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问”引领高中审美化教学的物理课堂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D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巧妙的设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从而引领整个课堂教学。
  关键词: 疑问 追问 深问 逻辑美 语言美
  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提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美化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这一直是高中物理组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正在研究的一个省级课题。针对传统教学存在的弊端,以及教学中的投入与收效严重失衡,我校提出了问、讲、练的教学模式,并组织各组老师以各种形式进行积极思考与探索。我在此就物理课堂教学中的“设问”谈谈想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常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往往担心知识点讲解不够透彻,力求面面俱到,并且不停地拓展延伸。这样的讲解往往存在一个问题:学生不讲也会讲了,学生通过自学也能会的讲了,学生讲也不会的也讲了。教师讲得过多、过细,挤占了学生的大量的宝贵时间,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成为了无效教学。要改变这种困境,就要适当改变教学模式,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引导,而引导之法重在善“问”。“设问”是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主要形式。巧妙的设问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潜能,引发学生的思考,并能激发学生的疑问、追问、深问,从而引领整个课堂教学。所以我认为,课堂教学中的“问”不仅仅是教师的问,还应是双向的、多方位的。
  一、学生的“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而不仅仅是被动接受。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前一定充分预习,充分了解自己的疑点、难点。学会对疑点“设问”,对重点知识能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前利用一定的时间组织小组讨论,把学生心中的存疑提炼出来。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避免了无效的课堂教学。
  二、教师的“设疑”
  把课堂还给学生,要求教师也能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对于教学中的难点、疑点及学生提出的针对性的问题,教师要精心“设问”,将问题分解或分散,分别解决,引导学生讨论或参与活动。当然,教师设问要有技巧性,从多角度、多方位进行。
  (一)巧选角度,找准着力点,体现设问的“逻辑美”。如何设问,将教学的焦点转移到学生的身上,让学生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不能抽象、空洞。问题设计要新颖,激发学生的兴趣;体现物理教学的逻辑性,有梯度,有层次美。比如在高中物理3-2涡流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有直观的认识,我在课堂上首先展示了一电磁炉,让学生认识电磁炉的内部构造,进而设问:(1)电磁炉上用的什么锅?(2)如果换用陶瓷的炖锅,能否煮熟食物?(3)我们并不感觉到电磁炉上表面有热气,它是如何把食物煮熟的呢?这样设问,与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关,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探索的欲望。三个问题,有层次感。第一个问题,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就能回答。第二个问题可引发学生低层次的讨论并能获得解决,很自然地就能把学生引到第三个问题上,原来电磁炉之所以能煮熟食物,还与选用的锅有关,进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讨论。
  (二)把握难易度,找准思维点,体现设问的“语言美”。如何设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这就要求设问时在语言表述上有一定的艺术。(1)所问问题不易过大,过大学生无从下手。比如在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时,有的教师这样设问:如何通过实验研究电场与磁场间的关系?这个问题让学生找不到思维点,无从下手。如果我们换个问法:如何通过实验证明电流周围存在磁场?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变化的磁场周围能产生电场?这个问题就比刚才容易多了,更贴近学生所能够找到的思维点,而且使得问题的提出具有“对称美”,使学生易于对知识进行迁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2)所问问题不宜过易或过难。这就要求设问不宜过多地停留在学生“已知区”和“未知区”。如果问题太易,不需要思考就能回答出来,学生没兴趣;如果问题过难,超出学生的已有水平,学生思考了也不会,会失去学习的信心,更没兴趣学。(3)所问问题表述要清楚明白,即语言表述要到位。有的老师在课堂上提出的问题,就连听课老师都不知道如何回答,学生又从何答起?比如曾有老师在课堂上这样提问:电磁感应定律有哪些应用?学生听了一头雾水,无从回答。老师原来是想问:感应电动势的表达式有哪些?这些公式适用于哪些电磁感应的情况?所以问题的提出,语言表述很重要。精准的“设问语言”,让人有“美”的享受。不当的语言,会让学生觉得毫无头绪,甚至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学生的追问、深问
  把课堂还给学生,还要求教师引导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不仅仅是简单的回答,还能做更深层次的思考,探究。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激活起来,学生才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
  比如在高中物理3-2互感与自感一节的教学中,在探讨断电自感的时候,电路如图,通过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观察。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灯正常发光。问:
  (1)断开S,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过一会才熄灭。追问:为什么?
  (2)若L的自感系数很大而直流电阻很小,闭合开关一段时间后,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不亮。追问:为什么?
  (3)若此时断开S,会观察到什么现象?现象:灯闪亮一下再熄灭。追问:为什么?
