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执教《乘法竖式》一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断来谈谈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进行开放式教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0-1
摒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开放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和评价权均交付于学生自己,师生之间不同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吸收新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自己在平日的执教过程中就努力建设这样“自由”的课堂,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对开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执教《乘法竖式》一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4乘2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算一算?
全班59人立刻有近50双小手高高举起,而且每人脸上都流露出迫切被喊到的神情。由于生1离讲台较近,便邀请了他,生1立马神气十足地直冲黑板,才写出一个大大的4,下面学生就有不少人叫着提醒:“直尺!直尺!”老师笑着问:“用直尺干什么?”学生齐答:“画横线。”生1接过递来的直尺完成了4乘2的竖式计算,但由于刚才的兴奋,画横线时还是没按紧直尺稍微歪扭了一下,做完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至此教室内的气氛比先前更活跃了。
师:你想对他的乘法竖式说点什么吗?
生2:他的横式不直。
生3:他的数字不一样大。
生4:乘号写得和2太靠近了,应该再往前去一去。
虽然课堂上没有生成“数位对齐”、“计算正确”这样的评价,但为了尊重生权,老师便没有作过多的点评,而是亲切地询问生1:“你接受他们的意见吗?”生1脸色略红显得很是窘迫,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片断二:
(学生自主尝试学会了积是一位数的乘法竖式之后)
师:谁来出一道难点的乘法让我们用竖式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又变得热烈起来了。)
生1:89×90。
师:举我们学过的。
生2:9×9。
(学生举手太迫切了,并没有留意到老师的提醒。)
师不得不提高声音重复:举我们学过的乘法。
生3:6×6。
生4:7×7。
……
老师指着板书:6×6、7×7、1×7、5×2,说:咱们从中选一个最难的挑战自己吧!
……
选题不一样,但老师心中已有选择的原则就是想借一个积是两位数且相对口算容易出错的题目自然过度到对新知的尝试,最终还是老师选定6×6作为一起练习的题目。
综观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两个片断,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之间在知识面前成了平等的对话者,但热闹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对数学本质东西积极地思索呢,他们头脑内部也是那样的热闹吗?深思下去这里的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不禁成了放任,浪费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滋生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郑毓信教授在《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中就指出了“开放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就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表述而言,我们都应十分注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度’。”由此可见,学生要想获取学习的自由,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提问,有了弹性的问,才会有相应多采的答。但别忘了文中“自由”后面加了“度”字。
片断一中学生没有出现“数位对齐”、“计算正确”这样的评价,教师在这时就应加以引导和提示。因为此时学生关注的重点被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吸引,而这些凭空而来的笑料却没有很高的数学价值,用这样的方式去愉悦气氛并美其名曰为开放的课堂实在有鱼龙混珠之嫌。诚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要发挥引导作用,唯有此在后面再让学生进行评价时才不会过多地停留在一些影响美观的东西上,忽视了首当其冲的两点——“数位对齐”、“计算正确”。片断二中让学生举例是生成教学资源的一种好的策略,也是开放教学特征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在开始教师对所设问题过大或不明确,等到学生涌现出与自己预想相矛盾的回答后再去堵,结果学生的选择显得很苍白,还是以教师的挑选作为试一试的题目,与开放教学的实质有所违背。
开放式教学有别于放羊式和填鸭式教学,教师作为学生探索交流的陪伴者不可夺取了其主体的地位,也不可忽略自己的引导者身份,要在学生的机动生成和教师的统筹调控之间寻求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而这样拿捏的火候很需要教师的用心把握。实际教学中要做到放而不乱、活中求实,首先要求教师在提问上下足功夫,有的放矢。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设计第一个环节:(1)提问:用竖式计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2)追问:数字写得是否好看,横线有没有画直会影响美观,而数位有没对齐则会影响到最终的正确率,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3)现在谁愿意到前面来用板演竖式计算4乘2?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有这样的调整:(1)提问:谁从学过得1到7的乘法中举个例子来让大家用竖式练练手吧?(相机引导:能让两个乘数不一样吗?)(2)激趣:想挑战这些题中乘积最大的算式吗?先举例在把重点收纳到9乘9这道算式,如此这样收放自如,以收促放,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有浓厚的数学味,他们的智慧因受到挑战而得到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高效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1-090-1
摒弃以往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建立一种民主和谐的开放式教学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新的教学模式,在这样开放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习的主动权和评价权均交付于学生自己,师生之间不同的个性都得到了充分的展示。吸收新的思想付诸于实际行动,自己在平日的执教过程中就努力建设这样“自由”的课堂,在收获成功的同时也对开放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作用有了深入的认识。下面就结合自己在执教《乘法竖式》一课中的两个教学片断谈一些想法:
片断一:
师:你能用竖式计算4乘2吗?
