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自主作文的平台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tou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标指出:“为学生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这就为我们确定了自主作文的方向。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必须建构“以生为本”的理念,积极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搭建自主作文的平台,让学生成为作文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主动进取、不断体验成功的过程。
  
  一、自主拟题,放胆为文
  
  学生对作文感到无趣,无话可写,与教师在命题上统得死直接相关。学生没有拟题、选题的自由,就没有了写作的动机和兴趣。只有让学生有拟题的自主权,才会让他们觉得写作是自己的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来拟题,从中选出一组题目供不同的学生选择;或给出话题,让学生自拟题目;或给定部分限制,让学生补充完整;或只讲体裁要求,别无他限;甚至不加要求放胆写作。这样拟定的文题贴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有话可说,有真情可抒。
  当然,我们所说学生作文的自由,也不是对学生的作文任其自然,而是努力给他们写作的自由空间和选择的自由,不必逼着他们写。此外还要开辟第二课堂,把学生带到室外或校外让学生接触生活实际,接触社会实践,走进大自然,开阔学生视野,给学生提供获取素材的机会,教师大胆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自我捕捉灵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
  只有让学生有自主权,让作文走进学生的生活,学生观察生活才会主动,作文才会有所创造。
  
  二、自由表达,不拘形式
  
  我们应以学生的身心特点为依据以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为目的,让学生自选作文角度,自由表达思想。
  1、课外练笔。主要写读书笔记、日记、周记、随笔、采访手记等,自由命意,自主行文,无拘无束。
  2、口头作文。主要形式有口头片段作文、口头命题作文、口头看图作文等。可先给学生构思的时间,也可要求先列提纲,打腹稿,然后口述。
  3、读书报告会。教师可向学生推荐名篇佳作,学生阅读后举办报告会。可说故事梗概,可谈感受,谈收获,可朗读精彩片段,说主要人物形象等。要求学生讲出自己阅读的甘苦,融进个人的感情,使报告具有感染力。据此,让学生改写或续写或写读后感。
  4、辩论会。引导学生对身边的热点话题,进行理性分析思考,提炼论点,点燃热情,展开讨论、辩论,然后作文。
  5、小品表演。指导学生改编课本剧,或编写作文小品,创设舞台情景,分角色表演。
  让学生灵动地表达,各抒己见、各表其情,给学生运用语言的自由。待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后,再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加以规范点拨指导,使学生作文更上一层楼。
  
  三、自主评改,互动探究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作文评改,是一个不断调动学生作文积极性,强化作文动机的过程。互批自改,众评激励是一种较理想的方式,它有利于确立学生在评改中的主体地位,能保证人人有参与的机会和权力;它有利于实现作文评价的民主化、公开化,人人有品尝成功的快乐。这样,学生作文不再是为了完成老师的任务,而是要和别人交流,接受众人的评价。此时,学生不仅仅关心成绩的好坏,更关注同学的评价。
  1、“沙龙式”评改:就一篇作文,让学生分小组自由讨论从哪些方面进行批改。然后,以集体交流的形式,让学生大胆发言,谈出自己的见解。在此基础上确定批改的内容与重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用赞赏的目光边听边梳理,及时给学生以肯定的评价、鼓励和赞美,同时条分缕析地把批改应注意的问题板书在黑板上,作为批改作文的依据和评价作文的标准。
  2、互批自改:互批,即同桌或四人小组内交换批阅作文,实质上这是一个取长补短的过程。同学们的作文犹如一面镜子,通过发现他人的问题,可引以为戒,为自改奠定基础。由评改人打出等级和分数,签上姓名和改进建议,再回到作者自己手中,认真阅读经同学修改过的文章,对照评改细读体味,加以修改提高档次。
  整个评改过程,培养了学生自我参与意识,学生民主评议,老师适时点拨,形成师生、生生互动,主动探究的局面。
  
  四、自我展示,体验成功
  
  1、组织文学社团,编辑班报社刊。组织学生成立文学社或小记者团,定期开展采风、讲座和研讨的活动,并编辑出版班刊,人手一册。社长、主编由学生担任,从名称到编排完全由学生自行创意,独立完成。
  2、举办竞赛,推荐发表。每逢重大纪念日,举行各种形式的作文竞赛,优秀作品推荐参加各种写作大赛,并向各报刊投寄,推荐发表,培养学生作文的积极性。
  3、出版个人作品集。为写作佼佼者出版个人作品集,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激发创作的热情,体验成功的乐趣。
  教学的一切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而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学生的本身。我们教师要把学生当作主动发展、追求成功的活生生的人,为他们搭建自主作文的平台,真正实现主体性教学。
  
