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我是好孩子吗?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4188541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积极的师幼关系不仅有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当幼儿身处温暖、亲密和开放的师幼关系中时,幼儿往往会表现出较好的社交能力与学校适应。
  在幼儿园中,幼儿常常会问教师这样的问题:“老师,我是好孩子吗?”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过程中,其道德判断更多依赖于他律。作为身边重要他人,教师该如何回应幼儿诸如此类的问题?除了直接的回应与评价,教师又该在日常生活中与幼儿建立何种师幼关系,才能推动幼儿从他律走向自律,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呢?为了建立高质量的师幼关系,教师又该如何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呢?
  一、幼儿的自我意识形成与道德发展
  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是幼儿建立内部道德法则的关键。所谓“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客观世界关系的一种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1]道德的实质是对自我和他人关系的调节。幼儿的自我概念、自我评价、自尊心、内疚感、自我监督与控制能力等自我意识的要素都与幼儿的道德发展密切相关。真正意义上的道德品质是个人自觉意识、自由意志和自愿行为组合后的结果体现。在这一角度上,也可以说,幼儿的道德教育始于自我意识形成的时刻。[2]3~6岁的幼儿正处于自我意识形成的关键阶段。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早就指出,儿童学前期的发展任务就是获得自主感和克服内疚感。众多心理学研究成果一致表明,幼儿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控制都开始于2岁左右,但在4~5岁时会进入加速发展时期或转变期。幼儿的自我体验则开始于4岁左右。[3]在发展过程中,幼儿的自我认知会从关注自我的外部生理特征,发展到关心行为自我和社会自我形象;幼儿的自我评价从以他人评价为标准,发展到独立的自我评价,同时幼儿又在不断地脱离自我中心,自我评价的客观度逐步提高[4];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会逐步得到发展。
  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幼儿的道德成长与表现;反过来,消极的自我意识则会导致幼儿道德表现不佳。为维护在他人心目中的形象,或者为避免自我形象的破坏,幼儿会主动地认识和了解社会道德准则,并且选择合乎道德要求的行为方式。让自己的行为合乎道德准则,需要个体付诸意志努力控制和调节自我。提升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能让幼儿更好地遵守社会道德准则。另外,在人际交往中获得积极自我体验的幼儿会更多地表现出亲社会行为。
  二、师幼关系质量对幼儿自我意识与
  道德发展的影响
  师幼关系对幼儿的自我意识形成与道德发展都具有重要影响。幼儿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关系运动中建立起来的。个体不是社会中一粒粒独立的原子,而处于各种关系的连接与交织地带。在自我意识形成阶段,幼儿会更多地依赖他人的评价来认识和评价自我,通过获得他人的尊重来保持尊重,以及根据他人的支持或批评反应来调控自身的行为。教师是幼儿身边的重要他人,师幼关系不仅直接影响着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还调节着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幼儿自我的影响。一项研究证明,在师生关系和亲子关系之间,影响幼儿道德行为最大的因素是师生关系,处于极其显著影响的诸因素的首位。[5]消极的师幼关系会引发幼儿短期和长期的社会适应不良和行为偏差。有研究发现,幼儿园中教师与幼儿之间的冲突与幼儿对幼儿园的厌恶情绪和逃学行为呈正相关,与幼儿对幼儿园的喜爱、自我导向以及课程合作行为呈负相关。[6]另外,对教师高度依赖也会导致幼儿在幼儿园中适应困难,产生孤独感。那些与教师有着高冲突、低温暖和低安全关系的幼儿常常表现出较多的问题行为。幼儿园阶段不良的师幼关系还会导致幼儿进入小学以后适应不良。教师和幼儿之间的冲突程度可以预测幼儿以后的攻击问题和反社会问题。
