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幸子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e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通过对以白血病叙事为主题的言情电视剧进行形象分析,继而探讨白血病所担负的隐喻意义:柔弱、美丽、感伤,并具有或引发真挚情感的效应。
  关键词 白血病 隐喻
  
  1984年,中国大陆播放了日本电视剧《血疑》,造成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女主角大岛幸子身患白血病,形象清丽脱俗、柔弱纯真,吸引了无数青少年的追捧爱慕。二十多年过去了,电视剧中的白血病却仍在持续流行中。“幸子”的魅力为什么如此持久?为何我们的编剧衷情于女主角患白血病?为何一提起白血病,我们脑海首先出现的是一幅楚楚动人的少女图像?白血病不仅仅是一种生理意义的疾病,它还负担了一定的文化意义、审美价值作为一个隐喻存在,例如美国学者苏珊·桑塔格的《疾病的隐喻》一书指出了肺结核作为一种隐喻,意味着高雅浪漫、超凡脱俗。本文意在通过描述电视剧中的白血病形象构造进而分析白血病的隐喻意义。
  白血病是造血系统的恶性疾病,也称“血癌”,是国内十大高发恶性肿瘤之一。但是电视剧中决不会称之为癌,现实生活中人们也很少认为这是一种癌。这种关于称呼的选择透漏出一些微妙的意味。癌症象征的意义太过可怕和沉重,“那些似乎冷酷、无情、损人利己之事则被类比为癌症。癌症从来被看作灾祸:在隐喻意义上,癌症是一种内在的野蛮状态。……癌症一般不被认为是一种适合浪漫人格的疾病,这也许是因为毫无浪漫可言的抑郁之感业已驱散那种有关忧郁的浪漫观念。”称之为血癌不具有任何浪漫意味,而“白”与“血”二字的组合,在非专业人士的普通人第一印象中无论唤起是白色与红色的组合景象还是白色的血液景象,都富有一种忧伤诡异之美。白血病的常见症状有贫血、出血、发热、晕眩、虚弱、肝脾淋巴肿大等,但没有可见的身体变形溃烂,而是身体的活力降低。这就是说白血病临床症状本身也十分适合被赋予楚楚动人的少女角色。在某些方面上,白血病是在当下文化中的隐喻如同十九世纪的肺结核的变身。它们在病理学上有着类似的症状:发热,面色苍白,日渐消瘦,食欲改变。同结核病不同的是,白血病没有传染性,因此不会带来强制隔离,也不会带来爱人亲人的嫌弃。在文化隐喻上,发热和消瘦,按照苏珊桑塔格《疾病的隐喻》的说法,这是一种燃烧,“它加速了生命,照亮了生命,使生命超凡脱俗”。
  现有医学研究认为,白血病的确切病因至今未明,但许多因素被认为与白血病的发生有关,主要包括病毒、遗传因素、放射、化学毒物或药物等因素,而且可能是综合性因素。对比剧情来看,白血病剧中除了《血疑》中幸子是因为生化辐射而染病,但之后的剧情发展并未再批判甚至提起此原因,纠缠的是患病后的情节发展:其他各个剧则根本毫无原因毫无征兆的让“白血病”如空降兵一般降临在主人公身上。也就是说电视剧中“白血病”的无动机性、突发性凸显了病人的无辜和纯洁。在东西方文化中,疾病都具有一个基本隐喻就是道德惩罚。但是白血病因其无动机而不带有任何道德评判意味,它是一个纯粹事件,或者说一个元事件,一切情节都围绕着它展开,而它自身则是无须证明的合法存在。
  目前电视剧中的白血病人角色有几种类型:一、恋爱中的美丽少女。角色有《血疑》的幸子、《我想嫁给你》的白雪、《天涯海角》的韩晓希、《天使情人》的小静、《红十字方队》的江男、《蓝色生死恋》的恩熙、《爱在哈佛》的秀茵和《同一屋檐下》的小雪。她们正值青春年华,美丽热情,往往在热恋中突然发现得病,或者患病后开始与男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恋爱,而后撒手人寰,空余深情的恋人苦苦追思。二、父母宠爱的幼女。如《美妙人生》的小莘菲、《谁怜天下慈母心》的病儿、《左右》的女儿角色、《血玲珑》的女儿角色。这些孩子角色几乎绝大部分是女儿,无论家境如何,都是父母手心里的宝贝,形象天真可爱,性格有种大人气的成熟,特别体贴懂事,几乎没有耍赖顶撞等顽劣行为。三、血缘关系中至亲。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的妹妹白雪、《亲兄热弟》中的三弟、《礼物》中的妻子等。他们男女老少性格各异,唯独一点保持一致,就是家庭成员关系亲密。通过以上列举,我们可以发现白血病的隐喻中隐含了性别特征和年龄特征:这么多白血病人角色中仅有一个男性,剩下的全是幼年至二十多岁的女性。这和现实中白血病的发病性别年龄范围是极为不符合的。
