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表格助力教研

来源 :早期教育(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cheng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组织体育活动时应注意幼儿适宜的运动量,活动量过小,达不到运动的目的,活动量过大,会造成过度疲劳。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如果能懂得细致观察幼儿活动表现、科学评估幼儿身心健康,有助于控制幼儿适宜的运动量。我们借助小班体育活动《勇敢的小猪》一课三研教研活动,在相关教学理论支撑下。利用表格开展“幼儿适宜的运动量”研讨活动。
  一、理论学习,夯实基础
  我们先重温《幼儿卫生学》《学前儿童体育与健康》等书籍,让教师们准确地理解“适宜的运动量”的概念,以及适宜的运动量的三要素:活动强度、活动时间、活动密度。
  二、制定表格。分工观摩
  为能帮助教师集中围绕“适宜的运动量”主题进行观摩和交流,我们设计制定了《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教学观察记录表一、二》。样表如下:
  1 《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
  被测幼儿_________班级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记录者_________活动能力
  2 《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
  班级_________受测幼儿_________
  年龄_________活动能力_________
  测定者_________测定时间_________
  3 《教学观察记录表一》:重点观察幼儿跟随教师进行练习活动的内容、形式、次数、质量、幼儿身体表现等。
  4 《教学观察记录表二》:从教师教学行为角度,观察记录教师组织活动过程中的教学语言、行为、策略等。
  在观摩活动前,先明确教师观摩任务,分工填写表格。教研组内有十一名教师、一名保健老师。从参加活动的幼儿群中抽取三名幼儿,活动能力分别为强、中、弱。观摩的教师在整个活动中对其跟踪观察记录。保健老师负责监测三名幼儿的脉搏,监测脉搏时间分别在活动前、运动高峰期和活动后三分钟,并及时记录《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安排三名教师分别负责其中一名幼儿,用秒表测算记录幼儿练习次数和时间,并记录《幼儿练习密度登记表》,最后计算出该幼儿的练习密度。安排四名教师重点观察记录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具体到语言、动作、活动程度、身体表现等。剩下四名教师重点观察记录执教者的教学行为、师幼互动、活动评价等。在研讨交流中,大家要把各自记录的信息向大家分享展示,在表格数据和文字的结合中探讨幼儿适宜的运动量的教学问题。
  三、解读表格。促进教学
  (一)通过解读表格,学会了解幼儿。
  《幼儿脉搏抽样记录表》实录一
  通过表格发现:三名幼儿在活动前后的脉搏数值都有变化,并且活动中的脉搏数值高于活动前,活动后的数值与活动前接近。还发现活动能力越强的幼儿在运动高峰期的脉搏数值越大,活动后恢复较好。幼儿活动能力越弱,活动前后的脉搏变化差异越不明显。所以适宜的运动量应该是幼儿在活动中的脉搏有明显加快,并且在活动后能很快恢复到活动前的脉搏。
  通过这一发现,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体育教学时要多关注活动能力偏弱的幼儿,激发他们运动兴趣,鼓励他们积极投入到体育游戏和运动锻炼中,提高他们的运动量。
  (二)通过解读表格,调整教学设计。
  通过计算得出表格中幼儿月月的练习密度约为20%,运动量过小。在研讨中我们结合《教学观察记录表二》记录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寻找原因,发现在情境练习中教师提供三种不同材料让幼儿练习,但是幼儿练习的次数分别为3次、2次、1次,幼儿练习投掷的次数太少,影响运动目标的实现。
  经过研讨我们调整了教学环节和游戏材料,增加幼儿练习的机会。来提高幼儿的运动量。
  经过调整后,活动中的齐齐一共有17次的练习机会,在情境练习中虽然教师只提供了两种材料,但是数量充足,能让齐齐在情境练习中就有10次练习机会,整个体育活动中齐齐的练习密度达到41%,是适宜的运动量范围。
  设计体育教学时不仅要考虑整个活动流程的完整性,同时要依据幼儿运动发展规律和体育技能的特点,保证幼儿的运动量。可以考虑提供丰富且有层次性的运动器械,逐步拓展幼儿的运动内容;安排新颖有趣的游戏形式,提高幼儿运动的积极性;还要考虑运动器械的数量、场地、幼儿练习形式等,保证每个幼儿有充足的练习次数,达到适宜的运动量。
  (三)通过解读表格,改善教学行为。
  《教学观察记录表二》实录节选一
  活动目标:练习肩上挥臂向前投掷;乐意与同伴一起参加投掷游戏,体验运动快感。
  记录反映了由于教师对幼儿违反游戏规则没有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幼儿的活动注意力被分散,因而影响了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还有个别幼儿出现的练习困难,教师没能及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幼儿的活动情绪低落,降低了运动的热情。教师没有及时有效解决幼儿在运动中出现的困难,幼儿的运动量难以得到保证。
