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要求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方面的优势。俗话说“文以载道”,一篇篇精雕细琢的文学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情怀、展示着作者的慧心,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是春风化雨的熏陶。可以说,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语文学科已经为学生的人生涂上了底色、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了我们的这种优势,更不要辱没了我们的这种职责,要在教给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利用文本、利用课堂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感情,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
一、热爱是主旋律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人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而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最好的爱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挖好教材这眼泉,把爱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这种高贵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做人的素质。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及“还我河山”的呐喊振聋发聩;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的低吟催人泪下……这类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生命,生命》《你一定会听见》《雨说》《那树》等文章让学生思考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包孕万物的大自然。《祖父、后园和我》《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散步》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让他们学会爱父母爱家人、学会付出、学会奉献。《冬夜的灯光》《藤野先生》《三颗枸杞豆》《再塑生命》让学生领会人间处处有真情,爱是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爱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情感。《斜塔上的实验》《月亮上的足迹》《邓稼先》等篇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体验克服困难、攀登高峰的快感,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热爱科学、拼搏创新的种子。
那些饱含作者心血的文章篇篇堪称精华,让学生顺着大师的指引学会珍爱生命、热爱国家、关爱他人、追求真理。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唱好这首爱的赞歌,让他们眼里有爱,能发现爱,心里有爱,会表达爱。
二、激情是好方法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读者只有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这充分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和“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并引起共鸣。那么,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呢?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精心设计导语,,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想想法子。播放一段贴切的音乐,宣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编排一段爽口的相声,竞猜一个狡猾的谜语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产生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多读多诵,培养语感。“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尤其是针对语文教材中那些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必须多读多诵。这种朗读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可由教师来范读。这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引领,更因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而融之以情,读出感情,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可由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感情朗读。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会把学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走近作者。这样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认识到文中所蕴涵的情感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再次,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语言表达。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情感派”名师于漪也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力求用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为教好语文这门“艺术”,当好语文教师这个“艺术家”,教师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拥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多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杂家。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才能对教材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别人对教材可能只是窥一斑,而你却可以见全豹。因此在这种宏大的知识背景下,经过对教材的深思熟虑,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是慷慨陈词,是谆谆教导,是和风细雨,抑或是义正辞严,声情并茂地引领学生触摸一段段感情,亲历一个个故事。课堂上的这种情景交融,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塑造了他们的人格。
语文教材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是情感的使者,让我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我们努力地守候这片田地,使之叶茂花繁,欣欣向荣!
语文教学在人格塑造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课程的总目标中又说:“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这些要求都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在对学生进行情感熏陶方面的优势。俗话说“文以载道”,一篇篇精雕细琢的文学作品,无不承载着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无不体现着作者的情怀、展示着作者的慧心,这些对学生来说就是潜移默化的教育,就是春风化雨的熏陶。可以说,在学生走上社会之前,语文学科已经为学生的人生涂上了底色、奠定了基础,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不要辜负了我们的这种优势,更不要辱没了我们的这种职责,要在教给学生语文技能的同时,利用文本、利用课堂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感情,塑造他们的健康人格。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熏陶呢?
