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改教学实践的深入,关注文体进行教学已经成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共识。但部分老师还不能自主关注文体特点,依据文体特点设计教学流程,依然模糊文体意识,教学模式千篇一律。本文从阅读教学切入,从有效提升教学效益,利于学生习作,益于学生课外阅读与积累等几方面,论述关注文体意识下的阅读教学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文体;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19-01
近年来,随着老师们对“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认知的进一步深化,老师们已在自觉地用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因为曾经淡化文体的影响,造成了老师文体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定位不清,阅读教学呈现出散乱、碎片化状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教师树立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方向,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双方受益的有效方法。
文体,顾名思义,就是文章体裁,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和文学样式的总称,如诗歌、散文、喜剧、小说等。树立文体意识,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的教学认知,从关注学习课文内容转向学习表达形式,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进行迁延运用。
关注文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会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关注文体,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益
“文无体不立”,每一篇文章,作者都会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表达结构,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体。语文教师,树立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才会教学有方向、有定位,进而提升教学效率。那么语文教学,树立文体意识我们需要做什么?
依据文体选择教学策略,首先应该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清晰文体认知。关于文体认知,古已有之,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十分强调文体的重要性。我国历年来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也都对文体高度关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文体类型角度出发,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和定位:第一学段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划分,虽然有些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文体,但课标中也以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这四种样式作为区分。明晰了文体分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
有了清晰的文体认知,就可以准确教学定位。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囊括了诗歌、童话、散文、小说、寓言等各种文体,不同的文体,作者采用的表达结构、表达语境、表达手法都会不同。每一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其可学习、可开发的价值,都是我们学习表达形式的有力凭借。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清晰了文体特点,也就明确了教学方向,准确了教学内容和重点,而据此设计的教学流程也会更加流畅和清晰。这种靶向性的教学,针对性更强,定位更为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厘清文体时,需要练就一双善于辨别的眼睛,排除误导。如《琥珀》并非说明文体,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因而我们的教学方向应该定位为引领学生感受科学家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学习这种科学小品文语言表达严谨、准确的特点。老舍笔下的《草原》尽管一碧千里,景色迷人,自然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好素材,但整体来看,属于游记文体,引导学生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就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
准确了教学定位,教学效果会得以提升。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领悟文体特点,进而通过语文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过程。“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师关注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也应不同。“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前必须思考和确定的问题。教师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课堂教學自然会依照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方向。树立文体意识,厘清文体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围绕着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小说文体,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儿童诗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儿童的意象、“独白”、修辞、发现等;散文抓取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取其神,名其形,品其言;寓言则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感受语言表现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长期的引导和感悟,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喜欢上阅读教学,也会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熏陶中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语言和写作特点,为习作打好基础。
二、关注文体,利于学生习作
对文体的认知,不仅关乎阅读,也关乎习作。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习作,是学生习得文字规律迁延运用的实践过程。小学生习作,往往是从仿写开始的,除了语言上的接近之外,学生模仿最多的往往是句式、结构特点,这其实就是最初意义上的文体实践。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后,学生习作时,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写作意图,思考选择最合适的体式来表情达意。这样的积淀自然得益于课堂上的有效引导。阅读教学中强烈的文体意识,多方面的渗透,有效的引领,学生就会充分感知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悟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当然,文体也是人们在惯常的阅读习作之中依据内容和形制特点进行作品归类而形成的,并没有绝对的一致和统一。人们作文,总是根据表达内容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表达体式。宋代秦观说:“夫所谓文者,有论理之文,有托词之文,又成体之文”,陆机文赋也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准确为每篇文章“定体”有时并不容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树立文体意识,尽力依据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避免模糊文体,所有文章一种教法的做法,遵照“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原则实施教学,就自会清晰教学思路,学生也会受益良多。
【关键词】文体;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0-0219-01
近年来,随着老师们对“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性质认知的进一步深化,老师们已在自觉地用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但因为曾经淡化文体的影响,造成了老师文体意识不强,课堂教学定位不清,阅读教学呈现出散乱、碎片化状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语文教学,教师树立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方向,是改变这种状况的有效途径,也是师生双方受益的有效方法。
文体,顾名思义,就是文章体裁,具体地说,就是对文章和文学样式的总称,如诗歌、散文、喜剧、小说等。树立文体意识,需要我们改变原先的教学认知,从关注学习课文内容转向学习表达形式,需要我们引导学生学习不同文体语言的表达形式并进行迁延运用。
关注文体的语文阅读教学,会优化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终身。
一、关注文体,会有效提升教学效益
“文无体不立”,每一篇文章,作者都会根据不同的写作意图,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自然也就有了不同的表达结构,不同的表现手法,形成了不同的文体。语文教师,树立文体意识,关注文体特点,才会教学有方向、有定位,进而提升教学效率。那么语文教学,树立文体意识我们需要做什么?
