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平遥纱阁戏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以传统美术的形式于2011年5月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是对它本身存在的肯定,也让此项传统民间美术的形式再次高调进入人们的视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保护,也要有传承。它不同于一般文物,单纯地让它以实物的形式保存下去是不够的。所以当它再次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除了关注它、认识它、重视它,更应当挖掘它的独特之处,强大它的内核,让它拥有流传下去的鲜活生命力,承载更多的历史使命。
摸清纱阁戏人的历史脉络,研究它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正确认识它在当时存在的意义,更有助于探究它的价值所在。
目前保存在平遥县博物馆的28个纱阁戏人,出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许立廷(又名许老三)之手。据说是当时的几位有头有脸的平遥商人合力出资,以每阁2000文的价格,请六合斋纸扎店的民间艺人设计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出自纸扎,但又不同于丧葬纸扎。它巧妙地使用了多种工艺,有泥塑、剪纸、书法、绘画等等,里面融入了艺人们的技艺和心血,明显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当然,这组作品留存至今,显然它没有随着逝者被烧毁,故它的用途和价值是不同寻常的,也与丧葬无关。
根据文献记载,平遥的这组纱阁戏人曾很长一段时间置于平遥县城中心的金井市楼下层楼板之上,由出资的各个商号派人轮流值守。于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还会专门陈列于市楼通道两侧的台基上供百姓欣赏。1963年,出于方便交通的考虑,市楼下层楼板移高。1980年,文物部门将纱阁戏人收藏于清虚观。
无论是要保护纱阁戏人,还是要传承这种技艺,深入抓住它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把握本质,对它进行保护和发展。平遥纱阁戏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是纱阁戏人构思精巧、工艺精湛。
从整体来看,每阁大体由四部分组成:木阁、隔断、戏人、道具。木阁坚固耐用、隔断书画宜人、戏人活灵活现、道具简单逼真。从细节来看无不体现出匠人的精巧构思和精湛技艺。
木阁的巧妙在于它插板的设置。在阁的顶部和底部木板外侧刻有凹槽,用于插板,顶部中间还设有钥匙。当纱阁不展出时,就会把它锁住,防止风吹日晒的侵蚀,也避免蚊虫对它的破坏。这也是平遥纱阁戏人能部分留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隔断本身是纱阁的后壁,在阁内的戏剧情境中,它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隔断上均裱着对联和绘画。木阁内部高64.5厘米,宽74厘米,也就是要把“三画四联相间排列”“五画居中二联靠边”格局的书画裱在不到0.5平方米的隔板上, 内容之丰富,构思之巧妙,容量之大,都是让人动容的。另外,也正是这个隔断的设计使作品更丰满。在山东曹县也有类似戏人的制作,然而平遥人把这组人物形象置于阁内,加上后面的隔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台效果,更有助于营造环境、表现剧情、渲染气氛。要完成這道工序,需要有书画功底的人。该人当识文断字、能吟诗作画。隔断的制作是作品保存本身的需要,也是艺人们独具匠心的体现,更是平遥纱阁戏人的独特之处。
戏人是这个舞台的核心。它的表现张力直接反映匠人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许立廷在本次创作中共完成了36 幅作品,每幅作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个人物塑造都是按情节设置的。除了从身高、体形、发型、姿态来体现人物的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唱、念、做、打,更是从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中反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道具种类繁多,都是用高粱秆做骨架,用纸扎制而成。有刀、枪、剑、戟等兵器,有床、帐、桌、椅等日常用具,有扇子、雨伞、船桨等用具,他们在表现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其二是纱阁戏人的内容具有人情味。
平遥纱阁戏人的趣味,不单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多地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上。其中,有些是历史题材,如《八义图》《鸿门宴》《战洛阳》《斩黄袍》《满床笏》等;有些是英雄传奇剧,如《佘塘关》《岳飞北征》《困铜台》等; 还有神怪故事剧《铁钉床》《狐狸缘》《五岳图》以及家庭生活剧《三疑记》等。从隔断上的背景,从出场人物和它们之间的站位、动作、神情,不难想象故事情节。这些题材大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它们就像一幅幅会说话的立体画卷,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人,感动着人,激励着人,鼓舞着人。它们是现实戏台的一个缩影。虽然没有真实人物的唱腔,没有真实人物的走场,但戏台上的人物形象、舞台背景、道具是面面俱到的。它和过去人们墙上贴的戏剧画不同,它呈现出来的不是画面,而是某幕剧的一个场景或片段,对于喜爱戏曲的人来说,看到它一定会想起故事的前前后后,甚至于会不自觉地哼唱几句。所以说,纱阁戏人里面的人物之间是有关联、有情感的,纱阁戏人和观赏它的人之间也是有情愫的。