  积极的师幼关系不仅有助于幼儿的社会适应,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整体发展。当幼儿身处温暖、亲密和开放的师幼关系中时,幼儿往往会表现出较好的社交能力与学校适应。[7]假如幼儿一开始适应不良的话,积极的师幼关系也能够改善幼儿的适应状况。而且,如果幼儿有问题行为表现的话,亲密的师幼关系可以减少幼儿问题行为的发生频率。最明显的,亲密的师幼关系可以减少幼儿早期反社会行为的出现[8]。
  综合来看,高质量的师幼关系意味着教师和幼儿之间有更亲密的情感联系和更开放的信息交流,以及更少的冲突和依赖性。在高质量的师幼关系中,幼儿的情绪、需要和言语会得到教师及时的支持性回应,幼儿有充分自主的活动机会与空间,常常感受到被关心和被认可。在这样的师幼关系中,幼儿很容易建立起积极的自我意识,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与良好的社会适应与交往,更容易也更愿意成为有道德的好人。
  三、师幼关系的改善与幼儿园教师
  职业道德的提升
  当前,我国幼儿园师幼关系的质量整体处于中等水平。教师与幼儿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充分,教师对幼儿个别需要的识别和回应不足,教师与幼儿之间常常发生冲突,或者幼儿在教师的管束下变得过于依赖教师。很多教师不关注幼儿的自我意识,一味地强调依靠外在的规则来约束幼儿的行为,迫使幼儿成为守规矩的好孩子。因此,幼儿才会常常问教师“我是不是好孩子”。他们希望从教师的“他者”角度获得认可,难以从“自我”这里确认行为是否正当。在这种师幼关系的作用下,幼儿道德发展变得很难,幼儿自我意识动力作用难以启动。
  为了促进幼儿的自我意识与道德发展的形成,我们必须改善师幼关系的质量,提升幼儿园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
  (一)尊重幼儿,让幼儿在他律和自律之间找到平衡
  尊重幼儿是建立高质量师幼关系的第一原则与要求,也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前提。获得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鉴于幼儿对他人评价的依赖及对被关注和被重视需求的强烈,教师更应该审慎地对待他们。尊重幼儿,意味着要尊重幼儿的人格与权利,尊重幼儿的生长规律和年龄特点,尊重幼儿的兴趣爱好与个性特征。教师尤其应当尊重幼儿的主体性,认识到幼儿的道德发展是他律与自律统一的结果。
  首先,幼儿园教师应当把幼儿看成独立的、与自己平等的人,在日常交往中重视他们的意见表达,关心他们的心理需求,并在教育行为中予以体现。例如,用双手接过幼儿递交的物品,耐心地倾听幼儿讲述,蹲下来与幼儿在相同的高度对话,等等。幼儿园教师的某些不尊重幼儿的行为,包括教师在互动中向幼儿表现出的不满、厌恶甚至恼怒、愤恨,“在某种程度上,剥夺着幼儿的被爱感、安全感、被信任感与自尊感,助长着幼儿的自卑、自我感觉弱小无能等有碍于他们人格健康和谐發展的心理体验”[9]。   其次,幼儿园教师应当把培养幼儿成为独立自主的道德判断者作为最终的教育目标。“教育的目的在于充分发展人的个性并加强对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10],而不是培养“听话的奴隶”。为确保幼儿的主体性,教师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自主判断,并给予幼儿充分自主的活动机会与空间。有研究指出,教师的指导作用、控制程度提高,幼儿主体活动的自由度相对缩小,其亲社会行为出现的次数相对减少。[11]反过来,教师放松对幼儿的管控,给予幼儿活动自由和自我判断的机会,幼儿会更友好地进行社会交往,并表现出令成人折服的道德判断能力。
  当然,尊重幼儿,给予幼儿自主判断的机会与自由,并不意味着要消除教师的他律作用,而是要追求他律和自律的统一。教师在代表社会向幼儿提出规范要求时,要解释规范的缘由,让幼儿理解规范正当性的来源。这样才能使外在的社会规则内化为幼儿的自律法则。在众多的社会规范中,教师要注意区分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道德规则是普遍的,在不同的情境下都适用,是为了避免给他人造成伤害而确立的。习俗规则则是有情境性的,是在特殊情境下人们约定形成的。幼儿在2岁左右就可以区分道德规则和习俗规则,反倒是很多幼儿园教师不加辨别地将习俗规则作为道德规则要求幼儿掌握。
  (二)积极回应,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
  教师的回应是师幼互动的方式之一,教师的回应往往伴随着评价。积极回应,是指教师及时向幼儿的言行或交流信息做出应答,并且给以积极的评价与明确、具体的提示。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和情绪反应影响着幼儿的自我意识,对幼儿的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调节都有重要作用。教师的积极回应能够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形成,让幼儿走上主动自我发展道路。
