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儿园课程、游戏、教育过程的整合研究已成为幼儿园课程发展的基本趋势,游戏是幼儿生活与身心发展的需要,养成教育的从小培养及身心的健康发展始终是幼儿教育探索的主课题,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游戏本身就是幼儿探索学习的过程,要从游戏的视角出发整合课程。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游戏 整合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实质上,这种对幼儿园课程的划分,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科目割裂课程内容的格局,遵循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幼儿园实践的课程整合中,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跳出”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规范,仅仅只是给已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新旧内容重新安排”座位“而已。整合,是指将各个事物和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的、系统的联系起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整合既在宏观上涉及到五大领域,也在微观上涉及到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兴趣、需要等全方面的发展要求。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整合的客观结构的功能,均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问题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会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各方面也能得到自然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把游戏作为解决幼儿园课程整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现实意义上整合幼儿园课程。
一、目前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及启示
(一)目前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
1.不同课程概念下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不同的课程概念产生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是我们认识幼儿园课程和游戏之间关系的前提。幼儿园课程概念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课程是成人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从各学科体系中抽取出一定的知识,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与课程可以有两种关系:游戏作环节;游戏和课程完全脱离。
(2)课程即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一种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关注幼儿在幼儿园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既可以作为幼儿重要的经验,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幼儿建构经验的重要方式而成为幼儿园课程事实的 “形式”或“途径”。
(3)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安排的一切活动这种课程观认为“教育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实际上,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由活动构成的课程内容或课程的组成部分。
2.实践中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1)平行互补型也就是,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
(2)交叉转换型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例如:主班老师利用活动区时间进行分组教学(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照看在活动区活动的幼儿。
(3)相互融合型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幼儿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例如:教师在专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角色游戏、教学游戏等形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3.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有机结合的两种形式游戏和课程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
(1)游戏生成课程,即游戏先导式教师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即使地组织与引导儿童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儿童扩展、丰富或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得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2)课程生成游戏,即课程先导式教师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指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为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儿童创造丰富有意义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儿童学习和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地深入,我们的课程观也得到了改造
(1)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从”知识“到”人“本位的根本位移,幼儿园课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和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幼儿是主动建构经验的学习主体,具有创造性组织和再组织经验的能力,同时,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3)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包括人与物)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经验,因此,”环境“”过程“以及”经验“分别是隐含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观“和”课程、概念”.
(4)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最能自然、真切地反映出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的兴趣、需要等等,教师可以据此生成出多元的课程。形象地说,游戏好比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源”。
(5)游戏就是使幼儿园课程本身成为能够不断重新生成的、具有技能的开放系统的”中枢焦点”。
因此,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学习经验的整合提供平台,而且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重心。总之,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值得做进一步的探究。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必然性
(一)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1.幼儿的思维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而具体直觉表象本身又具整合性,既非独立存在,也非无机组合。只有当幼儿真正理解把这些特征有机整合在一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是整合的,有意义的。
2.个体差异由于先、后天因素的影响,造成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认知结构、经验基础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幼儿园课程整合需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幼儿,而幼儿园课程重视个体差异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过程。幼儿通过游戏获得某种一致的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亲近周围的人或事,自主建构学习经验,.那么,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全面的达成了。
3.游戏本身就具有一种整合性,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既整合了知识,也整合了幼儿的需要。
(二)游戏的外部特点
1.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可能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而非强迫的活动。自主选择就是允许幼儿并使幼儿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幼儿必须干什么。因此,在游戏中,幼儿的自主选择性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游戏材料之可选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强弱。
2.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根据教师规定的方法操作游戏材料。只有当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才有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才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自主感体验。
