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可以从品词析句,感悟语言;品读吟诵,体验情感;读写结合,提高能力这三个方面入手,使语文课逐渐落实新课程理念,真正践行语文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
关键词:品词;感悟;品读;体验;语文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
崔峦老师向全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倡议,这个倡议也是基于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所得,是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悟出的真谛。语文是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语言、发展语言,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1.抓关键词语
感悟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注意重点词句,抓住文眼进行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一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笔者执教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教学聋哑青年画鱼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从中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词,再让学生找出作者是抓住哪些关键词来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学生边读边找语段中的相关词语如:“细致地”“一丝不苟地”“静静地”等。接着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读。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本,品出了文字背后的味道。
2.抓文本空白
教学《父亲的菜园》这一课中的片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风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我抓住这段文字中的省略号来做文章,出示训练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他们便能联系文本,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抓住文本空白尽情地展开想象,这就是走进文本求解读,跳出文本得感悟。
3.抓词语比较
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全诗,当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再提出可否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换成“更”?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倍”与“更”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倍”所表达出的思念之意更浓。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对比品析,学生就能慢慢地学会准确用词、推敲字句。
二、品读吟诵,体验情感
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默读,是潜心走进文本;朗读是“活化”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是跳出文本。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韵味,品味语言魅力,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1.品读中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最适合朗读,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词句、诗意,感悟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诗的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再确定朗读的速度、语气,从而准确地划分诗的节奏,学生就能较好地感觉出诗的韵味美。
2.品读中体会语言的表达美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有一首让“母亲”兴奋不已的诗,“父亲”看后却引起了激烈的争吵。教学这个片段时我提出一个要求:“边读边想象‘父亲’与‘母亲’争吵时的样子”。我先范读了这段话,然后让学生评价,接着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色彩。还可以进行师生的合作分角色朗读,从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文本语言的表达美。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其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实践读、写、听、说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只要坚持以课文为载体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如执教《灰雀》一课,品读小男孩回答列宁的问话“没看见,我没看见”时,我让一个同学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一位同学说:“他读得不够好,没读出小男孩的犹豫,因为小男孩在说谎,我们说谎时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在这位同学的提醒下,全班同学再次朗读体会,当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小男孩的心情时,我再出示小练笔,这样在品读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语文实践,能力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西安小学)
关键词:品词;感悟;品读;体验;语文实践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强调: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关于在语文教学中如何重视对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的培养,笔者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品词析句,感悟语言
崔峦老师向全国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倡议,这个倡议也是基于长期以来我们语文教学改革的经验所得,是广大语文教师在不断实践中悟出的真谛。语文是学生语言文字学习的载体,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感悟语言、发展语言,是每个语文老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1.抓关键词语
感悟语言离不开语言环境,注意重点词句,抓住文眼进行品读是阅读教学中常用的方法。在一次课堂教学评优活动中,笔者执教了《鱼游到了纸上》一课,教学聋哑青年画鱼这一段时,我先让学生自由阅读,从中找出这段话的关键词,再让学生找出作者是抓住哪些关键词来描写聋哑青年“画”鱼的。学生边读边找语段中的相关词语如:“细致地”“一丝不苟地”“静静地”等。接着引领学生一个个地品读。这样,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了文本,品出了文字背后的味道。
2.抓文本空白
教学《父亲的菜园》这一课中的片段:“那天,父亲正在吃午饭,把碗一丢,抓起铁锨就冲进了暴风雨中……可是山坡菜地里那薄薄的一层泥土,已经被大雨冲了个一干二净,露出大块大块狰狞的岩石。”我抓住这段文字中的省略号来做文章,出示训练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补白。如果我们在教学中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他们便能联系文本,借助自己已有的经验,抓住文本空白尽情地展开想象,这就是走进文本求解读,跳出文本得感悟。
3.抓词语比较
教学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我先让学生熟读全诗,当对诗的意思有了初步了解后,再提出可否将“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的“倍”换成“更”?这一问激起了学生的兴趣,经过讨论最终一致认为“倍”与“更”所表达的意思相近,但“倍”所表达出的思念之意更浓。阅读教学中我们经常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词语的对比品析,学生就能慢慢地学会准确用词、推敲字句。
二、品读吟诵,体验情感
阅读教学中,读书是最主要的“语文实践”。默读,是潜心走进文本;朗读是“活化”文本;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是跳出文本。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因此,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领会语言所表达的韵味,品味语言魅力,在品读中积累语言。
1.品读中体会语言的音韵美
古诗有独特的音韵美,最适合朗读,教师应在学生理解词句、诗意,感悟意境和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要求读得正确、流利、自然,读出诗的感情,体会语言的音韵美。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首先要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然后再确定朗读的速度、语气,从而准确地划分诗的节奏,学生就能较好地感觉出诗的韵味美。
2.品读中体会语言的表达美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文中有一首让“母亲”兴奋不已的诗,“父亲”看后却引起了激烈的争吵。教学这个片段时我提出一个要求:“边读边想象‘父亲’与‘母亲’争吵时的样子”。我先范读了这段话,然后让学生评价,接着指导学生读出感情色彩。还可以进行师生的合作分角色朗读,从中学生逐渐体会到文本语言的表达美。通过多种形式的品读,既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又提高了其表达能力。
三、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过程是学生不断实践读、写、听、说的过程,是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阅读教学中,只要坚持以课文为载体从读到写,以读促写,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能提高。如执教《灰雀》一课,品读小男孩回答列宁的问话“没看见,我没看见”时,我让一个同学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进行点评。一位同学说:“他读得不够好,没读出小男孩的犹豫,因为小男孩在说谎,我们说谎时总是有点不好意思。”在这位同学的提醒下,全班同学再次朗读体会,当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小男孩的心情时,我再出示小练笔,这样在品读的基础上结合练习,学生进行了较充分的语文实践,能力理所当然地得到了提高。
(作者单位:福建省龙岩市西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