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目前高中生对语文的学习状况来看,只有部分学生怀有浓厚的兴趣,究其原因,其一,高考的压力依然引导着大部分学生搞题海战术,而忽略了语文本身的人文精神与情感价值;其二,教师在语文课堂中缺乏必要的兴趣激发和情景创设,致使语文课堂丧失了原有的生动与情趣。在本文中,我拟就古典诗歌鉴赏部分简单谈谈个人的教法与见解。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以及近来对这一问题的反复思考,总结出来如下两点看法:
首先,教师的基本功课要过硬。他必须有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诗文,能做到出口成章,引人入胜;其次,他的讲解必须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所听、所看、所想,举他们喜闻乐见且经典深邃之诗句,切不可自顾自一味阳春白雪,使学生不知所云;再次,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大师,善于利用自己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及语速快慢,吐字轻重,感情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诗歌所描绘之意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之目的。
为了具体说明我的观点,下面仅以我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一词的教法为例进行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一句话引入课文,让学生一开始即对柳永的词风有一初步印象——词人为婉约派大家,写词以缠绵悱恻为主要感情基调。
然后我用充满感情的话语,配合面部表情、手势及眼神先背诵一遍该词,并同时让学生找出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同学们在初步感受本词意味后基本上能找出概括本词主旨之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我再以南朝梁的江淹《别赋》中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结,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本文是体现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的,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有感情齐读全词,学生读的效果很好,基本都投入到了词的氛围当中。
在具体讲叙词时,主要是引用大量诗词名句进行比较阅读,或用优美语句勾勒画面,尽量将学生引入词境中,以己度人,体会作者之情。词上片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颇似电影中摄影手法。首句是一个长镜头:一个深秋的傍晚,暴雨初停以后,在古城驿道之旁,长亭之内,一对青年男女相对而立,默然无语,只有泪眼相视,而此时悲戚的蝉声传来,声声惊心,更加衬得亭中二人的离苦。中间一句是一个近景:在城门边帐内喝酒,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俺《苏幕遮》),两人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唐·白居易《琵琶行》)。此时二人眉眼颇分明,可见两人一脸依依难舍,只可恨舟子不解其中之情,屡次催书生上船。而末句则是一个特写镜头:两人一时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惟黯然神伤,颇合北宋苏轼所作《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意境。此时双方那盈盈欲滴之泪,微微抽动之唇角,紧紧相牵的双手,切切顾盼之目光,无处不在渲染那浓重的化不开的离情别绪。
接下来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是勾画了一幅迷茫、旷远的秋江图,将诗人别后那种痛苦、无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浩浩荡荡大江仿佛与天相接,远处一叶扁舟漂浮出没,舟上一书生迎风独立,江风猎猎,吹得袍角飘拂,越发显得书生“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他远望长空,目光迷茫、失落,远处无边的沉沉暮气,宛若其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那空旷的天空,正如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一般,空荡荡的无比怅惘。
而下片数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堆砌一系列事物,将愁绪渲染得似乎触手可得,张目可见。北宋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确实,当一轮清月高挂,连李白都要“低头思故乡”,更何况热恋中男女一朝分离后那种难耐的相思之苦啊!李白说:“借酒浇愁愁复愁。”但柳永还是执拗地要“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凤栖梧》)但酒终有醒时,诗人酒醒之后,正心头痛苦之时,发现已是身在他乡,岸边杨柳依依,晓风清冷,而残月低垂天际,天快要亮了,但伊人何在,忆起往昔岁月,岂不令人感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晓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最后诗人感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天各一方,两人相会遥遥无期,在相思人的眼里,再美的风景又有何意义呢?正如苏轼所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何况良辰美景可与何人共享呢?