生齐答:能!
师:谁来算一算?
全班59人立刻有近50双小手高高举起,而且每人脸上都流露出迫切被喊到的神情。由于生1离讲台较近,便邀请了他,生1立马神气十足地直冲黑板,才写出一个大大的4,下面学生就有不少人叫着提醒:“直尺!直尺!”老师笑着问:“用直尺干什么?”学生齐答:“画横线。”生1接过递来的直尺完成了4乘2的竖式计算,但由于刚才的兴奋,画横线时还是没按紧直尺稍微歪扭了一下,做完之后有些不好意思地回到了座位。至此教室内的气氛比先前更活跃了。
师:你想对他的乘法竖式说点什么吗?
生2:他的横式不直。
生3:他的数字不一样大。
生4:乘号写得和2太靠近了,应该再往前去一去。
虽然课堂上没有生成“数位对齐”、“计算正确”这样的评价,但为了尊重生权,老师便没有作过多的点评,而是亲切地询问生1:“你接受他们的意见吗?”生1脸色略红显得很是窘迫,不好意思地点了点头。
片断二:
(学生自主尝试学会了积是一位数的乘法竖式之后)
师:谁来出一道难点的乘法让我们用竖式计算呢?
(一石激起千层浪,课堂气氛立刻又变得热烈起来了。)
生1:89×90。
师:举我们学过的。
生2:9×9。
(学生举手太迫切了,并没有留意到老师的提醒。)
师不得不提高声音重复:举我们学过的乘法。
生3:6×6。
生4:7×7。
……
老师指着板书:6×6、7×7、1×7、5×2,说:咱们从中选一个最难的挑战自己吧!
……
选题不一样,但老师心中已有选择的原则就是想借一个积是两位数且相对口算容易出错的题目自然过度到对新知的尝试,最终还是老师选定6×6作为一起练习的题目。
综观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两个片断,虽然课堂气氛活跃了,师生之间在知识面前成了平等的对话者,但热闹的背后到底有多少学生对数学本质东西积极地思索呢,他们头脑内部也是那样的热闹吗?深思下去这里的开放在某种程度上不禁成了放任,浪费了课堂宝贵的学习时间,而且也滋生了学生浮躁的学习态度,不利于学生智慧的发展。郑毓信教授在《国际视角下的小学数学教育》一书中就指出了“开放式教学”的第三个特征:“教师应当积极地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特别是就教学中问题的提出与表述而言,我们都应十分注意给学生留下充分的‘自由度’。”由此可见,学生要想获取学习的自由,关键还在于教师的提问,有了弹性的问,才会有相应多采的答。但别忘了文中“自由”后面加了“度”字。
片断一中学生没有出现“数位对齐”、“计算正确”这样的评价,教师在这时就应加以引导和提示。因为此时学生关注的重点被一些形式化的东西吸引,而这些凭空而来的笑料却没有很高的数学价值,用这样的方式去愉悦气氛并美其名曰为开放的课堂实在有鱼龙混珠之嫌。诚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也要发挥引导作用,唯有此在后面再让学生进行评价时才不会过多地停留在一些影响美观的东西上,忽视了首当其冲的两点——“数位对齐”、“计算正确”。片断二中让学生举例是生成教学资源的一种好的策略,也是开放教学特征的重要体现,但由于在开始教师对所设问题过大或不明确,等到学生涌现出与自己预想相矛盾的回答后再去堵,结果学生的选择显得很苍白,还是以教师的挑选作为试一试的题目,与开放教学的实质有所违背。
开放式教学有别于放羊式和填鸭式教学,教师作为学生探索交流的陪伴者不可夺取了其主体的地位,也不可忽略自己的引导者身份,要在学生的机动生成和教师的统筹调控之间寻求一个很好的平衡点,而这样拿捏的火候很需要教师的用心把握。实际教学中要做到放而不乱、活中求实,首先要求教师在提问上下足功夫,有的放矢。现在回过头来重新设计第一个环节:(1)提问:用竖式计算乘法时要注意什么?(2)追问:数字写得是否好看,横线有没有画直会影响美观,而数位有没对齐则会影响到最终的正确率,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3)现在谁愿意到前面来用板演竖式计算4乘2?在第二个环节中可以有这样的调整:(1)提问:谁从学过得1到7的乘法中举个例子来让大家用竖式练练手吧?(相机引导:能让两个乘数不一样吗?)(2)激趣:想挑战这些题中乘积最大的算式吗?先举例在把重点收纳到9乘9这道算式,如此这样收放自如,以收促放,学生的思维活动带有浓厚的数学味,他们的智慧因受到挑战而得到发展、提升,课堂教学才会真正高效地一步一步向前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