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人教版教材以严谨性和权威性著称,但在教学使用过程中也能发现在个别细节方面还值得斟酌,本文主要就这些细节提出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商榷;教学建议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顺利制定,各版本教材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在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2012年审定)》(以下简称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想和疑惑,现整理如下:
1 对教材的整体印象
(1)“新”.教材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关注社会新变化和科技新进展;例如,第九章压强和第十章浮力分别以“蛟龙号”、“辽宁舰”作为背景引入,让学生在新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2)“实”.教材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除了上述“蛟龙号”、“辽宁舰”,还有“冰壶运动”、“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活塞式抽水机”等等.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适”.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教材的可读性增强,添加适当的铺垫和案例分析、说明,便于学生自学.
2 教材中的几处商榷
(1)教材11页“重力的方向”板块第一段“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这儿的表述有点不妥.细线没有方向,只能说指向;而且细线的指向是竖直方向(可能竖直向下,也可能竖直向上),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两者不一致.建议改为“线下垂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
(2)教材1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若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kg的航天员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对他的吸引力大约是多少牛?”
教师用书18页的参考答案“G=mg/6=(90kg×10N/kg)/6=150N”
这儿也有些不妥.首先,在初中物理中,G特指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而物体受到月球的引力和重力不是一回事,不能用G表示.
其次,如果月球引力用G表示,其计算公式也不应写成G=mg/6.因为G=mg,只不过地球上和月球上的g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建议改为:
“F引=G/6=mg/6=990kg×10N/kg0/6=150N”
(3)教材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2011年蹦床世锦赛中我国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设想有一重物从蹦床上方某点下落,经蹦床反彈后上升.请你说说这个过程中机械能是如何转化的.”
教师用书121页的参考答案:“物体在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当与蹦床将要接触时具有一定的动能.物体与绷床面接触后,床面发生弹性形变,物体的动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当床面达到最大形变时弹性势能最大,物体的速度为0,动能最小.床面在恢复原状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成物体的动能.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经过反复推敲,发现这个解释有不妥之处.“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不妥,会让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事实上,这个过程中物体必须克服阻力做功,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建议改成“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主要转化为重力势能.”
(4)教师用书83页“1.感知浮力”部分第三段“不管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还是全部浸没在水中”.“浸没”即为“全部浸入”的意思,没有“全部浸没”和“不全部浸没”之分.建议去掉“没”字,改为“不管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还是全部浸在水中”.
(5)教师用书87页“教学片段3 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原文叙述如下:
“如图1 甲,取一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如矿泉水瓶),瓶口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且保持瓶口朝下.
实验演示
如图1 乙,往塑料瓶中注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如图1 丙,用手掌堵住瓶口,再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解释现象
在图1 乙所示的实验中,乒乓球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乒乓球受到水给它的向下的压力.在图1丙所示的实验中,乒乓球向上运动,这是由于乒乓球下面积满了水,乒乓球既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也受到水对它的向上的压力,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这个实验也值得商榷.我们进行大量细致的实验后发现:乒乓球浮起的瞬间水并没有接触到乒乓球底部,此时没有浮力产生,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那乒乓球为什么会浮起呢?仔细分析图1 丙可知:当堵住瓶口时,瓶颈处的空气被密封了,随着此空间内水的增多,空气的体积减小,气压增大,对乒乓球下表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当这个压力大于乒乓球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和乒乓球自身重力之和时,乒乓球上浮.
建议改为:“将550mL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在包装纸顶端的凹槽处剪断,并将瓶颈锯掉,用铁钉分别在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打两孔,如图2中a、b所示.如图2中c所示进行实验,持续向上容器内加水.当下容器液面低于乒乓球下表面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当下容器液面与乒乓球的下表面接触时,乒乓球浮起.由于下容器的空气可通过排气孔排出,实验可排除气压使乒乓球浮起这一因素,完全可以说明乒乓球上浮是受到液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另外,在教材习题牵涉到g的计算时,教师用书给出的参考答案中g都取10N/kg.实际上,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g取9.8N/kg;当然如果是粗略计算或题目给出g取10 N/kg,g可以取10 N/kg,可多数习题并没有特殊说明.
平心而论,虽然小的疏忽很难避免,但教科书有其特殊性,敬请教材编写者认真斟酌.
3 用好新教材的建议
总体来说,新修订的人教版课标教材及其配套用书很好,优点很多,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而教材不可能在每节内容的细节上体现多维目标,况且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种再创造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之上,以知识为线索,体现知识逐步深入的逻辑性,构思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彭前程等.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龚知栋,谢海情. 教材此处的“说一说”值得商榷[J].物理教师,2013,(3):9.
[3]朱文军.该实验能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吗[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12):46.
关键词:人教版;教材;商榷;教学建议
随着《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11版)》的顺利制定,各版本教材进行了相应的修订.在研读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教科书——八年级下册物理(2012年审定)》(以下简称教材)及其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以下简称教师用书)的过程中,有一些感想和疑惑,现整理如下:
1 对教材的整体印象
(1)“新”.教材体现时代发展新要求,关注社会新变化和科技新进展;例如,第九章压强和第十章浮力分别以“蛟龙号”、“辽宁舰”作为背景引入,让学生在新奇的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意识.
(2)“实”.教材注重知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除了上述“蛟龙号”、“辽宁舰”,还有“冰壶运动”、“三峡船闸——世界上最大的人造连通器”、“活塞式抽水机”等等.使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3)“适”.教材内容与结构体系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并且教材的可读性增强,添加适当的铺垫和案例分析、说明,便于学生自学.
