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医汉语长句英译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总结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对其英译的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中医汉语长句翻译的六种方法:断句法、主从区分法、转句法、插入法、倒置法、顺译法。
关键词: 中医汉语;长句;特点;翻译方法
一、前言
中医英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余年。17世纪到19世纪末,中医药学传播到了西方。其间,先后翻译了156部有关中医药的书籍,针灸学占63部。其中54部为英译,其他为拉丁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译著,而且译者均为欧洲人,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1]近年来,中医在国内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为满足专业学习、对外交流及业界研究的需要,中医汉语英译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作为中医英译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长句的英译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医英译的研究集中在术语翻译层面,对中医长句的英译缺乏系统研究。尽管有很多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都有了完整的英译版本,且目前许多中医教材均为中英文对照版本,但由于缺乏中医汉语英译句子层面的研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中医汉语长句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出发,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方法。
二、中医汉语长句特点
汉语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语义层次多、梯级多的句子。由于汉语更加注重意合,因此汉语长句具有结构松散但意义紧密相连的特点。同时,汉语长句的主谓关系难以确定,断句的灵活性较大,这些都加大了汉语长句翻译的难度。中医语言因其理论与学科描述的独特性,长难句现象屡见不鲜。[2]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突出特点:使用古汉语;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多用术语,长句信息量大;分句短小,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不明显。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传承及发扬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中医汉语句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古汉语,如频繁使用助词“之”、三字格、四字格等等。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由此可见,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其语言具有严谨、精确、平实、规范的特点,多用中医术语,中医汉语长句信息量大。
中医汉语长句多用古汉语及中医术语,语言简洁,分句短小。对于由许多短句构成的中医长句来说,语言浓缩,句子容量大是一大特点。同时,由于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松散,因此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不是很明显。汉语的很多句子常含有多个短句并有大量的动词和定、状、补等成分,起、承、转、合等逻辑关系蕴涵于字里行间,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在中医汉语中存在着大量语义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句子。
三、中医汉语长句英译方法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建立一种对等关系。任何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校验修正。中医汉语长句翻译同样如此。
在原文理解的时候,译者需要做好如下几点: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的主题和涵义;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寻找句子内部各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准确划分句子的各个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合理按照意群断句,以帮助整体理解;弄清中医术语所表达的涵义;调整词序、语序,用简单、逻辑关系明显的现代汉语将原文意思准确体现出来。
译文表达是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英文表达和阅读习惯,将已经准备在脑海里的现代汉语用恰当的英语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因此在表现源语言中复杂逻辑关系的时候,应使用适当的连词将各个分层句子有机结合,切忌独立表达致使句式特别松散;中医术语通常有固定的英文表达,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简单将其用英文表达;不可盲目追求用一个英文长句子来表达中医汉语长句的全部意思,要合理断句。
中医汉语长句英译后的校验修正注重的是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细节的检查不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以上的每一步,才能够出色地将中医汉语长句所表达的意义完整、准确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决定了在其翻译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对中医翻译过程的研究,本文提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六种翻译方法:断句法、主从区分法、转句法、插入法、倒置法、顺译法。
1、 断句法
断句法是指根据意群和逻辑关系,将一个长句译成两句或者更多的句子。汉语长句英译时,合理断句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汉语长句多为复句,有时需要断作几句来译,才能使意思明确,结构清楚,从而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断句法有助于使译文简洁,表达有力。由于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而且句内逻辑关系往往不是很明显,但长句内的小句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句。在汉语长句译成英语时,首先应分析小句之间的关系,区分是主次关系还是平行关系,再对各个小句进行语义上的拆分,拆分的角度一般是按照话题、意群断句,根据各小句的话题和意群的不同,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
断句法在中医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为了准确表达原文传递出来的表层和深层的独特意义,断句时要理清句子各层逻辑关系;要综合分析原句内涵,找准拆分点,并按照英语表达习惯进行语序的调整。
例1 朱丹溪倡“相火论”a,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c,后世称他为养阴派d。
Zhu Danxi laid great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ministerial fire”, suggesting that “yang is often abundant while yin is frequently insufficient”. So in treating diseases, h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 For this reason, the school initiated by him was regarded as the “yin-nourishing school”. 例1中小句a和b间含有顺承关系,而小句b和c为因果关系,小句d又是前面a、b、c三句的结果。因此在断句时,两个断句点分别在b、c之间和c、d之间,把b译成a的伴随状语从句,同时增加表示原因的so和for this reason,将原来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2、主从区分法
主从区分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汉语长句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小句的主从地位,从而将其处理成英语中的从句或从属关系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意合”决定了其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的特点,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通过小句的先后顺序来表示。汉语中动词时常出现,单从形式上看,多体现为并列,很难看出小句间的主从、偏正等逻辑关系。汉语长句中为主的小句是正句,通常用英语限定式动词结构来表达;从属性质的小句是偏句,可使用非限定式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来翻译,或增译从属关联词或将其处理成从句。
例2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a,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b,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c。
The idea of organic wholenes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based on the states of the viscera and channels,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例2中各小句意思环环相扣,无法将其突然断句,因此采用主从区分法将其翻译成一个英文长句,即定语从句,用连接词which连接。具体来说,小句a是正句,可译为英语的主句;小句b和c都是偏句,但若将其译成并列的从句则过于冗长,因此译文将小句b处理成非限定式动词短语,而将小句c处理成了从句。
3、转句法
转句法是指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间进行句法的转换,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不同,在翻译时,译者经常需要将词性、句型进行转换,或者将句子拆分和整合。有些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转句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省略或者扩充。
例3 张仲景(约150—219)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如其书名所示,书中包括了内外两方面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Shang Han Za Bing Lun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as compiled by Zhang Zhong Jing (about 150—219 AD)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is book deals with two kinds of diseases.