  到此,目标已经实现。可是,学生并没有停止思考,而是进一步“深问”:接第三问,那么断电瞬间,线圈中的电流多大?是否等于原电流的大小?由什么因素决定?这个问题学生问得非常好。不是说他们一定要掌握这个问题,而是说明同学们真正投入到问题中了,思维真正动起来了。
  世界十大杰出物理学家之一,现代物理学的开创者、集大成者和奠基人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四、我不奢望把你讲懂,我要努力把你问会
  在物理教学中,有些较难的问题,认真地教,教不会,学生会越听越糊涂;讲得越多,学生思路越乱。我们可以改变一下教学模式:我学,我学给你看,你看着我学,我边问边学,问着问着,把你问明白,问得跳起来。比如下面这个问题。
  如图所示,一薄木板斜搁在高度一定的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其顶端与平台相平,末端位于地板的P处,并与地板平滑连接,将一可看成质点的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滑块沿木板下滑,接着在地板上滑动,最终停在Q处。滑块和木板及地板之间的动摩擦因数相同。现将木板截短一半,仍按上述方式搁在该平台和水平地板上,再次将滑块自木板顶端无初速度释放,则滑块最终将停在( )
  A.P处
  B.P、Q之间
  C.Q处
  D.Q的右侧
  问题设计1:物体在斜面上摩擦力做功有什么特点?(解决问题的着力点)
  问题设计2:题干中在改变木板的长度时,有哪些量在变,哪些量没有变?(思维方向)
  问题设计3:若将木板的长度变长,其结果会怎么样?
  问题设计4:若将OQ用木板联起来,物体还能运动吗?
  问题设计5:若木板长度继续伸长,使其超出PQ之外,会怎么样?
  这样设问,学生有了解决问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学生的思维动起来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教会学生找准解题的着力点和思维方向。
  “逐磨出文章”,题目更值得研究。以“问”引领的习题研究,更凝聚着大量的智慧和丰富的内容,值得我们更深入地去探讨。
  我相信,以“问”引领高中物理课堂,会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动起来,让师生能共同享受课堂教学的乐趣,让课堂成为思维碰撞的乐园,让课堂符合高中物理审美化教学的要求。
其他文献
摘要: 本文记录了作者与所教学生丁雨的心灵对话,丁雨的转变让作者认识到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更要有良好的素养和人格魅力。  关键词: 数学作业 设计 教师培养  又一次开学了,接手的这个班前任数学老师朱老师立即向我敲警钟:“嗨,知道吗?有几个让人头疼的作业‘钉子户’仍‘顽固不化’地坚持在自己的小世界里哪!”我微笑不语。  一次早晨,我在批改作业完后习惯性地数一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的过程,但课堂教学中却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意识不强,常常是“师云亦云”,被动地接受知识,更不要说质疑问难了;有的老师感慨学生启而不发,学困生我行我素拒绝学习;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金钥匙”,让学生自己愉快开启学习之“锁”?我在新课程实施中,巧妙设计教学活动,科学创设问题情境,在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上作了探索,与同行进行交流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是学生获取信息、锻炼多种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观念的重要渠道。教师应该以自己的人格魅力、艺术魅力、科学魅力去影响和感染学生。魅力就是对人的吸引力。文章有魅力,别人就愿意多读,人有魅力,别人就愿意与之交往。一个教师若有魅力,他的课就自然有味道,学生就喜欢多聆听其教诲。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做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让课堂充满魅力,像蜜一样牢牢粘住学生。怎样做才能让课堂充满激情与魅力
摘 要: 《电工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学好该课程对中职生掌握专业系统理论知识和培养电类岗位职业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为了完成主观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没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必须改变教学设计。本文应用项目式教学法,以小型变压器的制作为例,谈谈如何做好《电工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  关键词: 项目教学法 中职《电工基础》课程
摘 要: 习题教学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作为对概念、规律的复习与巩固,其承担着对课堂教学反馈和补充的任务。而新课程环境下,物理学科教学和物理知识的应用又对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能力和素质上的要求,“学以致用”这四个字在实际解题时却没有多少学生真正能做到。本文从课堂实例出发,对初中物理的习题课教学进行反思,对习题课教学方法进行初步的探索。  关键词: 物理习题课 教学反思 教学研究 
摘 要: 现在的初中学生,充满活力,知识面广,思维活跃,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因此,激发初中学生语文学习兴趣成了一项重要的工作,它需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这样才能激励学生积极地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参与实践的能力。  关键词: 语文课堂教学 激趣法 熏陶法 激励法 意境法  新课标提出“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地开展多种
摘 要: 既然倡导让学生个性发展,就不能在教学中无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搞一刀切,而应该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实施“差异性教学”,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实现“百花齐放春满园”。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学 个性差异 差异性教学 彰显个性  我在2012年10月10日的《中国青年报》上看到《开学一月摧垮坚持六年的教育观》这样一篇文章:一位家长用了六年力图把女儿培养成“她自己”
批改作业是教学中使学生掌握知识和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师生交流信息的一个窗口,且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小班化的开设,为作业的面批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环境。怎样提高分层次面批的有效性呢?我们从英语学科入手,进行了深入的尝试。  一、思考:传统英语作业批改方式的“弊端”  传统的作业批改是教师单独在课后对学生的书面作业进行指正、评价的批改方式。学生接收到的只是单一的“√”和“×”,只知道自
经济的腾飞,科技的发展,主要源于各个领域的创造性。创造性是社会进步的动力之一,同时也是衡量一个人才华、能力的尺度。创造性思维是创新人才的智力结构的核心,它是在一般思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后天培养与训练的结果,是人类思维的最高形式。因此,我们应该结合学科特点,有意识地、不失时机地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注重学生创新性人格、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想创新、敢创新、会创新,有意识地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摘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世界范围内的人才竞争愈加激烈。我国虽然是一个人口大国,但由于人口素质总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着我国的社会经济更快地发展。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力资源强国,提高全体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新世纪的一项重要发展战略。公共实训基地作为职业教育和培训的一种新型组织形式,在提高我国职业能力建设、促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化、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构建学习型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