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而传统的单纯接受式,封闭、枯燥的学习氛围则极大地阻碍了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的核心任务是建构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课堂运行体系。而“活力课堂”从哪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尝试借鉴现代管理学中的“鲶鱼效应”这一激励手段,试图用师生互动这条“鲶鱼”来搅活沉闷的“池塘”,让语文课堂因“动”而变得精彩。
一、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源于挪威,渔民在捕捞到沙丁鱼后,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以便在市场上能卖得更好的价钱,于是就把几条鲶鱼放进沙丁鱼中。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在水中拼命逃窜,这反而激发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沙丁鱼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鲶鱼效应”作为管理学上的经典案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其实质就是“搅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搅”的主动权,既可以充当一位快乐的“渔夫”,及时发现并培养“鲶鱼型”学生,让其在沉闷的的沙丁鱼中横冲直撞,从而达到搅活课堂的目的;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鲶鱼品质”,不失时机的客串一回鲶鱼的角色,通过设疑、露拙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发现、培养“鲶鱼”型学生
在高效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在学生中发现并培养一些“鲶鱼”,利用他们来带动和刺激整个课堂和班级中的“沙丁鱼”,在课堂内部创设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那么,哪些学生可以成为“鲶鱼”呢?我认为具有较好的个人素质、较高的积极性的学生可以成为“鲶鱼”。这部分学生可以是班干部,也可以是受很多同伴追捧的学生。只有调动起这些“鲶鱼”,才能影响其他学生,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活力被调动起来。
1.“鲶鱼”型学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由于个体差异,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个性比较活泼,反应力、理解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相对而言比较突出。教师就要抓住这部分同学,发现并培养几个“鲶鱼”型学生,通过积极鼓励,由他们带动全班思考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因此,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抓骨干,树典型,以带动全体学生。一方面先尝试用“鲶鱼”型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并全力促使其成功,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特殊的扶持或奖励,树立起这些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让其他“不甘示弱”的学生,产生紧张感,从而发挥“鲶鱼”型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鱼”型学生
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价值。所以,要尊重“沙丁鱼”型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鱼”型学生。可以让“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型学生的角色适时轮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对他们充满信心。
3.倡导“鲶鱼”型学习风气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倡导“鲶鱼”型的学习风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鲶鱼”型学生的优点是大胆,敢于表达,不甘于落后。对此,教师应该肯定。当课堂上这些表现被老师与学生认可后,会逐渐形成一种风气,那么,原有的“鲶鱼”就会越游越欢,“沙丁鱼”也会在“鲶鱼”的驱赶下,慢慢变为“鲶鱼”。
三、提升教师的“鲶鱼品质”
俗话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就会有一个活力课堂。如果教师自己就是一条沙丁鱼,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又怎么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鲶鱼品质”,勇于做一条引领学生学习的“鲶鱼”。
1.巧设悬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设计的问题成为一条搅动沙丁鱼的“鲶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聚会,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通过热烈讨论,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其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都能活跃他们的思维。
2.适当露拙
善用“鲶鱼效应”的老师,有时会通过故意出错,设计问题陷阱等方式,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教师这条“鲶鱼”的刺激之下,时时保持警觉。例如,我在示范朗诵课文时,就事先告诉学生,老师的普通话可能不好,烦请同学们给我纠错。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故意将“峥嵘”两字没有读出后鼻音,结果心细的学生就发现了我的破绽,然后我请他再示范朗诵,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个字的读音记忆就会异常深刻。在解读文本时,我会鼓励学生和我唱一唱反调,也可以随机展开现场辩论。例如,我在讲解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对几个重要人物出场的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让他们展开讨论这样写的好处,以及让他们把自己设想为作者,如果你是曹雪芹,你会怎样来安排这些人物的出场,让他们在讨论、对比的过程中感受这样安排的妙处。通过这些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学习效率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3.运用竞争机制?摇增强学生自信
“鲶鱼效应”是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比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引入了小组竞争从而激活组员活力的有效的方式。我在讲《明湖居听书》时,借《洛桑学艺》导入新课,我将课文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环境组、琴师组、黑妞组、白妞组”,并结合学案导学的要求给四个小组布置了合作探究的问题,四个小组迅速进入合作竞争状态,在小组讨论之后派代表表演相关内容,并向全体同学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同时也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监督、质疑、评价。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并且主动参与进来,课堂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天地。