这样,通过全文如上的讲叙,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动作,充满浓重伤感之情的语调及画面渲染,学生已能够比较全面感受词人的情感,而此时我再引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与本词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词一大共同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即情语”之特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中善于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习了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法,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洗礼;而教师在教授中全情投入,似乎又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净化,让那在现实生活中磨得迟钝的心灵再次恢复了敏锐和细腻。
综上所述,是我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一点看法与实践,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其中一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各位斧正。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想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也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的。
(荥阳市高级中学)
根据我的教学实践以及近来对这一问题的反复思考,总结出来如下两点看法:
首先,教师的基本功课要过硬。他必须有一张铁嘴,一肚子名篇诗文,能做到出口成章,引人入胜;其次,他的讲解必须深入学生心灵,了解学生所听、所看、所想,举他们喜闻乐见且经典深邃之诗句,切不可自顾自一味阳春白雪,使学生不知所云;再次,教师还必须是一个优秀的表演大师,善于利用自己的手势、表情、眼神等肢体语言及语速快慢,吐字轻重,感情变化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迅速进入诗歌所描绘之意境,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鉴赏兴趣之目的。
为了具体说明我的观点,下面仅以我讲授高中语文第三册课本中柳永的《雨霖铃》一词的教法为例进行阐述。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我用南宋俞文豹《吹剑录》中“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苏东坡)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一句话引入课文,让学生一开始即对柳永的词风有一初步印象——词人为婉约派大家,写词以缠绵悱恻为主要感情基调。
然后我用充满感情的话语,配合面部表情、手势及眼神先背诵一遍该词,并同时让学生找出能表达本词主旨的词语或句子。同学们在初步感受本词意味后基本上能找出概括本词主旨之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我再以南朝梁的江淹《别赋》中一句“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结,让学生进一步整体感知本文是体现黯然销魂的离情别绪的,有了这样的感情基调做基础,接下来让学生有感情齐读全词,学生读的效果很好,基本都投入到了词的氛围当中。
在具体讲叙词时,主要是引用大量诗词名句进行比较阅读,或用优美语句勾勒画面,尽量将学生引入词境中,以己度人,体会作者之情。词上片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就颇似电影中摄影手法。首句是一个长镜头:一个深秋的傍晚,暴雨初停以后,在古城驿道之旁,长亭之内,一对青年男女相对而立,默然无语,只有泪眼相视,而此时悲戚的蝉声传来,声声惊心,更加衬得亭中二人的离苦。中间一句是一个近景:在城门边帐内喝酒,但“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北宋·范仲俺《苏幕遮》),两人是“醉不成欢惨将别”(唐·白居易《琵琶行》)。此时二人眉眼颇分明,可见两人一脸依依难舍,只可恨舟子不解其中之情,屡次催书生上船。而末句则是一个特写镜头:两人一时间千言万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惟黯然神伤,颇合北宋苏轼所作《江城子·乙卯正月十二日夜记梦》“相对无言,惟有泪千行”的意境。此时双方那盈盈欲滴之泪,微微抽动之唇角,紧紧相牵的双手,切切顾盼之目光,无处不在渲染那浓重的化不开的离情别绪。
接下来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更是勾画了一幅迷茫、旷远的秋江图,将诗人别后那种痛苦、无依之情渲染得淋漓尽致:浩浩荡荡大江仿佛与天相接,远处一叶扁舟漂浮出没,舟上一书生迎风独立,江风猎猎,吹得袍角飘拂,越发显得书生“人比黄花瘦”(宋·李清照《醉花阴》),他远望长空,目光迷茫、失落,远处无边的沉沉暮气,宛若其心头挥之不去的愁绪,那空旷的天空,正如他的心,仿佛被掏空了一般,空荡荡的无比怅惘。
而下片数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堆砌一系列事物,将愁绪渲染得似乎触手可得,张目可见。北宋范仲淹说:“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苏幕遮》)确实,当一轮清月高挂,连李白都要“低头思故乡”,更何况热恋中男女一朝分离后那种难耐的相思之苦啊!李白说:“借酒浇愁愁复愁。”但柳永还是执拗地要“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饮还无味。”(《凤栖梧》)但酒终有醒时,诗人酒醒之后,正心头痛苦之时,发现已是身在他乡,岸边杨柳依依,晓风清冷,而残月低垂天际,天快要亮了,但伊人何在,忆起往昔岁月,岂不令人感叹:“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晓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南唐·李煜《相见欢》)。
最后诗人感叹“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从此天各一方,两人相会遥遥无期,在相思人的眼里,再美的风景又有何意义呢?正如苏轼所言:“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何况良辰美景可与何人共享呢?
这样,通过全文如上的讲叙,并配合适当的表情、动作,充满浓重伤感之情的语调及画面渲染,学生已能够比较全面感受词人的情感,而此时我再引入元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与本词进行比较阅读,体会两词一大共同艺术特点,即以景衬情,以景达情,从而了解“一切景语即情语”之特点,进而让学生体会到古典诗歌中善于运用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这样,学生在老师的讲授过程中感受到了诗词的艺术魅力,学习了诗人表情达意的手法,在精神层面上获得了洗礼;而教师在教授中全情投入,似乎又接受了一次灵魂的净化,让那在现实生活中磨得迟钝的心灵再次恢复了敏锐和细腻。
综上所述,是我对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的一点看法与实践, 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家之言,其中一定有许多疏漏之处,敬请各位斧正。
诗人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不会成为真正的诗人。我想说,一个只会冒烟而不会燃烧的人,也是很难成为一个真正的语文教师的。
(荥阳市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