  白血病人角色形象可以概括描述为单薄瘦弱的身体、清秀的面容、时常含着泪的大眼睛,苍白但不青白的面色,这些都符合了东方传统对古典女体美的想象。患病时候的主人公着雪白飘逸的病服,面容苍白,清纯可人,在严重病发和弥留之际形象依旧保持美丽,没有可怕的腐臭气息,没有骷髅般的身体,没有颜面尽失的痛苦呻吟,弥漫着优雅的哀伤气氛,是一种早逝的花蕾般美丽惆怅的情调。
  童年期和青春期女性的生活重心无疑在家人和恋人关系上。因此,爱情与亲情关系是围绕在白血病人身边的重要情节。病人拥有巨大的情感力量,他们追求的终极目的是情感价值。他们为了爱人和亲人可以作出许多人少能至的行为,同时,他们的爱人和亲人也同样作出感天动地的回报之举。那种情感之强烈,甚至往往对他们的病情起了负面作用,但是他们认为迟早一死,为了感情的圆满,不惜以病情与死亡奏出情感的最高音,而这种短暂又极致的情感强度往往使对方终身难忘,难以再体验同样美好的情感。这种仅仅产生于爱和病矛盾的悲伤浪漫基调,因其单一而强烈,制造出此类电视剧的氛围如同一首抒情诗或者浪漫主义小说。
  这么多以白血病叙事为主题的言情剧自然有模式化倾向,我们这里不讨论模式化的问题,而是考察白血病言情剧模式化为何风行。日本的《血疑》拍于1975年,之后中国两岸三地、日本、韩国的电视剧在90年代迄今的时间一再重叙白血病言情故事。笔者认为第一个原因属于历史文化原因。中日韩地区共同浸淫的中国古典美学感伤传统的深层影响,具有对纤弱病态女性美一派的欣赏,滋生对“早夭的美丽少女”这一惆怅意象的迷恋。第二个原因是日本最早、其次韩国、中国港台、中国大陆经历的转型带给人们整体社会环境、生活方式、情感关系的变动,用马克思的话来说,就是“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工业社会、消费社会带给人的疏离感、变动感,加剧了人们对情感的需要和推崇。但是,反讽的一点是对情感的需求却由消费文化工业制造的商品来完成。所以这注定是未完成的,白血病或者其他什么病言情叙事模式仍就会继续下去,幸子的魅力不会老去。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分析了影视翻译的重要性和国内不容乐观的现状,并从翻译标准及文化翻译观探讨了影视翻译应注意的问题,以期对中国影视翻译事业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影视翻译 现状 重要性 注意问题    引言    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的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与此相随的是国际影片的大量引进。《哈利·波特》、《碟中谍》、《达芬奇密码》和《无间行者》等国外大片在其本国与中国几乎同时公映并反响强烈
【摘要】《海洋天堂》是一部以真人真事为蓝本创制而成的当代亲情大戏。唯美隽永的镜头画面,不蔓不枝的叙述节奏,平淡中和的言行举止,将庄严肃穆的审美风格呈现得淋漓尽致。影片在为观众提供视觉飨宴的同时,聚焦于世间倾其所有不求回报的付出与恩泽,及小人物绝处逢生的隐忍与顽强,对社会边缘地带弱势群体的生存境遇予以描摹与观照。主创人员直面人生、平视生活的态度着实令人感动,影片对人生、人性、人情的发掘与叩问更是引人
摘要 香港导演彭浩翔的惊悚代表作《出埃及记》充满了悬疑色彩和哲学寓意。影片情节荒诞、夸张,以悬疑惊悚类型片的面目示人,实则处处渗透着被夸大的“女性阴谋论”,意在揭示现代社会婚姻生活与两性关系的不平等。更深一层看,影片的核心主题却是救赎,这是一个关于在强大体制的沉重压力下,如何进行救赎与自我救赎的现代寓言故事。  关键词 类型片 女性阴谋论 救赎    引言    有香港鬼才导演之称的彭浩翔再次延续