怎样去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不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充分调动所有的学生,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智慧之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鲜活的课堂“鲶鱼”!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第九中学。
一、鲶鱼效应
“鲶鱼效应”源于挪威,渔民在捕捞到沙丁鱼后,为了提高沙丁鱼的存活率,以便在市场上能卖得更好的价钱,于是就把几条鲶鱼放进沙丁鱼中。鲶鱼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便四处游动。沙丁鱼为了躲避鲶鱼,在水中拼命逃窜,这反而激发了其旺盛的生命力,这样沙丁鱼因缺氧而大面积死亡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一条条沙丁鱼欢蹦乱跳地回到了渔港。
“鲶鱼效应”作为管理学上的经典案例,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其实质就是“搅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搅”的主动权,既可以充当一位快乐的“渔夫”,及时发现并培养“鲶鱼型”学生,让其在沉闷的的沙丁鱼中横冲直撞,从而达到搅活课堂的目的;教师也需要提升自己的“鲶鱼品质”,不失时机的客串一回鲶鱼的角色,通过设疑、露拙等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发现、培养“鲶鱼”型学生
在高效课堂中,要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教师就要在学生中发现并培养一些“鲶鱼”,利用他们来带动和刺激整个课堂和班级中的“沙丁鱼”,在课堂内部创设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从而提升学生的参与度。
那么,哪些学生可以成为“鲶鱼”呢?我认为具有较好的个人素质、较高的积极性的学生可以成为“鲶鱼”。这部分学生可以是班干部,也可以是受很多同伴追捧的学生。只有调动起这些“鲶鱼”,才能影响其他学生,从而使整个课堂的活力被调动起来。
1.“鲶鱼”型学生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由于个体差异,总会有一部分学生个性比较活泼,反应力、理解力、学习积极性等方面相对而言比较突出。教师就要抓住这部分同学,发现并培养几个“鲶鱼”型学生,通过积极鼓励,由他们带动全班思考讨论,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
因此,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抓骨干,树典型,以带动全体学生。一方面先尝试用“鲶鱼”型的学生来解决问题,并全力促使其成功,并对积极参与者给予特殊的扶持或奖励,树立起这些学生的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教师的现身说法,让其他“不甘示弱”的学生,产生紧张感,从而发挥“鲶鱼”型学生的示范带头作用。
2.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鱼”型学生
教育是尊重每个学生,实现每个学生的价值。所以,要尊重“沙丁鱼”型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沙丁鱼”型学生。可以让“鲶鱼”型学生和“沙丁鱼”型学生的角色适时轮换。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我们需要时刻对他们充满信心。
3.倡导“鲶鱼”型学习风气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并且能够创造。”因此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倡导“鲶鱼”型的学习风气,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进来,让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放下架子,走下讲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放手能让他们自由地想,大胆地质疑,积极地讨论交流,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勇于实践,积极探索。“鲶鱼”型学生的优点是大胆,敢于表达,不甘于落后。对此,教师应该肯定。当课堂上这些表现被老师与学生认可后,会逐渐形成一种风气,那么,原有的“鲶鱼”就会越游越欢,“沙丁鱼”也会在“鲶鱼”的驱赶下,慢慢变为“鲶鱼”。
三、提升教师的“鲶鱼品质”
俗话说:一个充满活力的教师就会有一个活力课堂。如果教师自己就是一条沙丁鱼,没有生机,没有活力,又怎么能激发出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打造高效课堂呢?因此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的“鲶鱼品质”,勇于做一条引领学生学习的“鲶鱼”。
1.巧设悬疑
疑问是思维的火花,思维应从问题开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设计问题,精心设计问题,让设计的问题成为一条搅动沙丁鱼的“鲶鱼”,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例如,在教授《梦游天姥吟留别》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如何看待文中所写的仙境?学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可以认为是幸福欢乐的聚会,表达诗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也可以是对现实的曲折反映。通过热烈讨论,学生可以赞成任何一种说法,让其自由发挥,只要言之有理,都能活跃他们的思维。
2.适当露拙
善用“鲶鱼效应”的老师,有时会通过故意出错,设计问题陷阱等方式,让学生自始至终处在教师这条“鲶鱼”的刺激之下,时时保持警觉。例如,我在示范朗诵课文时,就事先告诉学生,老师的普通话可能不好,烦请同学们给我纠错。在教授《沁园春·长沙》时,我故意将“峥嵘”两字没有读出后鼻音,结果心细的学生就发现了我的破绽,然后我请他再示范朗诵,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两个字的读音记忆就会异常深刻。在解读文本时,我会鼓励学生和我唱一唱反调,也可以随机展开现场辩论。例如,我在讲解古典小说《林黛玉进贾府》时,作者对几个重要人物出场的描写,如贾宝玉、王熙凤的出场,让他们展开讨论这样写的好处,以及让他们把自己设想为作者,如果你是曹雪芹,你会怎样来安排这些人物的出场,让他们在讨论、对比的过程中感受这样安排的妙处。通过这些课堂教学手段,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大大增强,学习效率也得到很好的提升。
3.运用竞争机制?摇增强学生自信
“鲶鱼效应”是通过引入外界的竞争者来激活内部的活力。比如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就是一种引入了小组竞争从而激活组员活力的有效的方式。我在讲《明湖居听书》时,借《洛桑学艺》导入新课,我将课文内容划分成四个部分:“环境组、琴师组、黑妞组、白妞组”,并结合学案导学的要求给四个小组布置了合作探究的问题,四个小组迅速进入合作竞争状态,在小组讨论之后派代表表演相关内容,并向全体同学展示本组的合作成果,同时也接受其他小组成员的监督、质疑、评价。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思考并且主动参与进来,课堂也真正成为了学生的天地。
怎样去激发语文课堂的活力,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我们不妨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自主的课堂,充分调动所有的学生,不断地挖掘学生的智慧之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鲜活的课堂“鲶鱼”!
★作者单位:江西南昌市第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