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呈现了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从真实情境导入、发现问题到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到回归情境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该模式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机 构】
:
江苏省南京市江北新区浦口外国语学校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呈现了植物呼吸作用实验教学中运用PBL教学模式的具体方法:从真实情境导入、发现问题到以问题驱动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再到回归情境解决问题,通过探索和实践发现该模式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科学思维和社会责任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
其他文献
本文论证了初中生物学融入课程思政的必要性,提出了初中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六个维度,并结合初中教材中“病毒”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以探索课程思政理念在初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
全基因组复制在维管植物的物种形成过程中普遍存在,被认为是物种适应极端环境的重要机制之一。确定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对理解生物的适应性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维管植物,特别是蕨类植物中,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及其演化意义仍知之甚少。本研究以蕨类植物重要基部类群——福建莲座蕨(Angiopteris fokiensis)为例,基于不同采样点(广东、广西、上海)的3个转录组学数据,利用同义替换率(Ks)和绝对定年的方法分析全基因组复制事件的发生时间和物种单位时间内的分子演化速率,并对事件发生后保留下的
大鸨东方亚种(Otis tarda dybowskii)曾广泛分布在我国19个省及直辖市,但由于人为干扰导致的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其生存空间不断缩小,生存环境日益恶劣。有关大鸨东方亚种分布范围还缺乏全面的认识,这不利于关键保护地的确定和保护对策的科学制定。本研究基于野外调查,结合近20年大鸨东方亚种的文献资料和网络报道,统计分布点数据,并根据大鸨的活动范围,分析了其繁殖地、越冬地和迁徙停歇地的分布
干旱是植物最常遭受的一种逆境。植物对干旱的适应涉及多方面的生物学问题,其中气孔的运动调节是一个关键环节。近几十年来,科学家对干旱下植物气孔运动的调控机制进行了持续研究,本文概述相关研究的历程及最新进展。
科学理论的建立大都经历了“从事实到形成观点、再由观点解释事实”的过程,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便建立在大量的科学事实与严谨的逻辑推理之上。本文以“生物进化的原因”一节为例,阐明在教学中如何通过恰当的材料阅读与提供支架,引导学生学会辨析科学事实与科学观点,并厘清事实与观点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有利于学生从本质上把握科学研究的特点与科学发展的规律,促进学生科学实证精神的培养。
生物信息学是运用数学和信息学方法阐明和解释海量生物学数据所蕴含的生物学意义的重要手段和工具.随着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不断发展和深入,大量的蛋白序列、结构、功能以及互作
2016年8月至2019年2月,我们利用红外相机对海南尖峰岭60 ha森林动态监测样地的鸟类和兽类进行了调查。共在79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27,848个相机日,获得可鉴定到物种的独立有效照片15,320张。经鉴定,共拍摄到46种野生动物,包括16种兽类(隶属于6目11科)和30种鸟类(隶属于8目16科)。其中,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的野生动物有3种,即海南孔雀雉(Polyplectron katsumatae)、海南山鹧鸪(Arborophilaardens)和中华穿山甲(Manispentadac
在“伴性遗传”一节的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直观教学情境、生物科学史情境、具体生活情境和角色扮演等具体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具体情境中的问题时,实现知识的有意义建构。
在聚焦生物学重要概念的单元整体教学中,通过探索单元与课时境脉架构的路径,形成了“递进式”任务解决型、“并联式”问题分析型和“支架式”问题探究型三种境脉架构模式。
通过联系生活实例,创设问题情境,对教材上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加工,借助问题引发学生了解糖类的种类和功能,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结合资料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探究和生命观念等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