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这样的情况,不少同学阅读了一首诗或词之后,只知道机械地背诵,至于诗歌的意境却知之甚少;只知道作品写得很好,至于好在哪里却不知其所以然。而《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重点在于考查学生记诵积累的过程,考查他们能否借助工具书理解大意。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各地的中考对古诗鉴赏也加大了考查的力度。因此,语文教师有必要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怎样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我们先来分析各地的中考试卷,从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首先,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描摹、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能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歌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能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针对这些考点,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多读精思,以广见识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诗歌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诗歌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够培育成的”。(《歌德谈话录))如前所说,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对于鉴赏诗歌作品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空筐”性质。所谓“空筐”,是指诗歌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作品愈是成功,“空筐”就愈“空”,给读者所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诗歌鉴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读者情感的介入,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诗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其次,诗歌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对诗歌作品的透彻理解,进而达到独特的感受,最后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领悟。
二、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我们所熟悉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却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说明,如果没有对诗歌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诗歌鉴赏的真谛。
三、要感悟语言,把握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学生都会自如应付了。
怎样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呢?我们先来分析各地的中考试卷,从各地的中考试卷看,古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集中在:首先,正确理解古代诗歌的内容,概括诗歌的大意,体味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阐述自己的阅读感受;其次,学会品析诗歌的语言,能够从遣词造句、修辞等方面描摹、推敲、理解诗词曲中重点词语和重点诗句的含义,能从作家作品的语言风格,运用技巧中品味诗歌在语言上所寄寓的深意,能从用韵、节奏、音调等方面去诵读、品味诗歌语言的节奏美、韵律美。针对这些考点,我们有必要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中,我主要指导学生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要多读精思,以广见识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一个诗歌作品读得很少的人,是谈不上有鉴赏能力的。鉴赏诗歌作品需要具备多方面的知识,诸如诗歌语言文字知识,文学技巧知识、作家作品知识以及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等等。所有这些,只有靠广泛阅读才能获得。
当然,培养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笼统地提“多读”是不够的,因为“鉴赏力不是靠观赏中等作品而是要靠观赏最好作品才够培育成的”。(《歌德谈话录))如前所说,鉴赏能力是一个人多种能力的综合体现。其中,对于鉴赏诗歌作品来说,想象力尤为重要。这是因为诗歌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空筐”性质。所谓“空筐”,是指诗歌给读者所提供的想象力的空间。作品愈是成功,“空筐”就愈“空”,给读者所留下的再创造的天地就愈广阔,“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诗歌鉴赏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它需要读者情感的介入,要求读者通过自己的感情去感受作品,从而得到美的享受。车尔尼雪夫斯基曾经说过:“凡是好书,必定会在读者心中唤起对真、善、美的向往,这是一切好书所具有的共性。”可见,通过多读好的诗歌,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并在情感的介入中陶冶自己的情操,对于提高鉴赏能力是大有好处的。其次,诗歌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易卜生语)对诗歌作品的透彻理解,进而达到独特的感受,最后达到鉴赏的最高境界——领悟。
二、要沉潜涵咏,重在领悟
王安石的《登飞来峰)是我们所熟悉的:“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是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高瞻远瞩的思想理念,和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味”与意蕴。鉴赏能力强的读者却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这说明,如果没有对诗歌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诗歌鉴赏的真谛。
三、要感悟语言,把握特点
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分析语言是进行文学鉴赏的重要环节。只有准确地理解了作品的语言,才有可能对其进行更进一步的评价和鉴赏。(1)清新。其特点是用语新颖,不落俗套。(2)平淡,也称质朴。其特点是选用确切的字眼直接陈述,或用白描,不加修饰,显得真切深刻,平易近人。(3)绚丽。其特点是有富丽的词藻、绚烂的文采,奇幻的情思。(4)明快。其特点是斩钉截铁,一语破的。(5)含蓄。其特点是意在言外,常常不是直接叙述,而是曲曲折折地倾诉,言此而意他,或引而不发,或欲说还休,让读者去体味。(6)简洁。就是干净利落,言简意赅。
综上所述,在平时的诗歌鉴赏过程中,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指导学生把握好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做到因诗制宜、因题制宜,灵活运用。那么我想,无论是平时阅读还是考试,学生都会自如应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