目前,纱阁戏人在民间已经很少见,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为数不多,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岌岌可危的。保护现有纱阁戏人,可以采用特殊的保护手段,但要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首先要守住本真,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行。如果不发展,它势必会被淘汰,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纱阁戏人也一样,既要确保非遗文化本身的特征不变,又要让它与时代一起进步。
形式上,把现代元素、现代手段融入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中。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經进入电气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把声、光、电等技术和本身技艺相结合,它将擦去尘埃、大放异彩。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实体的实用性。如:利用声电添加演唱或说唱功能,截取与场景一致的语音片段加入其中,或者添加与购买者对唱功能;利用光电,添加更换背景功能等等。
内容上,结合时代特征,融入时代主题。和过去相比,我们的娱乐方式、娱乐内容、娱乐手段丰富多彩。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需要纱阁戏人非遗的传统制作工艺,也需要从内容上走“亲民”路线。也就是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喜好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多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如:国学文化、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等主题。还可以结合男女老幼的喜好,创作出一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纱阁戏人作品。有老人们喜欢的戏曲剧目,也有中年人喜欢的相声小品,还有青年人喜欢的影视偶像、孩子们喜欢的影视动画情节等等。
不同时代,不同的生活状态,发展中的人类思维会源源不断地给纱阁戏人输送不同的人物和情节,输送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看到纱阁戏人自身发展的历程。同时根据纱阁戏人表现方式、手段的演变,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从纱阁戏人的内容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反映着一代代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时代和生活是给纱阁戏人注入生机的重要源泉。
其次是把纱阁戏人的制作技艺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中,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市场供需。
纱阁戏人技艺逐渐消失的根源在于在市场上失去了价值。市场经济要求产品要有本身的价值。如果纱阁戏人依旧一成不变、故步自封,不再挖掘它的潜力和生命力,终有一天会随着个别传承人的逝去消逝的。所以保护是一小部分,重要的是焕发它的生机,让市场唤醒它的生命力。
纱阁戏人技艺要传承,需要创新,需要面向市场宣传和调研、推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喜欢它的一批“粉丝”。当它融入到大市场中,势必会推动纱阁戏人的生产与研发,纱阁戏人技艺将能养活一代代“纱阁”人,纱阁戏人也一样会一辈辈传承下去。
平遥纱阁戏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疑是给了它第二次生命,给了它全新发展的契机。抓住这次机遇,让平遥纱阁戏人再放异彩,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和感叹纱阁戏人,也让纱阁戏人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
平遥纱阁戏人的历史
摸清纱阁戏人的历史脉络,研究它的发展轨迹,有助于正确认识它在当时存在的意义,更有助于探究它的价值所在。
目前保存在平遥县博物馆的28个纱阁戏人,出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平遥许立廷(又名许老三)之手。据说是当时的几位有头有脸的平遥商人合力出资,以每阁2000文的价格,请六合斋纸扎店的民间艺人设计制作了36阁。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出自纸扎,但又不同于丧葬纸扎。它巧妙地使用了多种工艺,有泥塑、剪纸、书法、绘画等等,里面融入了艺人们的技艺和心血,明显就是一件件艺术品。当然,这组作品留存至今,显然它没有随着逝者被烧毁,故它的用途和价值是不同寻常的,也与丧葬无关。
根据文献记载,平遥的这组纱阁戏人曾很长一段时间置于平遥县城中心的金井市楼下层楼板之上,由出资的各个商号派人轮流值守。于每年的春节和元宵节期间,还会专门陈列于市楼通道两侧的台基上供百姓欣赏。1963年,出于方便交通的考虑,市楼下层楼板移高。1980年,文物部门将纱阁戏人收藏于清虚观。
平遥纱阁戏人的特点
无论是要保护纱阁戏人,还是要传承这种技艺,深入抓住它的特征是非常重要的。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进一步把握本质,对它进行保护和发展。平遥纱阁戏人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其一是纱阁戏人构思精巧、工艺精湛。
