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一名,始用于一九四九年华北人民政府教科书编审委员会选用中小学课本之时。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诵习课本,练习作文,固为读写之事,而苟忽于听说,不注意训练,则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
——叶圣陶
从叶圣陶老先生的理解中很明显的就可以了解到,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这四者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是至关重要的,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新时期课改的前潮推动下,“听”“说”“读”“写”这四方面也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各展身手。但就现行的语文教材来说,“听”“说”“读”“写”这四部分本质上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厚此簿彼的现象,甚至于某些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还被称为是典型的“读写”本。但就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读写”本也是很明显的是越来越不符合潮流的所需了。所以,对于弥补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这两方面的缺陷是势在必行了,同样,这也将会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言素质的必经途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听”“说”这两方面能力亦当如此,得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一角度出发,说简单点,首先就是得让学生自己想“说”。就这部分现行的语文教材来讲,每个单元都会有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练习,作为老师的必要功课,就是得善于挖掘我们身边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来进行训练。例如“母亲”节时,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与“母亲”相关的并且是学生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能过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来“说”,再加上老师在一旁适当的辅助和鼓励,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打开了说话的闸门,激发起学生想“说”的热情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困难。并且通过设计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说”的同时形成一定良好的思维顺序。
学生想“说”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来具体的指导学生们应该怎么说,说些什么,或者是如何才能把话说得通顺连贯了,从而避免学生说起话来就会产生东拉西扯使人听不明白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往往就能完整的表达出要说的意思。这时,老师就可以从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把要说的话说通顺、说明白。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阶段性,必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循序渐进,从而逐步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了。
除了“说”外,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万物始之初”是最重要的,毕竟学生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也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是自己愿意去“听”,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从而达到与其他各方面能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了。所以,教师在每次进行新课教学过程之前也应当确立一定的意识去引发学生“听”的兴趣。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还是能将“听”“说”这两部分的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从而达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两方面老师可尽量采取多种办法,例如讲故事、说笑语等方式进行训练。可以先让学生认真听,然后让学生再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这样一来,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样的,在进行事故性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答课文所讲主要内容。这样同样即是训练了学生边听边理解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进行两者训练的同时,学习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听”“说”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听和说,不仅权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听”与“说”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大加复述、讨论听说等形式的比例。课堂外听说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模拟电话,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老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引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本身就不能是单一来谈的,而主要是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所慢慢铸成的一个让学生能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和语言素质的师生互动平台。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也亦与之相当,只有通过四者相互的促进和辅助,并且更加的完善教学中的“听”和“说”,才能真正的避免产生“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的不良后果,也才能真正的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所要达到的最好效果。
(作者简介:甘朝霞(1972.9-),女,中学一级, 咸安区实验中小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法探究。)
——叶圣陶
从叶圣陶老先生的理解中很明显的就可以了解到,语文中的“听说读写”这四者在语文这门学科中是至关重要的,四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一不可。在新时期课改的前潮推动下,“听”“说”“读”“写”这四方面也在各种版本的语文教科书中各展身手。但就现行的语文教材来说,“听”“说”“读”“写”这四部分本质上还是存在有一定的厚此簿彼的现象,甚至于某些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还被称为是典型的“读写”本。但就随着现代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这种“读写”本也是很明显的是越来越不符合潮流的所需了。所以,对于弥补语文课程中的“听”“说”这两方面的缺陷是势在必行了,同样,这也将会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提高语言素质的必经途径。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听”“说”这两方面能力亦当如此,得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开拓学生的思维这一角度出发,说简单点,首先就是得让学生自己想“说”。就这部分现行的语文教材来讲,每个单元都会有训练学生说话能力的练习,作为老师的必要功课,就是得善于挖掘我们身边学生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来进行训练。例如“母亲”节时,老师就可以设计一些与“母亲”相关的并且是学生自身感兴趣的问题,能过一系列的问题一步一步的启发学生的思维,从而引导学生来“说”,再加上老师在一旁适当的辅助和鼓励,学生就可以很自然地打开了说话的闸门,激发起学生想“说”的热情也就显得不是那么困难。并且通过设计这样的启发式问题,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在“说”的同时形成一定良好的思维顺序。
学生想“说”了,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来具体的指导学生们应该怎么说,说些什么,或者是如何才能把话说得通顺连贯了,从而避免学生说起话来就会产生东拉西扯使人听不明白的现象。其实,在我们平时语文课堂教学中也是可以训练学生“说”的能力的。很多学生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往往就能完整的表达出要说的意思。这时,老师就可以从旁加以引导,从而使学生能把要说的话说通顺、说明白。当然我们也要注意学生的阶段性,必须根据各年级学生不同的特点,循序渐进,从而逐步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了。
除了“说”外,从小就注意培养学生“听”的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特别是在小学阶段,“万物始之初”是最重要的,毕竟学生只有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也才能使他们真正的是自己愿意去“听”,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听”,从而达到与其他各方面能力相得益彰的良好效果了。所以,教师在每次进行新课教学过程之前也应当确立一定的意识去引发学生“听”的兴趣。
当然,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最好还是能将“听”“说”这两部分的训练结合在一起进行了,从而达到相互配合,相互促进的作用。这两方面老师可尽量采取多种办法,例如讲故事、说笑语等方式进行训练。可以先让学生认真听,然后让学生再根据自己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复述。这样一来,不仅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说”的能力。同样的,在进行事故性课文教学时,也可以采用先让学生听读课文,然后让学生回答课文所讲主要内容。这样同样即是训练了学生边听边理解的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在进行两者训练的同时,学习氛围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学生“听”“说”学习氛围的营造,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课上,二是课外。课堂教学本身离不开“听”和“说”,但这里讲的听和说,不仅权是课堂上简单的回答问题的“说”,而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指导、有评价的经常性的“听”与“说”的训练,“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理应大加复述、讨论听说等形式的比例。课堂外听说氛围的营造,主要放手让学生以组、班、团、学校等为单位,组织演讲比赛、模拟采访、模拟电话,进行即兴表演、讲故事、读报、社会调查等系列活动。老师在这过程中要帮助学生严密策划,精心组织,认真引导。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必然会对语言做一番组装工作,这就自然而然地从多方面培养了学生“听”“说”的能力。
语文教学本身就不能是单一来谈的,而主要是通过一点点的积累所慢慢铸成的一个让学生能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和语言素质的师生互动平台。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语文教学中的“听”“说”“读”“写”也亦与之相当,只有通过四者相互的促进和辅助,并且更加的完善教学中的“听”和“说”,才能真正的避免产生“读写之成效亦将减损”的不良后果,也才能真正的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所要达到的最好效果。
(作者简介:甘朝霞(1972.9-),女,中学一级, 咸安区实验中小学,研究方向:中学语文教法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