  首先,教师应多使用具体的描述分析式回应,而不是简单笼统的概括式回应。在回应时,教师应客观描述自己所看到的,分享自己所感受到的,并将幼儿值得赞赏的行为指出来,或者将幼儿需要改正的行为指出来。分析式回应可以让幼儿在教师具体的评价语言中,更多地了解教师做出评价的理由和依据。如果教师对幼儿进行肯定回应,分析式回应有助于幼儿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对自己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即便是教师的否定评价,也可以让幼儿感受到教师的真诚,而且有助于幼儿发展自省能力,而自省能力是儿童形成自我概念的基础。[12]反过来,由于指向不清楚,概括式回应容易让幼儿曲解教师的意思。对于教师简单的表扬和肯定,幼儿更多是产生一种完成任务的感觉,而很少获得自豪感。
  其次,教师应多评价幼儿的行为过程,而不是幼儿自身或行为结果。根据评价内容的不同,教师评价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个人取向的评价,对幼儿做出一种整体性判断,评价指向幼儿自身,如“你是个好孩子”;第二,过程取向的评价,对幼儿行为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或所运用的策略进行反馈,指向行为过程,如“你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很努力”;第三,结果取向的评价,反映行为的客观结果,指向具体行为的适宜性,如“你成功了”。过程取向的评价能够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并能够推进幼儿努力发展自我。这是因为在教师过程取向的评价下,幼儿会认为自我是可改变的,只要坚持和努力做正确的事情就可以成为好人,从而建立稳定的自尊心;即便在个别行为失范时,幼儿也会认为自己可以改正和调整自我。相反,个人取向的评价容易造成幼儿自我认识固化,自尊心不稳定。
  另外,教师应该引导幼儿参与到对自我和同伴的评价中,让幼儿学会统合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在教师引导幼儿参与同伴评价中,幼儿可以逐渐学会正确地比较,评价他人和自我,形成积极的自我意识,并且走向道德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总之,教师应从关系取向的视角来提升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遵守尊重幼儿的原则,提升回应和评价幼儿的策略技巧,建立高质量的师幼关系,进而帮助幼儿建立积极的自我意识,推动幼儿的道德发展。
  参考文献:
  [1]但菲.幼儿社会性发展与教育活动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8.
  [2]张茂聪,唐爱民.兒童品德发展与道德教育[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2:75.
  [3]裘指挥.幼儿社会性教育与活动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10-111.
  [4]张明红.学前儿童社会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39.
  [5]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41.
  [6]Birch S H,Ladd G W.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early school adjustment[J].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7(35):61-79.
  [7]Pianta R C,Stuhlman.teahcer-child relationship and children’s success in the first years of school[J].School Psychology Review,2004(33):444-458.
  [8]Sondra H Birch,Garry W Ladd.children’s interpersonal behaviors and the teacher-child relationship[J].Developmental Psychology,1998(34):934-946.
  [9]刘晶波.师幼互动行为研究:我在幼儿园里看到了什么[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264.
  [10]世界人权宣言[EB/OL].(2012-01-27)[2016-10-12].http://www.un.org/chinese/hr/issue/udhr.htm.
  [11]卢乐珍.幼儿道德启蒙的理论与实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186.
  [12]韩春红,武建芬.教师的评价风格对幼儿自我概念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2005(4):46-48.
