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犯罪现场痕迹

来源 :法制博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gang10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犯罪现场痕迹是解读犯罪过程的主要客观方式,利用现场痕迹的固定性来对犯罪过程进行犯罪动机、犯罪心理等细节的分析解读,可以有效提高案件的侦破。犯罪现场痕迹是犯罪嫌疑人在现场进行作案时留下的主要证据,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痕迹刻画犯罪全部过程,是案件重要的侦破方式。
  关键词:现场痕迹;犯罪现场;刻画犯罪
  中图分类号:D91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20-0174-01
  作者简介:何鹤年(1980-),男,汉族,大学文化程度,痕迹检验助理工程师,现为陕西省千阳公安局刑事侦查大队民警,从事刑事案件现场勘查工作。
  一、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整体知识水平的提高,现代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法技能技术都有所提高。在刑事案件中,常常有犯罪嫌疑人利用高科技技术手段进行作案,给侦查人员带来一定的挑战和困难。因此,现代侦查人员需进一步加强侦查能力和科技应用技术,充分结合犯罪现场痕迹,深度发掘犯罪嫌疑人在现场留下的各种痕迹上的信息。下文就综合利用各种痕迹刻画犯罪嫌疑人来解读犯罪现场的过程,还原犯罪的主要目的,提高案件的侦破。
  二、犯罪现场痕迹的种类
  犯罪现场痕迹一般有人体痕迹和物品痕迹。人体痕迹就是通常的脚印、手印、肢体部位印痕以及人体头发、血液等;物品痕迹就是除人体以外的物体痕迹,例如作案工具刀、枪、斧等所留下的痕迹。不同痕迹反映出的不同特征可以为侦查提供不同的线索,如血液、头发可以提供人体DNA的验证,手印可以提供指纹验证,肢体部位可以直接提供犯罪嫌疑人的身高体重、年龄性别等。这些固定存在的不同现场痕迹通常又叫做静态痕迹,在这基础上还有另一种动态痕迹,称之为心理痕迹和行为痕迹。心理痕迹就是指犯罪嫌疑人在犯罪现场客观存在的一种心理特征,不同的心理特征在犯罪现场都会呈现不同犯罪痕迹。如犯罪嫌疑人心思缜密在犯罪现场留下的痕迹相对就会较少,不利于犯罪的侦破;心理痕迹可以辅助案件的侦查。行为痕迹就是指犯罪过程中不同行为特征留下的不同痕迹,如犯罪嫌疑人在犯罪过程中工具的使用,不同的工具会有不同的行为特征,行为特征在物品痕迹无法确定的时候可以有效的提供侦查的证据范围。犯罪现场痕迹通常又分为具象痕迹、抽象痕迹,具象痕迹就是常见的人物特征面貌身高等或各种实质物品看见的痕迹;抽象痕迹是指肉眼看不到,但“心眼”却能看到的犯罪分子心理状态、心理变化过程。
  三、现场痕迹的综合利用
  现场痕迹都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如人体痕迹的头发或尸体等推断犯罪时间、地址,物品痕迹类的烟头或作案工具可以推断出犯罪发生的大致地方范围。现场痕迹的关联性可缩小侦查时间距离,提高侦破效率。现场痕迹一般都以固定形式存在,它是客观的证据内容,可为侦查提供实质的依据。利用现场痕迹的特征,可分析犯罪的时间、地址、人数、工具以及目的等,还可以综合现场痕迹,利用痕迹的特征特点来确定犯罪现场的真实性,当然还需要科学的方法方式来识别现场痕迹的真实犯罪信息。综合现场痕迹还可以推断出犯罪事件的发生状况,以及发展趋势,由于现场痕迹的种类反馈的信息有时候会有重叠,在实际犯罪案件中还需要以细致谨慎的态度进行甄别筛选。单一的现场痕迹分析解读容易造成侦查方向出现偏离,因此综合利用各种现场痕迹,可以缩小侦查范围、确定侦查方向线路,从而有效提高侦查效率。
  四、现场痕迹刻画犯罪过程
  通过对犯罪现场痕迹的一系列细节以及全方位的分析解读,刻画犯罪现场的真实情况、犯罪可疑人、犯罪性质、犯罪事件侦查的前因后果,还原犯罪现场的“真罪”。既然刻画“真罪”,首先就要从现场痕迹的真实性做出判断。现场伪装是现在犯罪案件中常出现的状况,这类犯罪嫌疑人通常都具有极高的智商、犯罪经验和反侦察能力。现场的真伪需要经过人体痕迹、物品痕迹、行为痕迹、心理痕迹、具象和抽象痕迹综合分析解读出的差异性,再由细致谨慎的解读排除现场伪装的可能性,确定侦查的范围方向路线。
  (一)通过犯罪现场的手印、脚印等人体痕迹,刻画犯罪嫌疑人的犯罪行动过程,可根据询问现场附近的目击者、以及犯罪嫌疑人经过的地方接触过的人,对犯罪嫌疑人的人物特点、面部以及个人特征还原“真凶”。通关尸体的实际状况、血迹发、丝在自然条件下的作用,还原犯罪的时间地理位置区域。
  (二)通过犯罪现场的犯罪工具刀枪匕首斧头、烟头以及其他生活物品等物品痕迹,根据物品的种类生产地或物品来源地,还原犯罪嫌疑人生活的地区、行动轨迹、生活习惯等,刻画犯罪嫌疑人在犯罪前的准备。根据犯罪工具的使用程度,可刻画犯罪的职业技能及身份。
  (三)通过犯罪现场的心理痕迹和抽象痕迹,刻画犯罪人的心理活动以及犯罪动机的心理成因。根据现犯罪现场的破坏轻重程度,刻画犯罪嫌疑人在实际犯罪中心理的急缓情况。
  (四)通过犯罪现场的行为痕迹,刻画犯罪嫌疑人在实际犯罪中使用的手段方法以及犯罪轨迹。通过犯罪现场的具象痕迹,刻画犯罪人员的数量、犯罪事件的性质程度。
  五、总结
  犯罪现场痕迹是犯罪过程的留下的重要信息,对犯罪现场的痕迹保护是其固定性的主要原因。在获取所有的犯罪痕迹后,要结合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分析解读,才能为侦查带来准确的犯罪信息,确保犯罪案件的实质侦破。
  [参考文献]
  [1]杨锦璈,李鹏鹏.论犯罪现场心理痕迹在案件侦查中的应用[J].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2,06:73-79.