依据文体选择教学策略,首先应该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清晰文体认知。关于文体认知,古已有之,早在魏晋时期,人们就十分强调文体的重要性。我国历年来颁布的语文教学大纲也都对文体高度关注,2011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从文体类型角度出发,给出了这样的信息和定位:第一学段要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儿童诗和浅近的古诗”,第二学段阅读“叙事性作品”,要“复述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第三学段要“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这样的划分,虽然有些模糊,没有明确划分文体,但课标中也以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和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这四种样式作为区分。明晰了文体分类,选择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一种可能和必然。
有了清晰的文体认知,就可以准确教学定位。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囊括了诗歌、童话、散文、小说、寓言等各种文体,不同的文体,作者采用的表达结构、表达语境、表达手法都会不同。每一篇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有其可学习、可开发的价值,都是我们学习表达形式的有力凭借。潘新和教授说:“阅读与写作思维也可以说是一种文体思维。阅读离开了文体,必定是不得要领的。”清晰了文体特点,也就明确了教学方向,准确了教学内容和重点,而据此设计的教学流程也会更加流畅和清晰。这种靶向性的教学,针对性更强,定位更为准确。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在厘清文体时,需要练就一双善于辨别的眼睛,排除误导。如《琥珀》并非说明文体,而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因而我们的教学方向应该定位为引领学生感受科学家推测琥珀形成过程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同时学习这种科学小品文语言表达严谨、准确的特点。老舍笔下的《草原》尽管一碧千里,景色迷人,自然可以作为语言积累的好素材,但整体来看,属于游记文体,引导学生体会游记的一般写法就应该成为教学目标之一。
准确了教学定位,教学效果会得以提升。语文教学,就是引导学生感受、学习、领悟文体特点,进而通过语文实践,内化为自己的语文能力的过程。“文体有别,教法各异”,不同文体的文章,必须采用不同的教法,不同文体的文本,教师关注的教学内容和重点也应不同。“教什么?怎么教?”是我们语文教师课前必须思考和确定的问题。教师树立自觉的文体意识,课堂教學自然会依照文体特点确定教学方向。树立文体意识,厘清文体特点,我们的课堂教学就会围绕着文体特点来设计教学方案:小说文体,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情节的安排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儿童诗重在引导学生领悟儿童的意象、“独白”、修辞、发现等;散文抓取其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取其神,名其形,品其言;寓言则以领悟寓意,体会手法,感受语言表现力为主要教学内容……这样长期的引导和感悟,摒弃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不仅会使学生喜欢上阅读教学,也会在潜移默化和长期熏陶中掌握不同文体的结构、语言和写作特点,为习作打好基础。
二、关注文体,利于学生习作
对文体的认知,不仅关乎阅读,也关乎习作。语文教学,根本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等语文能力。习作,是学生习得文字规律迁延运用的实践过程。小学生习作,往往是从仿写开始的,除了语言上的接近之外,学生模仿最多的往往是句式、结构特点,这其实就是最初意义上的文体实践。有了一定的习作基础后,学生习作时,自然会按照自己的写作意图,思考选择最合适的体式来表情达意。这样的积淀自然得益于课堂上的有效引导。阅读教学中强烈的文体意识,多方面的渗透,有效的引领,学生就会充分感知文体特点和写作规律,悟到不同文体的写作技巧。
当然,文体也是人们在惯常的阅读习作之中依据内容和形制特点进行作品归类而形成的,并没有绝对的一致和统一。人们作文,总是根据表达内容选择最为合理恰当的表达体式。宋代秦观说:“夫所谓文者,有论理之文,有托词之文,又成体之文”,陆机文赋也说:“体有万殊,物无一量,纷纭挥霍,形难为状。”在具体的教学中,要准确为每篇文章“定体”有时并不容易。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只要树立文体意识,尽力依据文体特点设计教学内容,避免模糊文体,所有文章一种教法的做法,遵照“定体则无,大体须有”的原则实施教学,就自会清晰教学思路,学生也会受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