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erlans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学习要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教学时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有趣有价值,浅显易懂,并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笔者以《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教学为例开展研究,探索在教学中采用怎样的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发展学生空间观念。
  一、利用生活实物,发展学生数学思维能力
  《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教材已非常重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图形的认识和概念的理解,结合了学生熟悉的实物进行。如: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认识,安排了让学生说出纸巾盒、魔方等实物的形状,指出其长、宽、高及棱长的练习;容积与容积单位的学习,则结合眼药水、果蔬汁、绿茶等帮助学生理解容积的含义并建立相应的容积单位的表象。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更多实物或创设更多的实际,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如进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课教学中,学生对展开图的观察是有一定的困难的,需要有一个环节让学生可以从“立体”过渡到“平面”,这个“职责”就由生活中的各式纸盒承担了。教师让学生在家里带来一个牙膏盒、药盒等纸盒作为学具,先指导孩子在原来的盒子上标出“上、下、左、右、前、后”等6个面的名称,描出“长、宽、高”各一条。接着,沿着一条棱把纸盒打开,当然要把连接处剪去,剩下一个标准的长方体展开图。然后,利用这个生活学具进行观察学习,重点解决“展开图中6个面的位置关系”、“实物图与展开图中长、宽、高的关系”、“凹位相邻的两条边其实是同一条边”等。这个生活中的学具比贴在黑板上的教具,投影在屏幕上的动态图更利于学生进行观察,更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思维。
  二、提供仿生活素材,自主探究数学知识
  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旨在点拨、引导、创设情境,必须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精湛教学艺术,科学的教学方法,“润物细无声”地引导学生探究、获取知识,学会思维。如推导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教材的要求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摆一摆、看一看,推导出公式。有的老师嫌准备学具比较麻烦,于是让学生去观察课件的演示或观察老师的演示,认为这样演示学生就能理解公式的含义,其实学生只看到长方体的一面或两面的方块,对长方形长、宽、高与体积的关系的理解是片面的,教学的结果只能使学生一味死记公式。而作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老师应当为学生提供充足的仿生活素材——学具,首先让学生用若干块小方块拼成不同的长方体。再经过多次反复操作、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思考,让学生发现长方体的体积等于长、宽、高的乘积。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操作,引导学生观察和作有意识板书,这些活动有利于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使学生爱学、会学、乐学。
  三、创设实践活动,从生活中学习数学
  众所周知,从生活实践中培养创新能力这一点上,美国“木匠教学法”很成功。何为“木匠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学做木工,让学生在自己动手中开展学习。“木匠教学法”的核心就是注重知识来源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和自我解决问题,充分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如在研究《长、正方体特征》前,教师先布置学生用硬纸板做一个长方体或正方体模型,这时学生就要思考观察什么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什么物体的形状是正方体,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怎样做才美观大方。第二天学生带着自己制作的长、正方体到课堂时,长、正方体的特征根本就不用教师讲解,每个学生已有体会与同学交流,老师只需作归纳总结的工作就可以了。
  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
  知识是前人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提示出的规律,而教学目标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若教师只是让学生掌握知识,那就是把学生头脑当成了知识的容器,“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点燃的火把”。因此,教学中必须让学生了解知识发生的过程,但40分钟毕竟有限,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捕捉、获取、积累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例如“认识体积单位”这一知识点中,體积单位大小是很抽象的,虽然书本也有一些生活的例子,但还不够充分,为了让学生有更具体的感受,教师在学生认识了标准的体积单位后,可以增加以下环节: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常见的物品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差不多大的?邀请同学们到1立方米的“家”里坐一坐,看看可以容纳多少同学?老师说一个物体的体积,让同学找找是课室里的什么物体?通过看、找、说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亲身经历和体验下认识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在头脑中形成表象,这还有助于以后计算和估算物体的体积。
  五、延伸数学课堂,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知识,基本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原型。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个单元的教材非常注重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本单元各部分知识的学习中,都注意学以致用。如在认识长方体、正方体时,设计了计算俱乐部四周要安多长的彩灯线、计算小卖部柜台需要多少米的角铁等练习;在学习表面积时,安排了大量根据具体情况计算物体表面积的练习。但这些也只是笔头的练习,老师可以增加一些动手实践的活动。如学完了“长、正方体表面积”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去包装礼物,让他们边动手边思考,如何节约包装纸。学习了“长、正方体体积”的有关知识后,我让学生去计算教室的空间大小、学校喷水池的容积、为家庭的装潢出谋划策,使学生能切实体会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数学过程生活化,教师在教学中,要以此为指针,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学数学,将数学过程变为学生认识生活、认识数学的活动课,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以此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邱丽
其他文献
语言文字训练有利于快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阶段,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是通过字词句段篇的语言文字来对学生核心素养进行有效培养。   一、现在小学语言文字应用训练的现状和特征   (一)现在小学语言文字应用训练的现状   为研究分析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情况,我们在学校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发现:相较于十年前,孩子们的书写水平(汉字书写正确率)明显下降;语法的正确率逐渐下降;段落中的标点符号使
所谓模型思想,是指通过对现实问题或情境进行抽象,建立数学模型,并用数学模型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策略、意识与观念。结合有关教学实践,本文仅就小学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的培养策略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经历过程,建构模型,培养学生建模意识  模型思想作为一种数学思想,如要真正为学生所感悟,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为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年龄特征,从相对具体到相对抽象,引导学生逐步积累经验、掌握建模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