  【冯婉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讲师】
  责任编辑︱刘 烨
其他文献
摘要:学生应在教师编写的故事中了解r音节概念、知晓r音节发音、小结出每个r音节的发音数量和发音条件,并在绘本阅读中运用和巩固r音节发音规则,学以致用。培养学生“见词能读”的能力,为自主阅读夯实基础。  关键词:小学英语;r音节;发音规则;故事;绘本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3-0040-06  语言学家威尔金斯说:“Without R
每年9月份,很多中小学都会重新分班,对于新班主任来说,如何管理好新班级,需要智慧和勇气。英国著名班主任汤姆·贝内特认为,新班主任必须想办法让学生知道,谁才是新班级真正的“老大”。具体而言,作为新班主任,第一次上课前必须做好一切准备工作。在学生进入教室时,班主任要站在门口严肃地迎接学生。当所有学生都进入教室后,班主任要求学生们安静,并宣读座位分配名单。在学生坐定之后,班主任就可以好好地介绍自己以及本
哈,今天又是一个美好的星期天,做完作业后,该干点什么呢?对了,来一个小制作——鸡蛋壳不倒翁吧!  我兴冲冲地拿来一个鸡蛋,先用牙签在鸡蛋的一端戳一个洞,谁知,刚开始,困难就来了。那蛋壳像穿了盔甲似的坚硬,戳了十几下都不“投降”。我只好拿来铁镊子钻洞,轻轻地钻一下、两下……一个小句号似的洞口出现了。第二步再把蛋清和蛋黄一起倒出来。我根据黄老师事先的提醒,用细丝伸进小洞轻轻搅拌蛋黃,并让鸡蛋微微倾斜着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在教育工作中,一切都应以教师的人格为依据,因为,教育力量只能从人格的活的源泉中产生出来,任何规章制度,任何人为的机关,无论设想的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业中教师人格的作用。”教师的人格是对学生无形且又最有力的教育。美国教育家保罗韦地博士花了40年,收集了9万名学生所写的关于他们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的特征。据此,他概括出一个好教师的人格魅力的12个方面:友善的态度;尊重课
[摘要]蔡元培在《中学修身教科书》中所阐发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事实上奠定了中国现代教育发展的基本框架和主要路径,影响甚巨,本文针对其中所蕴含的德育思想展开讨论,试图从德育目标、德育内容、德育途径和方法等角度揭示其思想特点及理论价值。  [关键词]蔡元培;《中学修身教科书》;德育思想  [作者简介]袁洪亮,中山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    《中学修身教科书》一书是1911年蔡元培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使命与责任就是培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圆梦人。沈阳市和平区南京一校长白岛一分校秉承“厚德博学,知行合一”的校训,坚持“敬以直内,行胜于言”的办学思路,把“以敬涵养心灵”作为学校教育工作主线,以“敬”染修、以“敬”导思、以“敬”启为,将育人工作扎实落地。  一、课程建设,让“敬”立起来  “敬”,肃也;“敬”,恭也。“敬”,是一种态度,也是提高个人修养的一种方法。“敬”文化是学校
内容提要马克思与维特根斯坦在社会价值观的探求上既有比较大的区别,又因现代性展开的相同背景而具有某些相似性,他们都强调要保持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协调关系。因而通过对他们各自社会价值主体的认定、社会价值目标的确立、社会价值手段选择的详细比较分析,可以发掘其对于解决我们时代价值问题的某种互补性。  关键词马克思维特根斯坦群体个体社会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B561.6;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
当前的课堂教学与管理仍非常注重整体划一性,无论是在学生学习内容的安排上还是学习结果的呈现上,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总是被当作极力消除的对象,而不是作为深度教学的有利资源。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最大价值不在于道德与法律知识的教育,而是价值观的引领。笔者认为,只有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课堂教学,才能让道德与法治所引领的价值观在每个儿童心中生长。下面笔者以人教版一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我想和你们一起玩”为例,将自己的教学
[摘 要] 科学课程已经走向了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基础性课程”,在承担着对儿童进行基本科学知识、认知方式等“理”的任务时,还要关照学生好奇心、求知欲、责任感、合作能力等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  [关键词] 理;趣;法;科学实践;思维能力;核心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改革已有十多年,教师们追求着先进的教学理念、新颖的教学手段、完美的教学预设。但在大多数的课堂上,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往
于是,一些美好的事情发生了。  爱德华把树枝种在他的小车车斗里,对它百般呵护,时刻不离。上学的时候带着它,时不时要看它几眼,就像怕它长腿跑了似的;吃饭前必须要先给它浇点水,生怕它也饿了;就连睡觉都把它放在床前,像照顾自己的玩具宝宝一样小心翼翼。过了一段日子,树枝上长出了细小的根和很多片碧绿碧绿的小叶子,它真正成為了一株小树苗。  爱德华看到树枝的变化,开心得嘴巴都合不上了,到哪儿都骑着他的小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