  单位:黑龙江肇东市第七中学
其他文献
徐立刚,男,中学语文高级教师,江苏连云港市首批名师、全国中语会“教改新星”。20年来一直坚守在教学第一线,获省优秀课评比一等奖,市基本功大赛一等奖。发表论文12篇,参编教辅用书7本,计20万字;主持、参与国家级教改课题2个,省级课题4个;在省、市、县教研活动中开设观摩课、示范课、公开课12节。倡导的“学教案一体”、开发学生自身教学资源、以读促改等模式,被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视导组称为“外国语学校模式
大熊猫的眼圈、耳朵是黑的  尾巴可是白的  你看到过它了  一只和另一只  都是一樣的  猎手经过两只熊猫时  它们都假装彼此没有关系  自顾自寻找竹叶和鸟蛋  猎手分别瞥了它俩一眼  为了让它们知道  他可不傻  一看准知道是怎么回事儿  猎手一走,它们继续  玩起爬树和搬石头游戏  钟亭  围着小城,他要跑一圈  然后登上环城河上的亭子  不知是不是习惯的影子  每天有两个自己,两个  在固定
此刻喧闹繁华的九省通衢   城封了路封了门也封了   只有满城的灯火還亮着显得   有些伤感和落寞   对于这场突然袭来的疫情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   也不能肯定什么时候结束   但这不等于失望或者无助   一场阻击病毒的战斗   在大武汉打响   曾经握过枪杆的我   深刻地知道战场意味着什么   那是和冲锋与献身同义啊   望着各路白衣战士疾驰武汉   不止我汉水和长江   也噙着热泪  
初读《边城》一文让我们品味到质朴的“人生形式”,纯真的人情之美。可只要稍微深入地沉思一下,就不免会为文章表层的“美”而遗憾和伤感。年轻的天保驾船闯滩意外死亡,重情的傩送深感自责离家外出一去不返,豪爽的船老大因家庭的变故而变得狭隘冷漠,年老的祖父带着牵挂在深夜悄然离世,留下的只有纯情的翠翠一个人孤零零地默默守候。亲情不再,爱情破灭,这分明是一个悲剧,原来美丽的光环里面包涵的却是苦涩的泪水和殷红的鲜血
语文教学中,如果说阅读教学是让学生产生想象的“母体”,是孕育想象的“温床”,写作则是让学生直接挥洒想象力的沃土。但现实是:学生面对作文要么一提笔就头疼,绞尽脑汁,无话可说;要么刚开个头,敷衍几句,就草草收场。内容空泛笼统,不知所云。究其原因,缺乏深度思考;无自身体验感悟,丧失了童真童趣;阅读量少,知识面狭隘;语言表述能力差等。  贫瘠的思想土壤长不出茂盛的参天大树。如何引导学生对问题、目标展开充分
几朵红晕在指尖,已然初升  一段历久弥新的开启  有陌生的人潮浮起  风不动,掌灯者必定轻松  活着的火苗掠起波浪  构成均匀的等差数列  寅时是心如死灰的  来不及吐出隔夜的浑浊  清冷中我们目光迟缓  飞越过滩涂上细微的光线  有马达声,激起声浪  在这所见即所得的世间  捡拾起枯木、塑料和人心  这些上流而来的物件  验证人们的快乐十分了然  纵然有手掌曾经卷起  这寅时被遮掩下的灯盏  也
“趣”与“味”是中国古典美学的两个术语。《列子·汤问》:“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姜夔《白石道人诗说》:“陶渊明天资既高,趣旨又远,故其诗散而庄,澹而腴,断不容邯郸步也。”可见,“趣”不仅是文艺作品的审美属性,也是鉴赏者的审美标准和需求。钟嵘《诗品》云:“诗有三义……酌而用之,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彩,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姜夔《白石道人诗说》:“一家之语,自有一家之风味。”可见
孟子是战国时代的散文大家,也是一位有名的雄辩家.其门人公子都对他说:“外人皆称夫子好辩。”孟子回答:“我岂好辩哉?不得已也!”郭沫若在《荀子的批判》(《十批判书》)中说:“孟文的犀利,庄文的恣肆,荀文的浑厚,韩文的峻峭,单拿文章来讲,实在各有千秋。”孟子的雄辩才能,犀利的笔锋,由此可见一斑。  孟子的论辩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循循善诱,因势利导。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期,当时政治上诸侯纷
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已有多年,我感到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打好学生的语文基础,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等方面的确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然而,传统的教学方式仅是“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形式单调,缺少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课堂中常难免氛围沉闷。华师大教授杨再隋也说:“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
《红楼梦》一书作为中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一部小说,其影响力之大,超过了那个时代以前的所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以至于形成了今天的一门显学——红学。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中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斯言信矣!《红楼梦》之所以能吸引一代又一代的民众广泛地阅读、学人不断深入地研究,其奥妙正在于她的巨大的艺术感召力。我们不能不为作者的如椽巨笔而惊叹:在曹雪芹的笔下,那个具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