例3中 “成书于东汉末年”为谓语,而译文则将其处理成时间状语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4、插入法
插入法是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3]在汉语长句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很难处理的用于解释说明的句子,这时,就需要按照英文表达习惯,将这部分内容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的形式插入到译文当中。在中医汉语长句的英译中,这种插入法时有出现。
例4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dealing with diseases.
由于例4中有三个并列的谓语成分,若直译则过于冗长,因此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谓语成分合并处理成插入的同位语,使译文简洁明了。
5、倒置法
倒置法是指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排列句子的语序。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而英语则相反。汉语构句时注重逻辑关系,前因后果、时间先后等关系体现明显;而英语句子的排列相对灵活。因此在把汉语长句译成英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句子主体并达到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目的,需要调整语序。
例5 刘完素以火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
The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u Wansu was called “cold and cool school”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he revealed the causes of diseases according to fire, and therefore advocating the ideas that “all pathogenic factors are exclusively transformed from fire” and “extreme changes of the five emotion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fire”. Besides, clinically he mainly used 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 to treat diseases.
例5在英译的时候,为突出“后世称他为寒凉派”而将其处理成主句,其余部分处理成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6、顺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上还存在一些共性,所以有时可以使用顺译法进行翻译—按照汉语原来的句子顺序翻译,并保留长句的形式[3]。
例6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a,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b,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c,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d。
With the adoption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n, the theory of medicine was systemat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the doctrine of philosophy was enriched.
因例6中小句a和b是顺承关系,小句c和d亦然,而小句a、b和c、d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不存在更加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可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进行顺译。同时,由于缺乏上下文信息,若直译主语“它”会指代不明确,译文巧妙使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到“它”,而且体现出科技文献的严谨和简洁。
四、结语
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研究,可知此类句子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周密的分析,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在译文表达的时候使用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进行处理。因此,在进行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时候,只有挑选合适的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利用,才能够达到最终准确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朝辉, 吕学铣, 呼素华. 中医药翻译的历史、现状及其任务[J]. 中国科技翻译, 1995(8): 43-47.
[2]赵丽梅. 中医长难句的特点及其英译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2-123.