3.游戏能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的能力得到适宜性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一种水平只儿童到今天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指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4.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产生于游戏活动之内,而非游戏的目的。幼儿游戏的动机不是为了得到奖赏,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幼儿感到满足。但是,教师干预游戏的策略也会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寻求或担任奖惩的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幼儿游戏的直接干预,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游戏的外部特点为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建构和整合经验提供了必然的外部条件。
整合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对自由的伸展空间。同样,整合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只有让幼儿有相对自由的主体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幼儿的经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整合。
【关键词】幼儿园课程 游戏 整合 策略
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将幼儿园课程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中,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实质上,这种对幼儿园课程的划分,打破了传统的按学科科目割裂课程内容的格局,遵循了课程整合的发展趋势。但是,在幼儿园实践的课程整合中,大多数教师还没有跳出”学科课程“的理念和规范,仅仅只是给已进入幼儿园课程的新旧内容重新安排”座位“而已。整合,是指将各个事物和事物的各个部分有机的、系统的联系起来。我国幼儿园课程整合既在宏观上涉及到五大领域,也在微观上涉及到幼儿认知、情感、技能、兴趣、需要等全方面的发展要求。整合是一个过程,整合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整合的客观结构的功能,均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实现。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园课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同样地,游戏在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问题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游戏过程中,幼儿的行为会涉及到各个领域,而且幼儿的认知、情感、态度、技能等各方面也能得到自然发展。因此,我们可以把游戏作为解决幼儿园课程整合问题的一个突破口,进一步深入研究如何在现实意义上整合幼儿园课程。
一、目前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及启示
(一)目前关于游戏与幼儿园课程关系的研究
1.不同课程概念下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不同的课程概念产生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幼儿园课程价值取向是我们认识幼儿园课程和游戏之间关系的前提。幼儿园课程概念有三种具有代表性的观点
(1)课程是成人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从各学科体系中抽取出一定的知识,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织起来的知识体系。例如,1981年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规定,幼儿园设置语言、计算、常识、音乐、美术和体育等六门课程。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与课程可以有两种关系:游戏作环节;游戏和课程完全脱离。
(2)课程即幼儿在幼儿园获得的学习经验的一种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更多地从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课程,关注幼儿在幼儿园中到底学到了什么。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既可以作为幼儿重要的经验,构成幼儿园课程的“内容”,也可以作为幼儿建构经验的重要方式而成为幼儿园课程事实的 “形式”或“途径”。
(3)课程即幼儿园为幼儿安排的一切活动这种课程观认为“教育活动”是联结主客体的桥梁。实际上,从这种课程观出发,游戏作为幼儿的基本活动,是由活动构成的课程内容或课程的组成部分。
2.实践中的游戏与幼儿园课程的关系
(1)平行互补型也就是,课程主要是教师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游戏与课程在内容上没有交叉关系。”游戏归游戏“”上课归上课“。
(2)交叉转换型先有教学或游戏,再应用有关经验转换为游戏或教学。例如:主班老师利用活动区时间进行分组教学(专门设计的教育活动),配班老师负责照看在活动区活动的幼儿。
(3)相互融合型教学和游戏的界限模糊,活动由儿童和教师共同发起,强调幼儿期生活经验、发展价值的整合性,强调游戏与儿童全面发展相整合的活动。例如:教师在专门设计的教学活动中注意运用角色游戏、教学游戏等形式使非游戏活动游戏化。
3.游戏与幼儿园课程有机结合的两种形式游戏和课程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游戏可以生成课程,课程也可以生成游戏
(1)游戏生成课程,即游戏先导式教师根据儿童在游戏中表现出来的需要、兴趣,即使地组织与引导儿童展开相应的学习活动,帮助儿童扩展、丰富或深化有关的学习经验,从而使得幼儿园课程更适合儿童的学习需要与兴趣,较好地解决课程的目标、内容与儿童学习和发展的现有水平之间的”相称“或”匹配“问题。
(2)课程生成游戏,即课程先导式教师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大纲等指定的幼儿园课程的目标为内容,把游戏作为课程实施或教学的基本途径,为儿童创造丰富有意义的游戏(学习)环境,精心设计与组织专门的游戏活动,在游戏中支持、促进和引导儿童学习和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地深入,我们的课程观也得到了改造
(1)课程的价值取向发生了从”知识“到”人“本位的根本位移,幼儿园课程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传授和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幼儿是主动建构经验的学习主体,具有创造性组织和再组织经验的能力,同时,建构主义的知识观为”人“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提供了哲学基础。
(3)课程是幼儿在幼儿园环境(包括人与物)的互相作用过程中主动建构而获得的经验,因此,”环境“”过程“以及”经验“分别是隐含在幼儿园课程中的”教学观“和”课程、概念”.
(4)在游戏中,幼儿的表现最能自然、真切地反映出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学习的兴趣、需要等等,教师可以据此生成出多元的课程。形象地说,游戏好比是幼儿园课程的“生成源”。
(5)游戏就是使幼儿园课程本身成为能够不断重新生成的、具有技能的开放系统的”中枢焦点”。
因此,游戏不仅能够为幼儿学习经验的整合提供平台,而且能够成为幼儿园课程整合的重心。总之,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值得做进一步的探究。
二、游戏整合幼儿园课程的必然性
(一)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和学习特点
1.幼儿的思维受具体直觉表象的束缚,而具体直觉表象本身又具整合性,既非独立存在,也非无机组合。只有当幼儿真正理解把这些特征有机整合在一起,幼儿获得的经验才是整合的,有意义的。
2.个体差异由于先、后天因素的影响,造成幼儿在身心发展水平、兴趣、需要、认知结构、经验基础和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表现出明显的个体差异。因此,幼儿园课程整合需要尽可能照顾到每个幼儿,而幼儿园课程重视个体差异的过程同时也是幼儿园课程整合的过程。幼儿通过游戏获得某种一致的认同感,从而积极、主动地亲近周围的人或事,自主建构学习经验,.那么,幼儿园课程整合的现实意义也就更全面的达成了。
3.游戏本身就具有一种整合性,游戏的过程就是一个整合的过程,既整合了知识,也整合了幼儿的需要。
(二)游戏的外部特点
1.幼儿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与可能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性活动,而非强迫的活动。自主选择就是允许幼儿并使幼儿知道自己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来决定干什么,而不是规定幼儿必须干什么。因此,在游戏中,幼儿的自主选择性的强弱,会直接影响到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游戏材料之可选程度的高低也会影响幼儿自主性的强弱。
2.幼儿主动控制活动进程,自主决定活动的方式方法,而不仅仅是根据教师规定的方法操作游戏材料。只有当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愿望与想法来使用游戏材料,才有活动的方式方法的多样化和灵活性,才可能使幼儿真正产生自主感体验。
3.游戏能为幼儿创造”最近发展区“,使幼儿的能力得到适宜性发展。所谓”最近发展区“是指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第一种水平只儿童到今天为止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即儿童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第二种水平指现在仍处于形成状态的、刚刚在发展的过程,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
4.幼儿的游戏性体验产生于游戏活动之内,而非游戏的目的。幼儿游戏的动机不是为了得到奖赏,游戏过程本身就能使幼儿感到满足。但是,教师干预游戏的策略也会影响幼儿在游戏中寻求或担任奖惩的可能性。所以,教师要尽量减少对幼儿游戏的直接干预,发挥幼儿作为活动主体的内在积极性。游戏的外部特点为幼儿在游戏中自主建构和整合经验提供了必然的外部条件。
整合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具备相对自由的伸展空间。同样,整合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只有让幼儿有相对自由的主体发现、探索、解决问题的空间,幼儿的经验才能得到真正的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