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我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努力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枯燥乏味的陈规,使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
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只在于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令人欣喜的是新教材所选篇目均文质兼美,极其适合朗读。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使学生从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课内外每一次的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时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充分地读,会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在实践中,我发现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说话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要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教师还可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情趣进行积极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时,我设计了“成长的烦恼”访谈系列活动。首先,请学生们畅谈自己的烦恼。然后,请他们通过采访家长、亲戚、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等对象了解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现在的烦恼,以及他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们谈谈对成长烦恼的看法。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有烦恼很正常,烦恼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解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还有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烦恼颇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也有学生在家庭教育上、情感交流上开始体谅父母。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整个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口语交际的锻炼,更构筑了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扩大学生的诵读范围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学生阅读经验、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的积累。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只是倚赖教材所列篇目是根本无法达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诵读,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做一些辐射性的推荐阅读。推荐阅读文章所涉及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对只是作品节选部分的课文,推荐阅读整部作品;推荐课文的相关评论;由课文推荐阅读作者的相关资料;尤其要注重同题作品和同类作品的阅读推荐。如学习《斑羚飞渡》,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藏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守望藏羚羊的日子》、《狼行成双》等。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入透彻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
总之,进行的课外诵读延伸范围一定要广:古今中外、诗词曲赋、文史经哲、报纸杂志,单本套书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精神高贵起来。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打下坚实的、厚重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汲取思想营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动口,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 刘宇帆)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我越来越强烈感受到:语文学习若是依旧停留在听听、记记、背背这层面,学生还是习惯于被动接受,那么,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只是一句空话。因此,必须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积极地动起来,我主要是从培养学生的动口能力方面来进行教学。
一、努力提高朗读质量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一直被普遍采用。但是长期以来,朗读已经异化为语文教学的一道程序,枯燥乏味的陈规,使很多学生的朗读成了有口无心的小和尚念经。
其实,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感悟是从朗读中获得并体现出来的,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不只在于让学生吸收遣词造句的精妙,更在于期待学生能在朗读过程中和作品、作者进行情感的交流,产生思想的碰撞。
令人欣喜的是新教材所选篇目均文质兼美,极其适合朗读。教师不妨从范读起步,在语音、语调、语速等方面对学生的朗读加以悉心指导,使学生从中领略语言文字的美,得到美的熏陶,激发朗读的热情。在此基础上,学生再通过课内外每一次的朗读练习养成高质量朗读的习惯。练习时应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基调,从句子表达的语气和情感出发,读出高低升降、轻重缓急的变化。读时,让学生联系过去相似的生活经验,通过想象和联想,将文字符号转化为生动可感的画面,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充分地读,会增强学生对言语的直觉感知能力。
二、设置形式多样的说话练习
口语交际能力是语文素养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在传统教学中,这一点并不被重视,教师的“一言堂”阻碍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要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授课方式。教师必须把课堂还给学生,为他们创设“说话”的机会。在实践中,我发现口头问答、口头复述、口头解说、口头作文、讨论、辩论、访谈、讲演……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在说话练习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语言表达的要求:说话时有中心,有条理,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要清晰、有理有据,说话要考虑对象、场合,学会倾听等。更可以让他们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与交流共享情感,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语文世界的美妙。教师还可适时对学生的思想品质、审美情趣进行积极影响,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这里举一个例子,在涉及成长这一话题时,我设计了“成长的烦恼”访谈系列活动。首先,请学生们畅谈自己的烦恼。然后,请他们通过采访家长、亲戚、任课老师、学校领导等对象了解成人们在青少年时期的烦恼和现在的烦恼,以及他们对待烦恼的态度。在此基础上再请学生们谈谈对成长烦恼的看法。通过活动,学生们认识到每个人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会有烦恼,有烦恼很正常,烦恼是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排解的,积极健康的心理很重要。还有很多学生意识到自己目前的烦恼颇有几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味道。也有学生在家庭教育上、情感交流上开始体谅父母。学生们以极高的热情参与了整个活动,在交流中学生不仅获得了口语交际的锻炼,更构筑了健康的心理。
三、努力扩大学生的诵读范围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需要积累,这种积累不仅是语言文字的积累,更是学生阅读经验、文化底蕴、情感态度、思想审美等的积累。正如俄国作家鲁巴金所言:“阅读,就是在别人思想的帮助下,建立自己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建立”只是倚赖教材所列篇目是根本无法达成的,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课外诵读,读中外文学名著、文化名人散文、优秀报刊等。教师也可以依据教材做一些辐射性的推荐阅读。推荐阅读文章所涉及作家的其他代表性作品;对只是作品节选部分的课文,推荐阅读整部作品;推荐课文的相关评论;由课文推荐阅读作者的相关资料;尤其要注重同题作品和同类作品的阅读推荐。如学习《斑羚飞渡》,我推荐学生阅读了《藏羚羊跪拜》、《镜头下逃命的藏羚羊》、《守望藏羚羊的日子》、《狼行成双》等。比较阅读,有助于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深入透彻理解,也有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品质。
总之,进行的课外诵读延伸范围一定要广:古今中外、诗词曲赋、文史经哲、报纸杂志,单本套书等。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读不同种类的书,从中汲取自己所需的营养。读书不是学习的唯一,但要天天读书,用好书滋养自己,使精神高贵起来。与历史对话、与高尚交流、与智慧碰撞,打下坚实的、厚重的文化素养。通过诵读,学生还可以汲取思想营养,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发展个性,健全人格。
语文学习要强调学生动口,这样才会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其主动性,产生奋发向上的情感体验。
(责任编辑 刘宇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