从整体来看,每阁大体由四部分组成:木阁、隔断、戏人、道具。木阁坚固耐用、隔断书画宜人、戏人活灵活现、道具简单逼真。从细节来看无不体现出匠人的精巧构思和精湛技艺。
木阁的巧妙在于它插板的设置。在阁的顶部和底部木板外侧刻有凹槽,用于插板,顶部中间还设有钥匙。当纱阁不展出时,就会把它锁住,防止风吹日晒的侵蚀,也避免蚊虫对它的破坏。这也是平遥纱阁戏人能部分留存下来的重要原因。
隔断本身是纱阁的后壁,在阁内的戏剧情境中,它是戏台前后台的分界。隔断上均裱着对联和绘画。木阁内部高64.5厘米,宽74厘米,也就是要把“三画四联相间排列”“五画居中二联靠边”格局的书画裱在不到0.5平方米的隔板上, 内容之丰富,构思之巧妙,容量之大,都是让人动容的。另外,也正是这个隔断的设计使作品更丰满。在山东曹县也有类似戏人的制作,然而平遥人把这组人物形象置于阁内,加上后面的隔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舞台效果,更有助于营造环境、表现剧情、渲染气氛。要完成這道工序,需要有书画功底的人。该人当识文断字、能吟诗作画。隔断的制作是作品保存本身的需要,也是艺人们独具匠心的体现,更是平遥纱阁戏人的独特之处。
戏人是这个舞台的核心。它的表现张力直接反映匠人的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许立廷在本次创作中共完成了36 幅作品,每幅作品都讲述着一个故事,每个人物塑造都是按情节设置的。除了从身高、体形、发型、姿态来体现人物的男、女、老、幼,高、矮、胖、瘦,唱、念、做、打,更是从眼神、表情、动作等细节中反映人物形象,展示人物性格。
道具种类繁多,都是用高粱秆做骨架,用纸扎制而成。有刀、枪、剑、戟等兵器,有床、帐、桌、椅等日常用具,有扇子、雨伞、船桨等用具,他们在表现人物形象、反映故事情节方面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其二是纱阁戏人的内容具有人情味。
平遥纱阁戏人的趣味,不单是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多地体现在故事的情节上。其中,有些是历史题材,如《八义图》《鸿门宴》《战洛阳》《斩黄袍》《满床笏》等;有些是英雄传奇剧,如《佘塘关》《岳飞北征》《困铜台》等; 还有神怪故事剧《铁钉床》《狐狸缘》《五岳图》以及家庭生活剧《三疑记》等。从隔断上的背景,从出场人物和它们之间的站位、动作、神情,不难想象故事情节。这些题材大多是百姓喜闻乐见的,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历史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也反映了当时正能量的主流价值观。它们就像一幅幅会说话的立体画卷,无时无刻不在感染着人,感动着人,激励着人,鼓舞着人。它们是现实戏台的一个缩影。虽然没有真实人物的唱腔,没有真实人物的走场,但戏台上的人物形象、舞台背景、道具是面面俱到的。它和过去人们墙上贴的戏剧画不同,它呈现出来的不是画面,而是某幕剧的一个场景或片段,对于喜爱戏曲的人来说,看到它一定会想起故事的前前后后,甚至于会不自觉地哼唱几句。所以说,纱阁戏人里面的人物之间是有关联、有情感的,纱阁戏人和观赏它的人之间也是有情愫的。
平遥沙阁戏人的传承和保护
目前,纱阁戏人在民间已经很少见,掌握这种技艺的人也为数不多,它的存在和发展是岌岌可危的。保护现有纱阁戏人,可以采用特殊的保护手段,但要把这种技艺传承下去,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的。
首先要守住本真,与时俱进。
时代在发展,事物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应当随着时代的脚步一起前行。如果不发展,它势必会被淘汰,会被历史的洪流所抛弃。纱阁戏人也一样,既要确保非遗文化本身的特征不变,又要让它与时代一起进步。
形式上,把现代元素、现代手段融入纱阁戏人的制作工艺中。现在,我们的生活已經进入电气化、智能化高速发展的时代。把声、光、电等技术和本身技艺相结合,它将擦去尘埃、大放异彩。一方面体现了传统工艺的发展性,另一方面可以增加实体的实用性。如:利用声电添加演唱或说唱功能,截取与场景一致的语音片段加入其中,或者添加与购买者对唱功能;利用光电,添加更换背景功能等等。
内容上,结合时代特征,融入时代主题。和过去相比,我们的娱乐方式、娱乐内容、娱乐手段丰富多彩。能在其中找到一席之地,需要纱阁戏人非遗的传统制作工艺,也需要从内容上走“亲民”路线。也就是和现代人的生活习惯、生活喜好结合起来,这样会有更多的时代感和生活气息。如:国学文化、生态文明、和谐发展等主题。还可以结合男女老幼的喜好,创作出一批具有个性化特征的纱阁戏人作品。有老人们喜欢的戏曲剧目,也有中年人喜欢的相声小品,还有青年人喜欢的影视偶像、孩子们喜欢的影视动画情节等等。
不同时代,不同的生活状态,发展中的人类思维会源源不断地给纱阁戏人输送不同的人物和情节,输送更先进的技术手段。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人也会看到纱阁戏人自身发展的历程。同时根据纱阁戏人表现方式、手段的演变,可以看到时代的发展;从纱阁戏人的内容可以看到一个个鲜活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故事,反映着一代代人的工作与生活状态,以及他们的价值取向。所以,时代和生活是给纱阁戏人注入生机的重要源泉。
其次是把纱阁戏人的制作技艺纳入市场经济体制中,符合市场规律,满足市场供需。
纱阁戏人技艺逐渐消失的根源在于在市场上失去了价值。市场经济要求产品要有本身的价值。如果纱阁戏人依旧一成不变、故步自封,不再挖掘它的潜力和生命力,终有一天会随着个别传承人的逝去消逝的。所以保护是一小部分,重要的是焕发它的生机,让市场唤醒它的生命力。
纱阁戏人技艺要传承,需要创新,需要面向市场宣传和调研、推广,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喜欢它的一批“粉丝”。当它融入到大市场中,势必会推动纱阁戏人的生产与研发,纱阁戏人技艺将能养活一代代“纱阁”人,纱阁戏人也一样会一辈辈传承下去。
平遥纱阁戏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无疑是给了它第二次生命,给了它全新发展的契机。抓住这次机遇,让平遥纱阁戏人再放异彩,让全世界的人都来认识和感叹纱阁戏人,也让纱阁戏人技艺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