜蛇球”吧。作为一种弹道导弹情报侦察机,它绝对称得上是“导弹专家”。虽然1970年就开始服役了,但目前仍然有3架RC-135S在执行任务。它的前机身右侧有4扇大型圆窗,机舱内装备有高精度的光学探测装置,可以探测到弹道导弹的弹体,并迅速计算出其弹道和弹着点。
半个身子黑成炭
仔细观察RC-135S的机身,就能发现它的整个右机翼和机翼上安装的两台发动机都被涂得跟炭一样黑。这样涂装,是因为RC-135S的光学探测装置位于机身右侧,而黑色不会反光,即使在强光条件下飞行,也不会干扰光学探测装置正常工作。
兄弟密探
监视弹道导弹的活儿虽然重要,日常监听的任务也不能放松了。擅长执行这类任务的是一对双胞胎,RC-135V和RC-135W。虽然改装自不同的原型机,但由于飞机上的设备一样,执行的任务也一样,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铆接”。这对“兄弟密探”出众的信号搜集能力体现在了外形上——机头处长着一个“长鼻子”,里面装着方板形雷达;前机身两侧有侧视机载雷达舱,机腹下还有大大小小的片状信号天线。正是这些设备,让它们可以侦测小到手机、大到防空雷达的信号。
常年缺人手
RC-135家族的行事风格谈不上光明磊落,因此不怎么受其他国家待见。不过它们从军多年,功勋无数,在自己人心中总能混个高大形象吧?现实很残酷,它们居然在美国也招人烦——现役所有RC-135都缺机组人员。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RC-135的机组至少得由27人组成,包括3名飞行员、2名导航员、3名电子战官员以及其他操作人员。这是一个由众多电子战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本来就比较难组建。再加上RC-135名声不怎么好,一个不小心,情报没拿到,还会被监听对象打下来。因此,尽管美军常年招募RC-135的机组成员,还是很少有人乐意去“送死”。
老飞机新青春
由于侦察机上有大量的精密设备,因此维修和保养成本比较高。21世纪后,像U-2这样尖端的高空侦察机不得不逐渐退役,而成本较低的RC-135就成为了独当一面的侦察机主力。即便如此,这个改装出来的“二手货”家族还是面临了诸如机体老化、仪表盘落后等问题。
为了能继续服役,据说,最新型的RC-135X装上了全球卫星通信设备和空中加油装置,通信设备升级,续航力也增强。同时,它还“背”上了光电式干扰自卫装置,提高了安全系数。这不,最近美军还向盟友英军出口了几架新改装的RC-135W。看来,RC-135的主力地位暂时还不能被替代。
雷达技术侦察系统
可以收集预警、制导和引导雷达的频率等技术参数,并对其进行定位,世界上各种雷达参数都在其测量范围内。
通信信号侦察系统
可侦测到电话、传真、电报等信号,在1万米高度可侦测到600至800千米外的电台。侦测到的信号会被自动录音,然后传送给基地处理。
RC-135家族几乎参与了20世纪后半叶美军所有的军事行动,可以说是身经百战。不过,随着无人机技术和监听技术的发展,相信像RC-135这样“大块头”侦察机大展身手的机会也会越来越少。但是,将运输机甚至民用机改装成侦察机、加油机等作战支援飞机的做法,得到了很多国家的认同,相信未来也将会有其他“改造”飞机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