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新的创新型人才是新时代的需要。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刻意创立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强化指导,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培养独立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难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就在多年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途径。
一、 创立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人类对新领域、新成果不断认识和开发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一种素质磨砺和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推理、想象、直觉、联想等思维活动。数学作为一门训练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传授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造,可以先从创造问题情境着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备课的时候,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强烈思考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探求新的知识。如在讲授“分数”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引起学生能够创造性联想到分数的概念;就拿了学生熟悉的简易教具——粉笔来引导。我就拿起粉笔盒,拿起粉笔,先叫学生数着一支、二支、三支、四支粉笔……,学生都集体跟着我数着粉笔盒里的粉笔,在学生数的兴趣高涨时候,我就忽然截断了一根粉笔,问学生这两个半根粉笔用什么表示。看着这悬念的产生,学生一下感兴趣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众口纷纭说着应该是“1”、两个“2”等等。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看教材,想学生慢慢分析这粉笔原来是一个整体,截成两半的粉笔,其中的一半是原来整体的“1/2”……这样,学生对分数概念就自然深刻理解了。在这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在已有知识和经驗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着手,以旧带新,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切、求知欲望强的特点,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教师应该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给学生一个亲自动手、主动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主动观察问题,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也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思维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不受他人影响,解答数学上的各种问题;并且在数学中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在提问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有助于学生大胆地思考。同时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更能培养积极思考的良好素质。
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给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笔者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比相关的问题,让每个小组来解答。笔者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自然除外;那么这个比的比值会不会变化呢?这个问题就交给了第一个小组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是当比的前项和后项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比值才会保持不变?这问题交给第二个小组;第三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乘以或者除以零呢?第一个小组先讨论,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也讨论评价是否正确。这样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展开了积极性的思考,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 强化指导,培养学生思维之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广阔程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所以特别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摆脱对感性直观材料的依赖,从感性材料中抽象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找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有初步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等一些方法,在旧知识基础上,去理解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按照心理学中直观——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如在讲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把几个长方体学具发给学生,让学生边观察长方形,思考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长方体正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长方体左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后面呢?这样学生在感性直观的过程中,逐步弄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量和各个面积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我就收回长方体,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在观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并且叫他们计算出长方体各个表面积,是哪一个棱的乘积。第三步就是抽象的计算,让学生掌握长、宽、高这些棱的关系之后,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这一个感性直观材料作为基础,学生一步步从感性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简介:
李小红,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天星镇第二中心小学。
关键词:创设情境;培养创新思维;灵活运用;培养独立思维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的方法,这样学生才能不断探索数学知识的奥秘,解决现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数学难题。为此,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地要求小学数学教学的目的,是要培养学生具备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些都要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加强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笔者就在多年实践教学工作的基础上,探索数学课堂中培养小学生思维的途径。
一、 创立课堂教学情境,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具有开创意义的思维活动,也就是人类对新领域、新成果不断认识和开发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对社会发展的进步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是一种素质磨砺和知识能力积累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离不开推理、想象、直觉、联想等思维活动。数学作为一门训练人逻辑思维能力的学科,对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作为传授数学知识的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创造能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的情境。
课堂教学情境的创造,可以先从创造问题情境着手。如教师可以在教学备课的时候,根据教材内容的知识点以及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一些能够引起学生强烈思考的热点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展开想象、联想、推理等思维活动,创造性地探求新的知识。如在讲授“分数”这一课的时候,为了引起学生能够创造性联想到分数的概念;就拿了学生熟悉的简易教具——粉笔来引导。我就拿起粉笔盒,拿起粉笔,先叫学生数着一支、二支、三支、四支粉笔……,学生都集体跟着我数着粉笔盒里的粉笔,在学生数的兴趣高涨时候,我就忽然截断了一根粉笔,问学生这两个半根粉笔用什么表示。看着这悬念的产生,学生一下感兴趣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众口纷纭说着应该是“1”、两个“2”等等。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看教材,想学生慢慢分析这粉笔原来是一个整体,截成两半的粉笔,其中的一半是原来整体的“1/2”……这样,学生对分数概念就自然深刻理解了。在这理解的过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自然得到培养。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在已有知识和经驗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所以,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原有的知识,都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我们教师在创设课堂教学情境时,可以从学生已有的经验来着手,以旧带新,抓住小学生好奇心切、求知欲望强的特点,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从而使学生在这学习过程中,思维得到训练。
总之,教师应该依据小学生的思维特征和认知规律,给学生一个亲自动手、主动观察、动手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主动观察问题,锻炼创造性思维能力。
二、 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维
独立思维也是数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培养目标。对于小学生来说,独立思维就是学生自主思考,不受他人影响,解答数学上的各种问题;并且在数学中大胆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在数学学科的教学中,作为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在课堂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独立自主思考问题。在提问的时候,多给学生一些鼓励性的话语,这有助于学生大胆地思考。同时把教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样学生不仅能深刻理解知识,更能培养积极思考的良好素质。
学生独立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形成自主思考、独立探索问题的习惯。为此,教师应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能给他们主动思考问题的机会。如笔者在教比的基本性质时,采取小组讨论的形式;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与比相关的问题,让每个小组来解答。笔者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如果比的前项和后项都乘以或者除以一个相同的数,零自然除外;那么这个比的比值会不会变化呢?这个问题就交给了第一个小组来解答;第二个问题是当比的前项和后项发生变化的时候,需要在什么条件下,比值才会保持不变?这问题交给第二个小组;第三个小组解决的问题是,为什么比的前项和后项不能乘以或者除以零呢?第一个小组先讨论,讨论的结果其他小组也讨论评价是否正确。这样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生展开了积极性的思考,为学生创造了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 强化指导,培养学生思维之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是指思维的抽象程度和广阔程度。数学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所以特别要求思维的深刻性。对于小学数学来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摆脱对感性直观材料的依赖,从感性材料中抽象理解数学知识;同时对所学的数学知识,能有一个全面的理解,能找出数学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还有初步运用归纳、演绎和类比推理等一些方法,在旧知识基础上,去理解新的知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对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按照心理学中直观——表象——抽象的认识过程,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的逻辑思维,如在讲授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时,我先把几个长方体学具发给学生,让学生边观察长方形,思考长方体上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长方体正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长方体左面的面积,是怎么计算的,后面呢?这样学生在感性直观的过程中,逐步弄明白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量和各个面积之间的关系。紧接着,我就收回长方体,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出长方体的形状,引导学生在观察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形象思维,并且叫他们计算出长方体各个表面积,是哪一个棱的乘积。第三步就是抽象的计算,让学生掌握长、宽、高这些棱的关系之后,总结出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学生就真正理解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有了这一个感性直观材料作为基础,学生一步步从感性抽象上升到理性认识,对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有了一个深刻的理解,从而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作者简介:
李小红,四川省达州市,渠县天星镇第二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