  在设计这次小班体育教学研讨活动中,我们利用表格帮助教师展开有效的专题研讨,也发现了表格运用的意义。表格中数据的直观和文字的详实,两者相互结合的研讨形式,帮助教师从多维度发现问题,挖掘新的交流研讨的点;数据和文字互为补充,拓展了教师的思路,使交流丰盈充实;数据和文字互为辅助,为教师的交流增加了说服力。
其他文献
夹在书页里的/一篇篇幼稚的作品和淡淡的文字/犹如一枚枚花瓣/它有天空的香味/还洋溢着/阳光的温暖/愿这小小的花瓣记载下成长的足迹/记载下感恩的情谊/并把那清晰明丽的成长记忆/长久地保留在心底。  这是一首美丽的小诗,也是我们小班幼儿成长档案扉页内的一段话。使用这首小诗,表达了我们幼儿园全体老师对制作幼儿成长档案的一种理解、一种期盼。我们觉得孩子的成长档案一定是记录了孩子童年中的所有美好,包含了我们
幼儿教师职业幸福感是其职业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是衡量其工作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关注这一课题,不仅有助于提升教师工作生活质量,而且有助于提高幼儿教育质量。指导年轻教师养成“换个角度看问题,换个位置来思考”的良好工作习惯。是我园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培养其职业幸福感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换个角度看问题,工作任务不再是负担    为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素质,每学期我们都会开展“以书籍为伴。与智者同行”
《陪孩子一起上幼儿园》是早教专家付小平博士根据自己三年陪伴孩子上幼儿园心路历程,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所撰写一本亲子共同成长的手记。本书不仅适合父母阅读,也适合幼教工作者参考。本书2013年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为孩子进幼儿园作准备。作者指出,幼儿园是孩子们迈入的第一个小社会,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适应难题。家长必须认识到这一点,做好准备,陪孩子迈好人园第一步
在童谣活动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欣赏童谣,还要让幼儿学会仿编、改编以及创编童谣。为此,教师最好先选择贴近幼儿生活经验、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又有一定想象和拓展空间的童谣,然后再针对童谣进行分析和挖掘,找准适宜的切入口来开展童谣创造活动。    一、编——文字的调遣    童谣是文字的艺术,因此,仿编、创编活动可先从文字开始。    1 现有格式仿编  (1)内容替换:按照童谣现有的格式,让幼儿尝试将其
每次活动时,孩子们移动小椅子都会发出相互碰撞的声音。怎么办呢?在一次移动小椅子时,我满脸痛惜地说:“哎呀,真可怜呀!”有几位小朋友围过来问:“老师,怎么了?谁可怜呀呀?”我回答说:“刚才,小椅子对我说,它有时被人摔,有时被人踢,有时被人拖着走,有时又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现在满身都是伤痕,痛死它了。”“原来小椅子也会痛啊。”小朋友们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只听阳阳小朋友大声说:“我知道了,小椅子也有感情
提问既是一项基本的教育教学技能,又是一种教师驾驭课堂的表演艺术。在幼儿园科学活动中,有效的提问更有着点击关键、一问传神的效果。因此,教师要巧用提问艺术,不断激发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引领幼儿的思维方向。  一、问在寻常处——据实提问  所谓“寻常处”是指在科学活动中,经常出现、较易忽略。但对幼儿思维方向和探究活动产生一定影响的地方。  1 问接点。幼儿的认知以已有经验为基础,提问要能引发幼儿新旧知识
五常管理法,即常组织、常整顿、常清洁、常规范、常自律,是用来维持环境品质的一种技术和管理理念。在班级日常管理中,我园借鉴五常管理法中的一些管理理念,让班级面貌日新月异。  一、常组织  含义:找出完成工作所必需的物品并把它与非必需的物品分开;将必需品的数量降低到最低程度,把它放在最方便的地方。  各个班级都要组织丰富多彩的一日活动,活动的主题不同,幼儿需要的物品就不同,活动方式也就不同。无论是物品
写作是从心灵里流动起来的东西,直到它自然愿意涌出来的那些文字,才可以真正打动人心。  如果爱自己,就去写自己喜欢的和想写的东西,然后,这些文字自然会找到合适之处,去影响它会影响的和能影响的人。  在博客里,我说过,如果爱自己,首先要对自己的心灵负责。  因为在平常的生活里,我们总是会有缺憾,而我们的缺憾除了自己没有别人可以填补。所以我说,爱自己是一种智慧,对自己的心灵自责是一种高尚。我叫自己亲爱的
管理图书室的唐老师总是细心地把贴有编号的图书放在贴着同样编号的书架上,但只要有幼兒去过图书室阅读,就会发现这些书不一会就都搬了家。这是因为图书的编号比较长,幼兒难以按着编号一一对应摆放图书,  为此,我提议唐老师用标记贴来给图书编位置,即图书和摆放图书的书架上贴着一对同样的标记,由于标记贴形象且简便易记,因而幼兒阅读图书时取放就能自如了,  “故事围裙”新用  虞芬  故事围裙是一件绒布围兜,它用
欢欢三次示范小熊走  李 漫    小朋友玩《小熊找家》的音乐游戏,音乐停止的时候,每个“小熊”要找一个椅子坐下来表示找到了家。椅子的数量比参与游戏的幼儿人数少一个,所以,总会有一个孩子找不到“家”。没有一个孩子愿意成为没有家的孤单的小熊。  又玩音乐游戏了,每个“小熊”都很投入,在做动作时,眼睛却瞟着身边的小椅子,生怕自己找不到“家”。音乐突然停止了,一个个“小熊”赶紧找家。这一次没有找到家的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