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戏是有意识主体的潜意识活动,是构成儿童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儿童文化的核心就是游戏精神,它对儿童的成长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数学课堂也离不开游戏的烘托,数学游戏是将数学问题隐藏于游戏之中,让儿童在探索游戏的过程中习得数学知识、数学方法与数学思想。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尊重儿童喜爱游戏的精神,尊重儿童的天性,让儿童用自己的方式学习数学。
一、探寻“数学游戏”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游戏机制,既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又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愉悦的学习平台。
1.数学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自主探究
数学游戏可以将知识点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保持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数学“分类”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设计了“整理文具盒”的游戏活动。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验证,探索出了解决这类“分类”问题的途径,学生能理解简单的分类就是要求他们将相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的分类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还提升了学生自主的探索能力。
2.数学游戏能提升儿童的自主交往
儿童应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交往的空间,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空间与安全因素的约束,学生的交往范围被缩小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校成了他们社会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成了他们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游戏的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热情与合作热情。例如:在“调查统计”一课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在这样的数学游戏中,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交往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3.数学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
追本溯源,数学历史上发现的许多重要成果就直接起源于对数学游戏的研究,例如:“比丰头针问题”开创了几何概率的先河;“百鸡问题”促进了不定方程的发展;“孙子问题”促进了数学论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并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数学游戏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它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实现转化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二、构建“数学游戏”的课堂
课堂教学最终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材,设计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记得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一位好的教师,应是能把知识变得最简单、最明白和最精彩的教师。”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设计游戏
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每个年级段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技能推动了数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设计了“抢椅子”的游戏,请八位学生抢七张椅子,在淘汰的过程中椅子数量也随之减少,让学生在游戏中清晰地理解余数就是找不到椅子的学生数。
2.在基本技能教学中设计游戏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做习题时口算、笔算正确率都很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就不能灵活运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学生在平时的操练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游戏这一有效平台,让学生清晰、连贯地将实践与理论灵活地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我设计了“巧算24点”的游戏,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的热情很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计算这一基本技能得以形成与巩固。
3.在策略能力教学中设计游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他们喜欢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游戏这一策略,会激发儿童的主动探索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定点投篮”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寻求最佳、最公平的比赛方式。学生们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进行尝试,然后不断地调整策略,最终引出了本课的目标教学“圆”。这样的游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缘由认知策略,也积极鼓励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出解决新问题的新策略。
游戏,儿童的天性所趋,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好的数学游戏的设计,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应该尊重儿童的天然属性,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教学。只有恰当地选择游戏,精心地设计游戏,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
一、探寻“数学游戏”的价值
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游戏机制,既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直观的感性材料,又为儿童学习数学提供了愉悦的学习平台。
1.数学游戏能激发儿童的自主探究
数学游戏可以将知识点与趣味性融于一体,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儿童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还能保持儿童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在数学“分类”一课时,笔者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征,设计了“整理文具盒”的游戏活动。在这一游戏活动中,学生能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推理与验证,探索出了解决这类“分类”问题的途径,学生能理解简单的分类就是要求他们将相同的东西摆放在一起。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探索出不同的分类方式,学生自主探索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不仅完成了相应的学习任务,还提升了学生自主的探索能力。
2.数学游戏能提升儿童的自主交往
儿童应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的成长离不开交往的空间,但是现在的学生由于受到空间与安全因素的约束,学生的交往范围被缩小了。对现在的学生而言,学校成了他们社会成长的主要阵地,课堂成了他们交往活动的主要场所。因此,在数学课堂中设计游戏的环节,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交流热情与合作热情。例如:在“调查统计”一课时,笔者尝试让学生进行分组合作,在这样的数学游戏中,学生的个体价值得到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交往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3.数学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自主发展
追本溯源,数学历史上发现的许多重要成果就直接起源于对数学游戏的研究,例如:“比丰头针问题”开创了几何概率的先河;“百鸡问题”促进了不定方程的发展;“孙子问题”促进了数学论的发展……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其责任之一就是要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操作实践,并能够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能力。数学游戏恰能满足这一需求,它在“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数学知识”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为实现转化搭建了有效的平台。
二、构建“数学游戏”的课堂
课堂教学最终要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去审视教材,设计儿童喜爱的游戏活动,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让儿童以儿童的方式学习数学知识。记得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曾经说过:“一位好的教师,应是能把知识变得最简单、最明白和最精彩的教师。”
1.在基础知识教学中设计游戏
基础知识的教学是数学学科的重点内容,每个年级段的学生都需要掌握相应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与技能推动了数学不断地向前发展,学生只有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才能为他们的后续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中我设计了“抢椅子”的游戏,请八位学生抢七张椅子,在淘汰的过程中椅子数量也随之减少,让学生在游戏中清晰地理解余数就是找不到椅子的学生数。
2.在基本技能教学中设计游戏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历:学生在做习题时口算、笔算正确率都很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类似问题就不能灵活运用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学生在平时的操练过程中没有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此时,我们可以借助游戏这一有效平台,让学生清晰、连贯地将实践与理论灵活地联系起来,从而促进技能技巧的形成。例如:在教学“四则运算”时,我设计了“巧算24点”的游戏,并采用小组竞赛的方式,学生的热情很高,学生的思维发散,计算这一基本技能得以形成与巩固。
3.在策略能力教学中设计游戏
每一个孩子都喜欢游戏,他们喜欢在游戏中探索、在游戏中学习。在数学教学中借助游戏这一策略,会激发儿童的主动探索能力,引导他们积极利用已知的知识去解决未知的问题。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我设计了“定点投篮”的游戏活动,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寻求最佳、最公平的比赛方式。学生们从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进行尝试,然后不断地调整策略,最终引出了本课的目标教学“圆”。这样的游戏,不仅巩固了学生的缘由认知策略,也积极鼓励学生去尝试、去探索出解决新问题的新策略。
游戏,儿童的天性所趋,我们应该有效地利用这一平台,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好的数学游戏的设计,应该遵循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应该尊重儿童的天然属性,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进行教学。只有恰当地选择游戏,精心地设计游戏,才会使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