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动下,有意向地选择相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数学。本文立足于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
幼儿 非正式数学活动 价值 策略
幼儿园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所谓非正式数学活动是指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动下,有意向地选择教师提供的有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数学教育,这一部分常常是教师视而不见的,却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长期以来,旧的传统教学只研究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只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幼儿学习特点的研究。数学活动往往材料有限,目标单一,出现幼儿学习中背概念的现象。皮亚杰曾指出“儿童不是学会数学的,而是重新发明数学的。”这说明数学的概念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动作的建构”“动作的内化”“发明”来“学会”数学概念的。
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互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兴趣,培养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接地看到:非正式数学活动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摆弄起来,不断积累有关数学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对数学的认识、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开发智力,培养自主性。
自主性的形成是时代发展对人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幼儿的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它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和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提出挑战,发展积极情感。
幼儿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没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为完成了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不断地增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的是成功的快乐和欢欣,经历的是良好心理体验,发展的是积极而健康的情感。
二、实施非正式数学活动活动的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1.环境因素的充分利用。
幼儿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幼儿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周围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另外,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知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这便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因此,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不但内容丰富,生动具体,而且幼儿不会觉得离生活太远,学习过程轻松自然、温暖亲切。如教师可让幼儿利用活动室家具、门窗来学习长方形,也可通过观察墙饰,增进对几何图形和形体的感知。
2.主题活动中的有机融合。
主题活动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探究开放、自主愉悦的。因此将数学与主题(生成)活动自然结合,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重阳节”主题活动开展之时,幼儿购买或制作了各种礼物准备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但整理时他们发现,礼物种类繁多,只能将礼物放入相同形体的礼盒中才是最合理的,由此,“区分不同的形体”,“比大小”等数学活动自发地开展起来。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和观察、比较、分类等能力在活动中也顺理成章的得到有效提高。
3.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教育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数学“浑然不觉”。如区角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收拾积木、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巩固了幼儿对形体的掌握,也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进餐时,可以让孩子观察今天的菜是什么形状的;再如:小班认识圆形时,可以散步时,在各处找圆形的朋友,如:车轮、瓶盖等,即可完成目标;在外出游玩时看看交通标志……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既简单又方便。
4.户外活动中的优化整和。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将抽象的数学教育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如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我们将它引申到户外,投放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让幼儿尽兴地玩。在玩中教师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看看什么东西会滚,圆片、易拉罐等物品不一定每次都能滚。随后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滚滚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再如幼儿掌握数学时,我们通过《找朋友》游戏来完成:幼儿围成单圈,教师(或请一幼儿)喊:“长方体”!站在圈上的幼儿迅速反应,相应幼儿出列。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中,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3]姚伟,吴琼,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
[4]黄中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1)
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动下,有意向地选择相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数学。本文立足于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对幼儿园非正式数学活动的有效教学策略做出了阐述。
关键词
幼儿 非正式数学活动 价值 策略
幼儿园教育与其他阶段教育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课程”。所谓非正式数学活动是指幼儿受环境的诱发,在一定的内在学习动机驱动下,有意向地选择教师提供的有关学习材料,积极主动地自我学习的一种教学活动方式,也就是在幼儿的其他活动中渗透着的数学教育,这一部分常常是教师视而不见的,却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的发展价值
