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浙江省教育厅在教育强区复查时评价杭州市拱墅区是浙江“这几年发展最快、势头最好、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教育强区。
2007年《人民教育》第19期以《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喜迎“十七大” 回眸“千秋业”》为题,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教育成就,文中这样评价拱墅区教育:“拱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繁荣,教育已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这些评价反映了近年来拱墅区教育“从羸弱到强势,进而到优质均衡,并得到老百姓欢迎和社会各界肯定”的发展历程。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拱墅区教育局实施的“一校一品”学校文化品牌建设工程起到重要作用。对此,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拱墅区教育局韩宝平局长。
记者:韩局长,您好!在拱墅区以“优质、均衡、人文、科学”为目标的教育发展过程中,“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起到了重要作用。那么,“一校一品”工程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韩宝平:“一校一品”工程是拱墅区教育局作为拱墅教育强势发展的突破口而实施的。所谓“一校一品”就是指全区各中小学、幼儿园在追求优质教育的基础上,树立起各自的学校文化特色品牌,做到各校和而不同,全区优质均衡发展。
记者:作为区域推进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一项工程,“一校一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哪些独到之处?
韩宝平:从区教育局层面来说,我们在加快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实现了三个创新。
1.办学体制创新 我们以“优质、均衡、人文、科学”发展为目标,不失时机地实践办学体制的创新,迅速树立杭州知名的学校品牌。如2004年10月兴办文澜中学,全国首创性地以区教育局与一所重点中学联合办学,采用银行贷款,按市场运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又如2006年将小河小学转制为进修学校的附属学校,实行法人同一、编制打通、人员互动、资源共享,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出了一条改造薄弱学校的新路子。
2.办学思路创新创新思路是解决我区教育发展瓶颈性问题的重要手段,并以此可以更有效地完善学校的特色品牌。以育才中学为例,育才中学是20世纪90年代由杭州二中的几位退休校长兴办的,2000年郜晏中校长接手,当时办学在上城区的杭十中分部,办学条件十分简陋。但学校教育管理严谨,校风优良,学生学业成绩优异。2001年下半年,我们和育才中学校董事会及校长第一次接触,目的是要求育才中学回归拱墅,2002年达成意向,2003年签署协议,双方达成了以下共识:(1)拱墅区教育局通过布局调整,在大关小区腾出一所标准学校给育才中学办学;(2)育才中学行政隶属于拱墅区教育局,但充分尊重民办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3)拱墅区教育局尽可能在办学政策上给予支持(包括人事政策),到2004年通过人事局给育才中学30个公办教师编制,为它引进优质师资、稳定教师队伍提供政策保障;(4)育才中学要办成全市一流的优质初中,办学规模为18个班。上述协议为形成育才优质品牌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3.管理体制创新走学校内涵发展道路是我区一直坚持的管理创新之举。如拱宸桥小学采用“科学性与人文性相结合的管理思想、注重细节与强化执行力相结合的管理模式、基础性评价与多元性评价相结合的管理导向”,积极实施新成功教育,成为杭州市第4所实验小学,浙江省首批校本教研示范学校(全省仅50所),成为城北地区老百姓信得过的小学。
记者:通过这一系列措施,拱墅区的很多学校在学校文化品牌建设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那么,随着“一校一品”工程的实施,各学校又分别形成了怎样的特色品牌呢?
韩宝平:其实我一直想强调一点,也就是我经常说的一句话:“学校文化品牌建设不要刻意贴标签。”如果硬要给学校的文化品牌贴上一个标签,那是对“文化”的贬低。在我看来,要让每一所学校都成为品牌学校,就必须关注区域优质均衡,并依托教育内涵的发展。
记者:那么,学校怎样才能依托教育内涵发展并成为一所品牌学校呢?