超越过去的规格  我们不止一次提到过,在去掉反光镜的时代,微单镜头的设计潜力远超单反镜头。这一观点在腾龙17-70mm F2.8 Di Ⅲ-AVC RXD身上得到了又一次证明。在单反时代,同类镜头的常见规格是17-50mm F2.8,而现在,腾龙不仅将焦距延长至70mm,还保持了F2.8恒定光圈。新镜头的等效焦距为25.5-105mm,意味着可以兼顾广角与中焦。特别是对于人像拍摄,可以利用比以往更
1979年春天,我的书桌上突然“飞”来一本在当时堪称精美的电影杂志《电影评介》。使我惊讶莫名。当时粉碎“四人帮”不久,文坛仍很冷落。电影界除《电影艺术》、《大众电影》等极少几本电影刊物,没有其他外地的电影刊物,而这本杂志却出自相对偏远的西南边陲贵州。不几天我就见到了这本杂志的负责人王正。他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副经理,杂志就依托于贵州省电影公司。其时我在中国电影公司宣传处任职,是贵州省电影公司的上级业
[摘要]《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影片的成功之处:在于他们敢于直面本国的缺陷,敢于真实的记录了印度贫民窟的生活,社会的动荡、人性的美丑、社会的现实,敢于用真实的国度现状背景去描述一个精彩的故事!  [关键词]影像艺术 贫富翁 人性    丹尼·保尔的《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有着好莱坞式的流畅的叙事。悬念丛生,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美国式故事的浪漫和光明,有史诗片式的大格局,有欧洲电影的人文关怀,有丹尼·保
摘要 影片《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由日本的当红导演中岛哲也执导,改编自山田宗树的同名小说,讲述的是主人公松子悲惨的一生。从“童年记忆”和“女性成长”的关系来看,童年时父爱的缺失和家庭的抛弃是松子悲剧的内在源头。对爱和被爱的追求以及对家回归的渴望贯穿松子的一生。离家出走的松子,对孤独和寂寞有着深深的恐惧感,这使她在不顾一切地追求爱和被爱的过程中逐渐丧失自我。影片被称为是日本版的“长恨歌”。  关键词 
摘要 姜文的电影《太阳照常升起》是一部令人费解的影片,许多观众在观看这部作品的时候都发出了迷茫的信号。的确,这部电影同姜文前几部电影相比,的确多了许多令人迷惑的元素,但是从另一方面看,这部电影从头至尾又是一部关于人性欲望的景观化书写,是值得人们去深入欣赏的作品。  关键词 景观 影像奇观 欲望 狂欢 写意    一代人来了,一代人去了,太阳照常升起。  ——《圣经》  当电影作为记录生活的一种方式
[摘要]电影《游园惊梦》荣获第23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奖、国际影评人大奖。该作品将昆曲《牡丹亭》名段巧妙地融入其中,整部影片在静若止水中,潜伏着一种破裂和爆发的欲望,它来自同性之间的暧昧,来自被远离的孤苦、痛楚、压抑和憋闷,而它最终却没有爆发,只是悄然隐退。  [关键词]杨凡 《游园惊梦》 同性恋 昆曲    情不知其所起,一往而深。  电影的开端。  因为不知从何说起,所以借此开始。  
个人网站:http://www.albertogarciaalix.com/  阿尔贝托·加西亚·阿历克斯(Alberto García-Alix)是西班牙摄影大师。上世纪70年代,他开始用相机拍摄自己身边的“摩托党”,而他本人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些介于社会纪实与纪念照之间的作品不仅是个人生活的注脚,也成为西班牙一个时代社会文化的记录。在近年的作品中,他开始以更抽象和讽喻的方式使用图像,现实世界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