长期以来,旧的传统教学只研究教师的教,而忽视幼儿的学;只重视教师教学方法的研究,而忽视幼儿学习特点的研究。数学活动往往材料有限,目标单一,出现幼儿学习中背概念的现象。皮亚杰曾指出“儿童不是学会数学的,而是重新发明数学的。”这说明数学的概念不是按我们成人意志能“直接教会幼儿的”,而是要通过幼儿“动作的建构”“动作的内化”“发明”来“学会”数学概念的。
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丰富而适宜的材料为每一个孩子提供了互动的条件和表现自己的机会,对幼儿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认为非正式数学活动对幼儿发展的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兴趣,培养能力。
皮亚杰提出:“儿童的智慧源于操作。”儿童是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的,我们可以较直接地看到:非正式数学活动活动时,材料是幼儿活动的对象,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经验、能力和需要适应的材料,能引发幼儿的活动欲望,使幼儿不由自主地产生“我要玩一玩”的想法,拿起自己十分想要玩的材料摆弄起来,不断积累有关数学的经验,产生初步的探究兴趣。幼儿在对材料直接感知和具体操作摆弄的过程中,不断地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向自己提出新挑战,想出对材料的新玩法,并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到活动中,仔细观察、发现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等,这样的过程,使幼儿巩固了对数学的认识、发展了智力,并提高了动手实践的能力。
2.开发智力,培养自主性。
自主性的形成是时代发展对人的需要,也是幼儿自身发展的需要,发展幼儿的自主性是早期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非正式数学活动是幼儿的个别化、自主化的活动方式。它赋予了幼儿极大的自由度,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提供了可让幼儿自由选择的各式操作材料,但不规定幼儿操作材料的具体方式和详细步骤,使幼儿能够有机会按照自己不同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能够按自己对材料的不同理解,结合自己的认知特点和能力水平,以各自不同的活动过程与材料互动,给予了幼儿极大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支配控制自己的行为的空间,使幼儿能够按自己的意愿,独立、自主地进行活动,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自主性的形成。
3.提出挑战,发展积极情感。
幼儿在非正式数学活动中,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材料,以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进行操作,也可以在过程中调换、调整原来没想好的,但暂时无法做到的方法,更换难度过大的材料,或者向自己提出挑战,在自己不断创造的“最近发展区”里,通过一定的努力,来发现和创造,在整个过程中,孩子没有失败的压力和恐惧,没有沉重的心理负担,他们不断地为完成了与自己的能力相匹配的活动感到高兴,为自己的新发现、新成功感到自豪和骄傲,每一个孩子都觉得自己很棒,自己又进步了,自信心不断地增强,从而,在这个过程中,幼儿感受的是成功的快乐和欢欣,经历的是良好心理体验,发展的是积极而健康的情感。
二、实施非正式数学活动活动的有效策略
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所谓“有效”,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幼儿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所谓“策略”,就是指教师为实现教学目标或教学意图而采用的一系列具体的问题解决行为方式。
1.环境因素的充分利用。
幼儿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的空间形式的一门科学,幼儿生活在客观世界中,周围事物均表现为一定的颜色、大小、形状,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另外,幼儿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知识、经验更多的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这便为幼儿获得数学经验提供了丰富的源泉。因此,教师可随机利用这些材料引导幼儿发现、学习和巩固数学知识,不但内容丰富,生动具体,而且幼儿不会觉得离生活太远,学习过程轻松自然、温暖亲切。如教师可让幼儿利用活动室家具、门窗来学习长方形,也可通过观察墙饰,增进对几何图形和形体的感知。
2.主题活动中的有机融合。
主题活动是一种自主性很强的教学活动,幼儿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是探究开放、自主愉悦的。因此将数学与主题(生成)活动自然结合,会更好地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使他们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如:在“重阳节”主题活动开展之时,幼儿购买或制作了各种礼物准备送给敬老院的爷爷、奶奶。但整理时他们发现,礼物种类繁多,只能将礼物放入相同形体的礼盒中才是最合理的,由此,“区分不同的形体”,“比大小”等数学活动自发地开展起来。随着主题活动的不断深入,幼儿对数学的认识和观察、比较、分类等能力在活动中也顺理成章的得到有效提高。
3.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
除了主题活动中教师有目的地组织或幼儿自发生成一些数学教育活动外,日常生活中的随机渗透更使幼儿学起数学“浑然不觉”。如区角活动结束后,请幼儿收拾积木、卡片等玩具并进行分类摆放,巩固了幼儿对形体的掌握,也发展其分类比较能力;午餐时间更是随机渗透的绝好时机。进餐时,可以让孩子观察今天的菜是什么形状的;再如:小班认识圆形时,可以散步时,在各处找圆形的朋友,如:车轮、瓶盖等,即可完成目标;在外出游玩时看看交通标志……此类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数不胜数,只要教师善于发现和把握,幼儿学起既简单又方便。
4.户外活动中的优化整和。
幼儿在户外活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室内,在户外学习的能力也远远高于室内。将抽象的数学教育与直观的户外游戏进行优化组合,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提高幼儿学数学的兴趣和能力。如数学活动“认识球体”,我们将它引申到户外,投放了各种不同特性的材料,让幼儿尽兴地玩。在玩中教师则有目的地引导幼儿看看什么东西会滚,圆片、易拉罐等物品不一定每次都能滚。随后教师组织户外游戏《滚滚看》,让幼儿进一步感知球体和圆柱体滚动时的不同感觉。再如幼儿掌握数学时,我们通过《找朋友》游戏来完成:幼儿围成单圈,教师(或请一幼儿)喊:“长方体”!站在圈上的幼儿迅速反应,相应幼儿出列。
幼儿数学教育是幼儿课程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新的课程观和知识观也告诉我们:“幼儿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建构和发现知识;不是知识的旁观者,而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和创造者。而且幼儿的这种角色不是教师仁慈地赐予的,而是他们作为学习者天然具有的”,在幼儿数学中,让幼儿真正地做到“学会应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去解决身边生动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把他们作为一种知识储备或是教条”,需要我们从观念到行为做一次深刻的反思。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2]谌业锋,有效教学的理念和策略,四川凉山州教育信息网
[3]姚伟,吴琼,新知识观对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启示,学前教育研究,2008(1)
[4]黄中敬,我们应当确立什么样的课程知识观,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