2 教材中的几处商榷
(1)教材11页“重力的方向”板块第一段“线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这儿的表述有点不妥.细线没有方向,只能说指向;而且细线的指向是竖直方向(可能竖直向下,也可能竖直向上),而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两者不一致.建议改为“线下垂的方向跟物体所受重力的方向一致”.
(2)教材1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2题“月球对它表面附近的物体也有引力,这个力大约是地球对地面附近同一物体引力的16.若一个连同随身装备共90kg的航天员到达月球表面,月球对他的吸引力大约是多少牛?”
教师用书18页的参考答案“G=mg/6=(90kg×10N/kg)/6=150N”
这儿也有些不妥.首先,在初中物理中,G特指地球上的物体所受的重力,而物体受到月球的引力和重力不是一回事,不能用G表示.
其次,如果月球引力用G表示,其计算公式也不应写成G=mg/6.因为G=mg,只不过地球上和月球上的g不同而已.
综上所述,建议改为:
“F引=G/6=mg/6=990kg×10N/kg0/6=150N”
(3)教材74页“动手动脑学物理”第3题:“2011年蹦床世锦赛中我国运动员以优异成绩夺得金牌和奖牌总数第一.设想有一重物从蹦床上方某点下落,经蹦床反彈后上升.请你说说这个过程中机械能是如何转化的.”
教师用书121页的参考答案:“物体在最高点时重力势能最大,当与蹦床将要接触时具有一定的动能.物体与绷床面接触后,床面发生弹性形变,物体的动能转化为蹦床的弹性势能.当床面达到最大形变时弹性势能最大,物体的速度为0,动能最小.床面在恢复原状过程中,弹性势能转化成物体的动能.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
经过反复推敲,发现这个解释有不妥之处.“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转化为重力势能”不妥,会让学生误认为“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事实上,这个过程中物体必须克服阻力做功,有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建议改成“物体在上升过程中,动能主要转化为重力势能.”
(4)教师用书83页“1.感知浮力”部分第三段“不管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还是全部浸没在水中”.“浸没”即为“全部浸入”的意思,没有“全部浸没”和“不全部浸没”之分.建议去掉“没”字,改为“不管物体一部分浸在水中还是全部浸在水中”.
(5)教师用书87页“教学片段3 浮力产生的原因(演示实验)”,原文叙述如下:
“如图1 甲,取一只去底的透明塑料瓶(如矿泉水瓶),瓶口直径略小于乒乓球直径.将乒乓球放入瓶中,且保持瓶口朝下.
实验演示
如图1 乙,往塑料瓶中注水,观察乒乓球的状态.如图1 丙,用手掌堵住瓶口,再观察乒乓球的状态.
解释现象
在图1 乙所示的实验中,乒乓球静止不动,这是因为乒乓球受到水给它的向下的压力.在图1丙所示的实验中,乒乓球向上运动,这是由于乒乓球下面积满了水,乒乓球既受到水对它向下的压力,也受到水对它的向上的压力,并且向上的压力大于向下的压力.”
这个实验也值得商榷.我们进行大量细致的实验后发现:乒乓球浮起的瞬间水并没有接触到乒乓球底部,此时没有浮力产生,因此该实验不能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那乒乓球为什么会浮起呢?仔细分析图1 丙可知:当堵住瓶口时,瓶颈处的空气被密封了,随着此空间内水的增多,空气的体积减小,气压增大,对乒乓球下表面的压力也随之增大.当这个压力大于乒乓球上表面所受水的压力和乒乓球自身重力之和时,乒乓球上浮.
建议改为:“将550mL矿泉水瓶的上半部分在包装纸顶端的凹槽处剪断,并将瓶颈锯掉,用铁钉分别在其上半部分和下半部分各打两孔,如图2中a、b所示.如图2中c所示进行实验,持续向上容器内加水.当下容器液面低于乒乓球下表面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当下容器液面与乒乓球的下表面接触时,乒乓球浮起.由于下容器的空气可通过排气孔排出,实验可排除气压使乒乓球浮起这一因素,完全可以说明乒乓球上浮是受到液体的上下表面的压力差”.
另外,在教材习题牵涉到g的计算时,教师用书给出的参考答案中g都取10N/kg.实际上,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g取9.8N/kg;当然如果是粗略计算或题目给出g取10 N/kg,g可以取10 N/kg,可多数习题并没有特殊说明.
平心而论,虽然小的疏忽很难避免,但教科书有其特殊性,敬请教材编写者认真斟酌.
3 用好新教材的建议
总体来说,新修订的人教版课标教材及其配套用书很好,优点很多,值得大力推广.但由于不同学校和师生在地域、城乡、层次、特点上的差别,而教材不可能在每节内容的细节上体现多维目标,况且教材是一种单向传递信息的方式,不具有交互性,所以我们教师在具体教学时需要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当然这种再创造不是“空中楼阁”,它必须建立在分析教材与学情的基础之上,以知识为线索,体现知识逐步深入的逻辑性,构思教学活动,创设教学过程.
参考文献:
[1]彭前程等.义务教育教科书 物理(八年级下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龚知栋,谢海情. 教材此处的“说一说”值得商榷[J].物理教师,2013,(3):9.
[3]朱文军.该实验能说明浮力产生的原因吗[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08,(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