[3]金朋荪等.《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
关键词: 中医汉语;长句;特点;翻译方法
一、前言
中医英译历史悠久,至今已有三百余年。17世纪到19世纪末,中医药学传播到了西方。其间,先后翻译了156部有关中医药的书籍,针灸学占63部。其中54部为英译,其他为拉丁语、法语、德语、荷兰语、意大利语、俄语译著,而且译者均为欧洲人,大部分是来华的传教士。[1]近年来,中医在国内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为满足专业学习、对外交流及业界研究的需要,中医汉语英译也越来越多地受到重视。作为中医英译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医长句的英译至关重要。现阶段中医英译的研究集中在术语翻译层面,对中医长句的英译缺乏系统研究。尽管有很多中医典籍,如《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伤寒论》等都有了完整的英译版本,且目前许多中医教材均为中英文对照版本,但由于缺乏中医汉语英译句子层面的研究,翻译质量参差不齐。本文从中医汉语长句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出发,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并由此提出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方法。
二、中医汉语长句特点
汉语长句是指字数较多,结构较为复杂,语义层次多、梯级多的句子。由于汉语更加注重意合,因此汉语长句具有结构松散但意义紧密相连的特点。同时,汉语长句的主谓关系难以确定,断句的灵活性较大,这些都加大了汉语长句翻译的难度。中医语言因其理论与学科描述的独特性,长难句现象屡见不鲜。[2]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语言、属性、内部结构和逻辑等方面进行研究,笔者总结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突出特点:使用古汉语;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多用术语,长句信息量大;分句短小,句与句之间逻辑关系不明显。
中医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智慧的传承及发扬的表现形式之一。因此,中医汉语句子的最大特点就是大量使用古汉语,如频繁使用助词“之”、三字格、四字格等等。
按照中国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名词,中医学是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和保健的综合性科学。由此可见,中医文献属于科技文献,其语言具有严谨、精确、平实、规范的特点,多用中医术语,中医汉语长句信息量大。
中医汉语长句多用古汉语及中医术语,语言简洁,分句短小。对于由许多短句构成的中医长句来说,语言浓缩,句子容量大是一大特点。同时,由于汉语重意合、句式结构松散,因此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不是很明显。汉语的很多句子常含有多个短句并有大量的动词和定、状、补等成分,起、承、转、合等逻辑关系蕴涵于字里行间,这些特点直接导致了在中医汉语中存在着大量语义和结构都较为复杂的句子。
三、中医汉语长句英译方法
翻译的过程就是在源语言和目标语之间建立一种对等关系。任何将源语言转换为目标语的过程通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原文理解、译文表达、校验修正。中医汉语长句翻译同样如此。
在原文理解的时候,译者需要做好如下几点:整体把握句子所表达的主题和涵义;仔细分析句子的结构,寻找句子内部各个层次的逻辑关系;准确划分句子的各个成分,分清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合理按照意群断句,以帮助整体理解;弄清中医术语所表达的涵义;调整词序、语序,用简单、逻辑关系明显的现代汉语将原文意思准确体现出来。
译文表达是在原文理解的基础上,按照英文表达和阅读习惯,将已经准备在脑海里的现代汉语用恰当的英语表述出来。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英语语言注重形合,因此在表现源语言中复杂逻辑关系的时候,应使用适当的连词将各个分层句子有机结合,切忌独立表达致使句式特别松散;中医术语通常有固定的英文表达,不能按照字面的意思简单将其用英文表达;不可盲目追求用一个英文长句子来表达中医汉语长句的全部意思,要合理断句。
中医汉语长句英译后的校验修正注重的是对句子整体意思的把握。当然,这并不是说对细节的检查不重要。只有踏踏实实做好以上的每一步,才能够出色地将中医汉语长句所表达的意义完整、准确地呈现给目标语读者。中医汉语长句的特点决定了在其翻译过程中,每一个步骤都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上述对中医翻译过程的研究,本文提出中医汉语长句的如下六种翻译方法:断句法、主从区分法、转句法、插入法、倒置法、顺译法。
1、 断句法
断句法是指根据意群和逻辑关系,将一个长句译成两句或者更多的句子。汉语长句英译时,合理断句才能更好地实现双语之间的转换。汉语长句多为复句,有时需要断作几句来译,才能使意思明确,结构清楚,从而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因此,断句法有助于使译文简洁,表达有力。由于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松散,而且句内逻辑关系往往不是很明显,但长句内的小句都表示一个完整的意义,可以独立成句。在汉语长句译成英语时,首先应分析小句之间的关系,区分是主次关系还是平行关系,再对各个小句进行语义上的拆分,拆分的角度一般是按照话题、意群断句,根据各小句的话题和意群的不同,分为两个或更多的句子。
断句法在中医英语翻译中比较常见,为了准确表达原文传递出来的表层和深层的独特意义,断句时要理清句子各层逻辑关系;要综合分析原句内涵,找准拆分点,并按照英语表达习惯进行语序的调整。
例1 朱丹溪倡“相火论”a,谓“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b,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c,后世称他为养阴派d。
Zhu Danxi laid great emphasis on the “theory of ministerial fire”, suggesting that “yang is often abundant while yin is frequently insufficient”. So in treating diseases, he mainly concentrated on nourishing yin and reducing fire. For this reason, the school initiated by him was regarded as the “yin-nourishing school”. 例1中小句a和b间含有顺承关系,而小句b和c为因果关系,小句d又是前面a、b、c三句的结果。因此在断句时,两个断句点分别在b、c之间和c、d之间,把b译成a的伴随状语从句,同时增加表示原因的so和for this reason,将原来汉语中隐藏的逻辑关系体现出来。
2、主从区分法