其他文献
摘要: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我国刑事领域是不断演进的,使用了我国刑事政策的必然发展趋势。为了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更好的践行社会主义民主与法治,贯彻和落实宽严相济的形势政策是重中之重的问题。作为一个极其重视集体安全的国家,中国目前并未废除对犯罪采取死刑的处罚措施,所以,应积极贯彻”保留死刑,严格控制和慎重适用死刑”的死刑政策。完善死性政策,必然包括死刑的立法完善、死刑的司法完善与死刑的执法完善,
摘要:本文通过一则案例对毒品再犯与一般累犯做以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毒品;累犯;法律  中圖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7)35-0145-01  作者简介:刘弘聚,男,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陈金玲,女,河南省唐河县人民检察院公诉局,干警。  一、基本案情  2015年7月至2015年10月份,被告人李某某先后向湖北省枣阳市西城开发区西园居
摘要:近两年,由于政府职能的转变,公司登记制度和监管制度逐步改革,各地尤其是上海地区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住所登记创新制度的文件,放松了对企业的准入管制,转变了监管方式,有利于企业活力的迸发。本文从住所登记的创新点出发,着重探讨上海地区的“一址多照”、“集中登记地”制度的亮点和存在问题。  关键词:企业住所;一址多照;集中登记;众创空间  中图分类号:D923.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
摘 要:中国法官一直因“不说理”而受到质疑。对其原因进行梳理,可分为主观上“不愿”说理与客观上“不能”说理两种,对这两类原因都应当加以重视。据此检验学界提出的法官说理改革进路,可发现“美国模式”和“德国模式”都不能在我国有效推行,原因是法官解释权受限以及法官威信不足。通过法律解释方法法典化对“美国模式”加以改造,可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国情,是推进法官说理改革的一个折中方案。  关键词:说理;法律解释方
摘要:分析中海油42天竞购优尼科的历程,其失败有自身的许多原因,同时从总体上看,这场海外能源投资失败更多的源于美国方面强调国际安全、中海油的国企属性、中国政府补贴三个方面,其中尤其以“国家安全问题”最为显著①。  关键词:国家安全;并购;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伯德修正案  中图分类号:D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049-02  作者简介:朱晓寒,女,
摘要:目前我国的征地过程主要是由行政力量主导推进的,逐渐转向符合经济规律、符合法律规定的征地过程是一定的。现行的按土地用途来进行补偿的标准会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转为以成员权和土地发展权为理论基础的按经济补偿与行政补偿进行补偿的征地补偿新标准可以规避这一问题。  关键词:征地补偿;成员权;土地发展权;经济补偿;行政补偿  中图分类号:D92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6
摘 要:近些年来,交通领域事故频发,危险驾驶类行为受到普遍关注,危险驾驶罪是2011年《刑法修正案(八)》新增加的罪名,《刑法修正案(八)》规定的是醉酒驾驶和情节恶劣的追逐竞驶行为。而2015年《刑法修正案(九)》对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之一修正后,将从事校车业务或者旅客运输的严重超载或超速行为、违反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定进而危及公共安全的运输行为也纳入刑法规制范围。鉴于危险驾驶行为在社会引起的高度关
摘要:因为明星身份特殊,网络上经常能够看到对明星私生活的深入挖掘以及侵犯其名誉的行为。我们的研究从明星名人名誉权和隐私权与公众知情权与言论自由的冲突着手,旨在找到二者的平衡,维护明星名人的正当权利,保护公众的知情权与言论自由权。  关键词:明星名人;隐私权;名誉权;网络侵权  中图分类号:D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5)11-0247-02  作者简介:翁宇菲(19
摘要: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死缓制度本身的不足,增加了死缓的惩罚力度。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相关指导性案例对于死缓限制减刑的适用有一定的引导作用,但是案例本身也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在2012年的指导案例中,关于“手段残忍”的界定混乱,并且将一些本不应考虑的情节考虑在定罪量刑中。  关键词:死刑缓期执行;限制减刑;行为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
摘要:2015年底颁布的《反家庭暴力法》明确了公权力干预家庭暴力的法律手段,表明了国家与社会对于家庭暴力的低容忍和强保护。本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出台的背景下,从著名的“不放弃追诉”视角出发,对我国目前反家庭暴力的立法现状进行了梳理,着重分析了此次立法的特点,并对我国《反家庭暴力法》的制定和实施前景作了可行性分析。总体来说,《反家庭暴力法》的出台有利于我国人权的保障和社会的稳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