一、热爱是主旋律
爱是人类最伟大的情感,没有爱就没有人类。“爱,首先意味着奉献,意味着把自己心灵的力量献给所爱的人,为所爱的人创造幸福。”“只有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超过责任感。”而我们的语文教材是最好的爱的载体。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挖好教材这眼泉,把爱的泉水源源不断地注入学生的心灵,培养他们这种高贵的情感,提高他们的情商和做人的素质。
岳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以及“还我河山”的呐喊振聋发聩;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溢彩流芳;陆游“僵卧孤村”“尚思卫国戍轮台”的低吟催人泪下……这类作品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教育。《生命,生命》《你一定会听见》《雨说》《那树》等文章让学生思考生命、热爱生命、热爱包孕万物的大自然。《祖父、后园和我》《爸爸的花儿落了》《背影》《散步》让学生感受到浓浓的亲情,让他们学会爱父母爱家人、学会付出、学会奉献。《冬夜的灯光》《藤野先生》《三颗枸杞豆》《再塑生命》让学生领会人间处处有真情,爱是维系人们关系的纽带,爱是人之为人的最基本情感。《斜塔上的实验》《月亮上的足迹》《邓稼先》等篇章让学生感受知识的魅力,体验克服困难、攀登高峰的快感,在他们的心里播下热爱科学、拼搏创新的种子。
那些饱含作者心血的文章篇篇堪称精华,让学生顺着大师的指引学会珍爱生命、热爱国家、关爱他人、追求真理。教师一定要利用好教材,让学生唱好这首爱的赞歌,让他们眼里有爱,能发现爱,心里有爱,会表达爱。
二、激情是好方法
文章是作者心灵的外化,读者只有用心灵去感悟,只有观赏者的心灵和创作者的心灵相互沟通,乐其所乐、悲其所悲,才算读懂了一篇文章。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篇中说:“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创作者之所以能“辞发”,在于“情动”,文章之所以“虽幽必显”,在于观文者的“入情”。这充分说明了“情”对于创作者和鉴赏者所起的重要作用。如果语文课堂教学能做到“披文以入情”和“讲文以入情”,就一定能使学生在情感上产生认同并引起共鸣。那么,如何使学生“进入角色”呢?
首先,讲究开讲艺术,精心设计导语,,王夫之讲“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滞景,景总含情”,可见情与景是统一的。而导语是创设情感意境的突破口,也是强化课堂心理场的第一步。上课伊始,学生的情感处于蛰伏状态,如何掀起学生情感波澜,促使学生进入最佳情境?教师就要在这方面动动脑筋、想想法子。播放一段贴切的音乐,宣讲一个有趣的故事,编排一段爽口的相声,竞猜一个狡猾的谜语等,均有良好效果。总之,开讲是一门艺术,更是一种创造,它是打开学生求知大门的金钥匙,更是架起教学目标的认知领域与情感领域的金桥。实践证明,好的开场白能使学生身临其境、心入其境,让文中所写景和事、人和物、情和意,猛烈叩击学生心扉,在学生心中产生共鸣,让学生跨越时空、产生兴趣、丰富想象、激活思维,受到情感熏陶。
其次,多读多诵,培养语感。“文章不厌百回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是学好语文的不二法门,尤其是针对语文教材中那些内容优美、语言生动的美文佳作,必须多读多诵。这种朗读可通过多种形式来完成。可由教师来范读。这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是一种很好的引领,更因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把握而融之以情,读出感情,从而深深感染学生。可由学生范读、齐读、分角色读,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尽可能地有感情朗读。掌握一定技巧、富有感情的朗读,会把学生带入文本所创设的情境,最大限度地走近作者。这样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从而认识到文中所蕴涵的情感而受到教育。人们常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让学生去意会文章不可言传的入微之处,唤起激情,进入意境,就是凭借朗读来加强情感体验的。
再次,提高自身修养,提升语言表达。许多研究表明,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影响学生的最积极、活跃的因素,对于学生来说,教师的情感感染力不仅是一种间接的无形的情感情境,而且也是一种培养学生情感的心理力量。“情感派”名师于漪也认为,“激情”并不只是“艺术家头上的光环”,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素养。教师应力求用生动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行讲解、分析,讲出感情。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从感情上去认识世界,就是通过作用于感情的形象来思维。”情感教育也就是艺术化的教育,能最大程度上开发学生的内驱力,能优化认识功能和教育功能,从而提高语文教学的效果。
为教好语文这门“艺术”,当好语文教师这个“艺术家”,教师要不断学习,让自己拥有方方面面的知识,从多方面提升自己,让自己成为杂家。只有做到这一点,在备课过程中,教师才能对教材有一种高屋建瓴的把握,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别人对教材可能只是窥一斑,而你却可以见全豹。因此在这种宏大的知识背景下,经过对教材的深思熟虑,把自己的情感融于文中,是慷慨陈词,是谆谆教导,是和风细雨,抑或是义正辞严,声情并茂地引领学生触摸一段段感情,亲历一个个故事。课堂上的这种情景交融,会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会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不知不觉中对学生进行了情感熏陶,提高了他们的情商,塑造了他们的人格。
语文教材是情感的载体,语文教师是情感的使者,让我们把爱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田,让我们努力地守候这片田地,使之叶茂花繁,欣欣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