主从区分法是指通过综合分析汉语长句中小句间的逻辑关系,来判断小句的主从地位,从而将其处理成英语中的从句或从属关系的表达方式。汉语的“意合”决定了其少用甚至不用关联词的特点,各个小句之间的逻辑关系通常是通过小句的先后顺序来表示。汉语中动词时常出现,单从形式上看,多体现为并列,很难看出小句间的主从、偏正等逻辑关系。汉语长句中为主的小句是正句,通常用英语限定式动词结构来表达;从属性质的小句是偏句,可使用非限定式动词短语或介词短语来翻译,或增译从属关联词或将其处理成从句。
例2 中医药学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a,以脏腑经络的生理和病理为基础b,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医学理论体系c。
The idea of organic wholeness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which, physiologically and pathologically based on the states of the viscera and channels, is mainly characterized by treatment according to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例2中各小句意思环环相扣,无法将其突然断句,因此采用主从区分法将其翻译成一个英文长句,即定语从句,用连接词which连接。具体来说,小句a是正句,可译为英语的主句;小句b和c都是偏句,但若将其译成并列的从句则过于冗长,因此译文将小句b处理成非限定式动词短语,而将小句c处理成了从句。
3、转句法
转句法是指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间进行句法的转换,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句法结构不同,在翻译时,译者经常需要将词性、句型进行转换,或者将句子拆分和整合。有些时候,在不影响原文意思的情况下,转句要根据情况进行适当的省略或者扩充。
例3 张仲景(约150—219)的《伤寒杂病论》成书于东汉末年,如其书名所示,书中包括了内外两方面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法。
Shang Han Za Bing Lun (Treatise on Cold Diseases and Miscellaneous Diseases) was compiled by Zhang Zhong Jing (about 150—219 AD) 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This book deals with two kinds of diseases.
例3中 “成书于东汉末年”为谓语,而译文则将其处理成时间状语in the late Eastern Han Dynasty。
4、插入法
插入法是指把难以处理的句子成分用破折号、括号或前后逗号插入译句中。[3]在汉语长句英译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很难处理的用于解释说明的句子,这时,就需要按照英文表达习惯,将这部分内容用同位语、插入语或定语从句的形式插入到译文当中。在中医汉语长句的英译中,这种插入法时有出现。
例4 中国医药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with a history of thousands of years, was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the experience of the Chinese people in dealing with diseases.
由于例4中有三个并列的谓语成分,若直译则过于冗长,因此将第一个和最后一个谓语成分合并处理成插入的同位语,使译文简洁明了。
5、倒置法
倒置法是指按照目标语的表达习惯重新组织和排列句子的语序。在汉语中,定语修饰语和状语修饰语往往位于被修饰语之前;而英语则相反。汉语构句时注重逻辑关系,前因后果、时间先后等关系体现明显;而英语句子的排列相对灵活。因此在把汉语长句译成英文时,为了更好地突出句子主体并达到符合目标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目的,需要调整语序。
例5 刘完素以火立论,倡“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之说,用药以寒凉为主,后世称他为寒凉派。
The school represented by Liu Wansu was called “cold and cool school” by the later generations because he revealed the causes of diseases according to fire, and therefore advocating the ideas that “all pathogenic factors are exclusively transformed from fire” and “extreme changes of the five emotions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fire”. Besides, clinically he mainly used herbs cold and cool in nature to treat diseases.
例5在英译的时候,为突出“后世称他为寒凉派”而将其处理成主句,其余部分处理成because引导的原因状语从句。
6、顺译法
由于中国人和英美人在思维上还存在一些共性,所以有时可以使用顺译法进行翻译—按照汉语原来的句子顺序翻译,并保留长句的形式[3]。
例6 它一方面用当代的先进哲学思想为指导a,从而推动了医学科学的发展b,另一方面又在医学科学发展的基础上c,丰富和提高了哲学理论d。
With the adoption of philosophical ideas then, the theory of medicine was systematiz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ine, the doctrine of philosophy was enriched.
因例6中小句a和b是顺承关系,小句c和d亦然,而小句a、b和c、d之间属于并列关系,不存在更加复杂的逻辑关系,因此可按照原文的逻辑顺序进行顺译。同时,由于缺乏上下文信息,若直译主语“它”会指代不明确,译文巧妙使用被动语态,避免提到“它”,而且体现出科技文献的严谨和简洁。
四、结语
通过对中医汉语长句的研究,可知此类句子在英译过程中需要对原文进行仔细、周密的分析,理清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并在译文表达的时候使用符合英语读者阅读习惯的语言进行处理。因此,在进行中医汉语长句英译的时候,只有挑选合适的方法,或将几种方法综合利用,才能够达到最终准确翻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朝辉, 吕学铣, 呼素华. 中医药翻译的历史、现状及其任务[J]. 中国科技翻译, 1995(8): 43-47.
[2]赵丽梅. 中医长难句的特点及其英译法[J]. 广西中医学院学报, 2010: 122-123.
[3]金朋荪等.《大学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2009.
(作者单位: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102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