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思维是创造性活动得以展开的主要心理因素,是多种思维形式的综合表现。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培养创新思维,可着重培养如下思维形式。
一、鼓励逆向思维
小学生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长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引起突破性的作用。
1.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所以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如题:“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18/29,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此题若从一般思路去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且不易于学生理解,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7:6)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7:6)=(时)。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
二、重视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为此,在教学中首先一方面应给以引发思维的议题,组织确有成效的讨论,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磨砺学生思想的锋刃;另一方面着眼于数量和速度的训练,要求学生以极快的联想,引出新颖的而又是有创造性的观念。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同一思维对象。再次,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遇事敢于质疑,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要锻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和勇气,让学生具有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求学生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如以下一些形式:一空多填、一问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进行挤牙膏游戏活动,通过此游戏使学生理解了物体占据空间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呢?”有的学生想到了高大的楼房;有的学生想到了海水;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卡通片里的大力士等等。接着老师又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蚂蚁;有的学生想到了灰尘;还有的学生想到了水里面的微生物……这就是借助“想象”的发散,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学生从想象出的几种算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责任编辑 杨博
一、鼓励逆向思维
小学生处于由顺向思维向逆向思维发展阶段,所谓逆向思维就是从事物的结果追溯到原因或从目前追溯到过去。由于事物之间常常是互为因果,具有双重性和可逆性,因此,利用逆向思维比较容易引发超长的思维,有时对解决问题会引起突破性的作用。
1.设计互逆式问题,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在课堂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小学数学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
如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时,当学生总结出第一个结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扩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师可提出“根据这个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呢?”(生: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原数就缩小10倍、100倍、1000倍……)以上提问旨在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顺向和逆向的积极活动之中。这样,不仅使学生对此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还逐步培养了学生逆向思维的意识。
2.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激发逆向思维的兴趣。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如果正面求解感到困难,可以引导学生从反面去考虑。所以在教学中应精心设计教案,启发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正用转向知识的逆用,教会学生从正反面去考虑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变通性。
如题:“甲乙两车同时从两地开出,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36千米,两车相遇时,甲车行了全程的18/29,乙车5小时行完全程,甲车需几小时才能行完全程?”此题若从一般思路去引导学生,显得很麻烦,且不易于学生理解,于是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逆向思维:在相遇时(全程)里甲与乙的时间比又是多少呢?(7:6)这一引导使学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转立即想出解题的方法:5×(7:6)=(时)。由此可见,若能引导学生学会用逆向思维解题,不但可减少运算量,优化解题过程,提高解题能力,而且会让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了学生逆向思维的兴趣。
二、重视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成分,以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为主要特征。为此,在教学中首先一方面应给以引发思维的议题,组织确有成效的讨论,打开学生的话匣子,磨砺学生思想的锋刃;另一方面着眼于数量和速度的训练,要求学生以极快的联想,引出新颖的而又是有创造性的观念。其次,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寻求问题的答案,从不同角度得出结论,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述同一思维对象。再次,要训练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让学生遇事敢于质疑,敢于打破沙锅问到底;要锻炼学生敢于坚持真理和勇气,让学生具有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要求学生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如以下一些形式:一空多填、一问多答、一题多问、一题多解。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教师还要抓“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可以运用直觉想、跳出框框想、触类旁通想、举一反三想、四面八方想等。在概念教学中,就常常借助想象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例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先进行挤牙膏游戏活动,通过此游戏使学生理解了物体占据空间有大有小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进行想象。“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大呢?”有的学生想到了高大的楼房;有的学生想到了海水;还有的学生想到了卡通片里的大力士等等。接着老师又问:“哪些物体占据的空间较小呢?”有的学生想到了蚂蚁;有的学生想到了灰尘;还有的学生想到了水里面的微生物……这就是借助“想象”的发散,使学生对体积这一概念有了较深刻的理解和感知。这样,学生通过想象,思维发散性得到了训练,学生从想象出的几种算法中找出最简便的一种,使思维富有创新性。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