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语文书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jlmai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平常教学中,经常听到些教师埋怨课本某部分内容编写得太难、难以执行、教后学生不易理解等。但埋怨归埋怨,尽管课本中某些内容的编写“不合心意”,他们仍然按着课本的顺序、内容去教学,从不敢去变通课本。依然“照书请客”,绝对虔诚的课本执行者。
  叶老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然而,在教学中,一些教师却不是用教材当“例子”,当“凭借”,而是过多地分析、讲解、灌输,硬生生把门充满生气和灵性的语文课,搞成沉闷、单调、乏味、枯燥的样子。
  对着这本薄薄的语文书,我常常想我们是不是可以放弃它?
  不要语文书,我会带上张报纸或本杂志,向学生推荐一些美文,一起来学。或和学生谈谈国内外的大事等等,开阔开阔眼界。课堂内外到处都是语文。
  不要语文书,我会让学生去浏览一丰富的网页,看看曹操墓、品品三国、聊聊诸葛。放开眼光,看看世界因为网络的出现,已经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死守着传统来教学语文,那真是跳不出语文了。时代的发展给我们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
  不要语文书,我会和学生一道去阶梯教室观看部感人的电影。电影里面有着人性最原始的剖析,爱恨情仇贪怨嗔痴,国家兴亡侠骨柔肠,交错纵横中,我们可以让学生看到人性百态,悟到生命的真谛。
  不要语文书,我会带着学生读笑话、神话或寓言,小小的文字里蕴含着大大的人生哲理。学生的经历毕竟浅薄,而通过这些简单易懂的文字作品,懵懂的心开始有了些许关于人生的浅淡的轮廓。
  不要语文书,我还是会好好地将《伯牙绝弦》教上一个星期,我知道,那种人生苦短、知音难寻的痛苦与无奈,那种伯牙为知音子期破琴绝弦的凄惨情感,是需要师生共同“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的。
  不要语文书,我会把课堂变成温馨愉悦的儿童乐土,让每一个孩子都找到好学生的感觉,并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学习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兴趣,最大限度地开拓学生的潜能、智慧。
  不要语文书,我会坐在电视机前和学生一块收看新闻联播。语文是教人说话写文章表达自己意见的课程,根本不需要太多说教的文章,而事实上很多说教性的文章并没有起到任何教育的作用,整天的大道理,只会让学生反感。也许一场精彩的体育比赛,个国际意外事件更能鼓起学生的爱国热情。
  什么时候没有了语文书,课堂也就成了乐园,学校必将成为孩子们最幸福的天堂。
  现实生活中的我依然沉浸在幻想的状态中。语文是需要闲情逸致的,我们是不是可以真的不需要语文书呢?
其他文献
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发现很多小学生不爱写作文。究其原因,往往不是因为思想懒惰或者智力愚钝,而是因为孩子们不愿写不会写,怕写作文。面对这种现状,作文教学应该怎么办?结合多年来积累的教学经验,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方法。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写作兴趣是写作积极性中现实灵活的心理成分,是推动学生进行写作活动的内在动力。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我想方设法激发小学生
很多学生觉得作文难,一提到写作文就头痛,常有“无从下笔,无话可写”之感,这是平时没有注意积累材料的缘故。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写作必须拥有与作文相关的感性表象,包括生活中所积累的材料以及在特定的活动中通过观察所获得的材料。这就更加说明了积累材料的重要性。  因此,要求学生写好作文,就要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就要让学生练就一双会观察的眼睛,学会观察,获取写作材料。  那么,应该怎样指导学生
【教材说明】  《金色的脚印》是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七组“动物是我们的朋友”主题下的一篇略读课文,是日本著名动物小说家椋鸠十的作品。课文主要讲述正太郎家的佣人抓了小狐狸,小狐狸的父母前来营救小狐狸,狐狸一家与正太郎因此从陌生到亲近再到友好,最终狐狸一家回归大自然的故事。课文语言优美,描写生动,情节曲折感人。老狐狸的爱子情深引人深思,正太郎与狐狸一家达到的信任、和谐之境界叫人叹为观止,由此诠释了动物亲
【摘 要】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了三篇阅读文本。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从三篇文本的不同“趣点”出发,寻找路径,搭建平台,引导学生“读懂风趣”“学会风趣”,让他们在语言实践活动中,提升言语能力,孕育言语智慧。  【关键词】五年级下册;文本解读;言语智慧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围绕单元语文要素“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选编了三篇阅读文本:文言文《杨氏之
一  什么是“文学故事类”课文?其实并没有一个准确而科学的界定,这里暂且借鉴王树华先生关于“故事类课文”的论述,将教材中那些反映艺术真实,存在艺术虚构,主要给人以审美享受的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寓言故事和名著故事等归为“文学故事类”课文。  人教版第二学段的四册教材中有多少“文学故事类”课文呢?笔者进行了一个粗略的统计(见下表)。  从统计中可以发现:  1.第二学段“文学故事类”课文共有
【摘 要】经典类文本蕴藏的内涵丰富。课堂教学如果全部停留在阅读感知、汇报交流的维度上,就会缺乏层次,这种扁平化的结构也无法提升学生的核心能力。为此,教学这一类文本时,教师可以通过确定支点、明确目标、搭建台阶的方式,帮助学生聚拢主旨、深入核心、实践运用,为学生核心能力的发展奠基。  【关键词】阅读分享;聚拢主旨;统整把握;实践运用;纵深结构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选自古典名著《水浒
【摘 要】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对于拓展思维、提升素养、传承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以西施文化为例,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学习相关的诗词故事,在课外阅读中引导学生了解相关民俗和书籍,在实践活动中指导学生继承和发扬西施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实践  不少传统文化都具有地域特色。运用好相关资源,可以使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有效发挥作用。  浙江省诸暨市是西施的诞生地,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
【摘 要】《共同核心州立标准》(小学英语听说标准)是美国广泛使用的母语课程标准。它在口语交往策略传授、信息处理能力培养、交际规则学习、多媒体技术运用等方面均有值得研究的特点,可以为我国小学阶段的口语交际教学提供借鉴。在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我们能从语言表达、思维发展、文化修养和审美体验等不同层面得到启示,以便丰富口语交际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关键词】《共同核心州立标准》 英语听说 口语
在当下不少教师的课堂中,学生思维状态被轻视现象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其主要表现有三个方面:一为学生的思维过程被教师的思维活动代替。课堂上教师重视思维结果,忽视思维过程;或是课堂上教师侃侃而谈,断然占用了学生的思维活动空间,未能激发起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或是教师的提问虽然引起了学生的思维,但学生的思维展现往往是歪的、错的,教师没有抓住错机去推行鼓励学生自我纠错或发动学生寻错、议错、改错的举措,而以教师“
对不对,是不是,行不行,好不好,这样的课堂两极追问,常常受到一些专家学者的叩问与质疑,被认为是简单的对答,是一种毫无价值的师生对话形式。最近,读了陈大伟教授《对争鸣的回应》(简称“回应”)的博文,让笔者对当前语文教学有了一种不同的思考。  【案例回放】陈大伟《三顾茅庐》教学片段  师:我们来看看有关诸葛亮睡觉的文字(课件展示:“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