韩宝平:所谓品牌学校,它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战略,有精细化、人文化的科学管理,有行之有效的校本培训,有丰厚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学校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能够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同时又有自己鲜明的特质,有自己独立的、科学的教育思想。它一定是师生成长、发展的乐园。所谓学校内涵发展就是指以办学质量为基础,以办学特色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载体,以学校品牌形成为最高目标的学校发展方式。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要有明确的战略它指的是学校发展的明确的走向与目标,包括:(1)学校的定位,即要回答好“我是谁”的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灵魂。(2)学校资源的认识与整合,即要回答“我有哪些优势与劣势”的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基础性条件。(3)学校的发展目标,即要回答“我到哪里去”的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导航器。(4)学校的社会形象,即要回答“世人如何认识我、评价我”的问题,这是学校发展的外显成效。
2.科学的校本管理科学的校本管理应该是精细化与人性化相结合的管理。(1)精细化管理,首先要有章程,这是学校的基本法,是管理的原则和框架;其次要有严密的管理流程,这种流程一旦形成,在学校能产生一种共同的行为自觉。(2)精细化管理,关键在于执行力的形成。(3)提高下属的执行力:第一是充分授权;第二是工作分解,就是做到“样样落实,天天坚持”;第三是及时沟通,衔接断层,重视回报;第四是消除报喜不报忧的作风。(4)人性化管理,强调把人的自身价值实现作为管理的目的,强调由把人作为管理的对象变成管理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做到自动自发,才能让教师感到职业的幸福,才能达到管理效益的最优化,大大降低管理的成本。人性化管理的最大效益就是强化了全体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3.有效的校本培训校本培训旨在通过教研、科研、师训一体化的培训模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1)从学校的专业形态来看,校长必须领导课程、建设课堂,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2)校长是通过培养教师来培养学生的。教师的培训要行为跟进,不断反思。(3)教师的价值,要从学生这里体现出来。(4)教师培养的载体,要根据学校状况、教师情况具体设定,切忌简单复制。(5)培养教师的工作要有目标,有制度,有保障机制。培养的成果要能外显,能考量。
4.要有丰厚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是全体教职员工的价值认同和行为自觉。文化的形成需要长期积淀,不能浮躁,不能刻意追求。学校文化形成的标志是,能在一届又一届学生身上看到学校的特征,他们以带有该校烙印的思想、行为影响着社会,建设着社会,改造着社会。学校的文化力,是学校的凝聚力、止滑力和纠偏力,当学校发生危机时,大家能同舟共济,共渡难关。学校文化的作用是浸润和熏陶,文化的形成是学校教育思想实践的结果。
5.不可替代的学校核心竞争力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学校有一流的教学质量,有一流的师资,有广泛的社会认同度。支撑学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是一流的教师支撑起一流的学科质量,形成品牌教师、品牌学科、品牌学校三位一体的品牌效应。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体现在学校的自新、自洁功能上,这样才能突破学校发展的瓶颈,追求学校发展的群峰现象。培育与形成核心竞争力,要善于找准突破口。从着眼未来看,培育学校核心竞争力,更需要注重学校的发展力,必须关注学校的综合能力,实力不能替代能力,今天的实力不等于明天的发展空间。
记者:一校一品,校校有自己的特色品牌,各不相同。综观各学校在品牌建设中走过的路,我们是否也可以总结出一些规律性的东西?
韩宝平:经过这些年的实践,我们逐渐总结出了学校文化品牌建设的三大路径。
1.基于特色的自下而上的建设路径这是指以学校多年的历史传统特色为切入点,经过长年的一轮又一轮的文化品位提升后形成学校的品牌。这种特色最初可能仅仅是学校的某个特长学科或特长项目,经过几年发展成为学校的特色项目或学科,继而渗透到学校的方方面面,成为学校的综合特色,从而成为特色学校,在经过进一步的提升后成为学校的品牌。大关小学是实施这一路径的典型代表。
2.基于整体规划的自上而下的建设路径自上而下的学校品牌建设之路以整体规划为主要特点。通过品牌定位—形象塑造—内涵发展—总结提升四个步骤来规划学校的品牌发展,再根据规划,落实到位,实现学校的内涵发展。拱宸桥小学是采用这一策略进行学校品牌建设的典型代表。
3.基于资源扩张的内引外联的建设路径以优质资源扩张为基本特点,是指以名校为龙头,整合资源,走“电梯式”发展模式,让弱校、新校、民校搭乘上名校这部“电梯”,走出一条成本最低、风险最小、成效最大的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途径。其基本操作过程为品牌嫁接—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文澜中学的发展历程是这一策略运用的典型代表。
记者:近来来,拱墅区的教育发展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认可。您认为拱墅区教育发展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韩宝平:由于历史和区域特点的原因,拱墅区的教育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落后于杭州其他先进城区,可谓是积弱多年。2001年,有两件事对我们的触动很大。一是当年浙江省第二批教育强区验收,当时杭州六城区全部申报,我区在市初验中就受重创。二是当年拱墅区小学毕业生流失600人,占当时全部毕业生人数的五分之一,这些外流的学生往往是优秀生。大量的小学毕业生外流,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市民对教育的不满意。而优秀生源的流失更加弱化了整个区的教育环境,降低了教育的整体品格。
这两件事给我们的打击可以想象,给我们的痛苦终生难忘。我们痛定思痛,班子形成共识:一定要以非常的思路、非常的手段解决非常的困难。这些年,我们以“优质、均衡、人文、科学”为目标,以“一校一品”工程为突破口,扎实开展“人才建设、品牌打造、校园达标、科研强教”等四大工程,促进了拱墅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确立了杭州教育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
1.优质教育覆盖率不断提高2007年我区中小学优质教育学校覆盖率93.94%(其中小学91.30%,初中100%),学生覆盖率93.80%(其中小学90.70%,初中100%)。在拱墅区,流动人口子女也享受优质教育。2007年6月,区政协从对拱墅区流动人口子女的生活品质调查中发现,流动人口子女对学校学习生活满意度达98%,家长对学校的认同度90%以上。
2.教育整体形象不断提升2007年我区被评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浙江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区教育局连续4年名列区机关满意单位评比优秀,连续3年获区行风和效能建设绩效考核第一名,连续3年获区创新奖,连续4年实现初中新生数与小学毕业生数的顺差。浙江省教育厅在教育强区复查时评价拱墅区是浙江“这几年发展最快、势头最好、最具活力、最具潜力”的教育强区。
3.教育和谐发展得到充分肯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原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曾两次视察拱墅教育,对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2007年《人民教育》第19期以《教育代表着国家的未来——喜迎“十七大” 回眸“千秋业”》为题,回顾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的教育成就,文中是这样评价拱墅教育的:“拱墅区教育事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教育事业的一个缩影:随着经济的繁荣,教育已成为各级政府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之一。”
记者:感谢您接受本刊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