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上好数学公开课

来源 :新校园·理论(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030711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开课对于促进教师素质提高,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节成功的数学公开课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全新的教育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师要紧跟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上好一节数学课,必须从以下几点出发:促进学生发展,让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培养探索能力和质疑、创新精神;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在课堂上得到成功的体验;生活中的数学,学生实践的数学。
  二、优质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必须符合新课程理念,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中获取知识,还要符合学科特点,准确把握重难点,巧妙做好处理,最好有创新,也就是亮点。如:小学六年级数学总复习《数的认识》一节。教学设计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紧紧围绕“生活中的数学”设计有层次的实际问题,学生参与度高,兴趣浓厚,教学效果很好。在复习小数、分数、百分数时,我设计了一条数轴。在数轴上选择了一固定点,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数的形式来表示这一点,即:0.2=20%=1/5表示。接着引导0.2=0.20=0.200=……,1/5=2/10=3/15=4/20=……,这样这一点可以有无数种表示方法,从而复习了小数、分数的基本性质。这样的设计效果很好,受到了好评。
  三、精深的专业知识
  首先,教师要有扎实的学科知识。数学是应用性和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只有准确掌握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纵向结构,才能准确把握切入点,精确设计教学目标,教学中才能游刃有余。小学是基础教育,但是认为只要精通小学数学就没问题的想法是错误的。拥有精神深的高层次的数学知识储备是必须的。
  其次,教师要掌握教育规律、心理学特别是教育心理学知识。如: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能指导我们优化复习。布鲁纳的发现学习法、奥苏贝尔的意义学习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优化教学都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再次,教师还应有掌握广博的知识。包括本学科和其他学科知识和各种科学、社会、文史知识。
  四、高超的教学艺术
  首先,教师要有较强的沟通能力。上公开课一般面对的不是自己的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甚至几分钟内对自己产生好感,使他们乐于上自己的课?这需要良好的沟通能力。因为无论你的课多好,学生不买账,公开课根本上不好。
  其次,要巧预设,重生成。课堂因为有了预设而精彩,因为有了生成才更加绚丽。每一节课我们都要充分做好多种弹性预设,同时要有捕捉生成的能力。因为生成要及时捕捉,有时“生成”稍纵即逝。
  再次,要有处理各种课堂突发事件的能力。课堂上经常会发生突发事件,公开课也不例外。我们要圆满巧妙的去处理,以便不影响课堂教学。其中还包括多媒体辅助教学时的停电或系统中病毒,我们都要有所准备。
  五、丰厚的人文底蕴
  男教师因为有底蕴而潇洒,女教师因为有底蕴而优雅。现代的小学生喜欢“俊男靓女”型教师,其实丰厚的人文底蕴更令人折服。
  我们所熟知的一些名师,哪一个都是我们的榜样。特别是小学教师不仅要熟知自己的专业知识,更应该博览群书,以书为伴、以网为友,与名人对话,使自己保持“新鲜”。并具有极强的洞察力,从而不断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
  要上好一节公开课需要做的还有很多,需要教师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创新。只有如此,才能上出优质、高效的公开课。
其他文献
目的:比较有和无X线透视引导下经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检查对肺孤立性病灶的诊断率。方法:236例有孤立性肺结节和肿块(SPN/M)的患者分为两组:Ⅰ组(166例)在X线透视引导下行经纤支镜肺
语文新大纲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强调:“诵读的评价重在提高诵读兴趣,增强积累,发展语感,加深领悟和体会。”读书对成长中的孩子来说尤为重要,那么,学习型语文课堂中如何让学生尽情地去读书,加深对文章的体悟呢·  一、充分朗读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想让学生不待解说,自晓其
摘要: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宏观上应注重师生的角色定位、参与式教学以及要求学生积极进行贴近生活的探究式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注重合作、交流等;微观上应注重学生是不同的个体,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是千篇一律的,也要因材施教,指导学生形成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学; 学习方式; 策略    一、新课程理念下高中物理教学更应着重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中,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一、课题的提出  为了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改进传统的教学方式,2000年教育部下发《关于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的通知》,决定在中小学实施“校校通”工程。2003年我国开始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在此基础上,2005年教育部在“校校通”的基础上启动“班班通”工程,在推进教育信息化纵深发展的同时,把现代教育技术融入到日常教学中,打造师生数字化生存方式,切实推动了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