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是本班一个学生的作文片段,是我在一节作文公开课时学生作为组内潜力股作文(即进步最大的作文)推荐上来的:
伏案沉思,不由端起茶杯,刚到嘴边——空的,忽然一股淡淡的茶香飘进屋来,回头一看是母亲端着茶壶走了进来:“要续杯吗?”我被母亲幽默的话给逗乐了,“嗯!”边说着,边递上了杯子,一股清香从壶口涌出,我闭上眼睛,享受着这淡淡的清香,在袅袅茶烟中,杯把上的紫藤图案也仿佛随之浮动,平静的茶面上漾着我和母亲甜蜜的笑,我被茶香包围,茶香被母爱怀拥,香、爱、幸福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茶烟袅袅,若即若离;茶烟轻盈,母爱缱绻……
这个片断选材虽然不新,立意也不够高,只是描写了一个中学生学习生活中享受到母爱关怀的一个瞬间,小作者为了营造一种母爱的唯美意境,用了一个道具“茶香”,文章中作者用清新隽永的笔墨让这“香茗”的淡香从房外飘到了房内。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觉得这篇作文太失真,一杯茶固然有茶香,但茶香再怎么浓也不至于能从房外飘到房内,还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这段写得不仅仅是矫情,完全就是不真实。而且整段文字文采是有了,但过于缠绵,靡靡之音中缺乏阳刚之气。
事实上,初二阶段有部分同学的作文开始呈现出渴望摆脱内容贫瘠、取材陈旧、语言乏味的喜人苗头,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为追求文采而略带矫情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的观点不 一,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要见容孩子稚嫩的艺术加工。
暂时的务虚,暂时的不够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了写好作文搞一点艺术的美化不正是文学的特点吗,文学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吗?所不同的只是好的作者艺术加工的技巧更成熟,甚至不落痕迹,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而我们刚刚才从白开水般的作文水平里跋山涉水过来的孩子,他们初步尝到艺术加工的甜头,还掌握不准最佳的分寸,有时候难免弄巧成拙。但是他们愿意弄巧,有心去弄巧,本身就是莫大的进步,今天还会成拙,明天也许就不那么拙了,而今天和明天之间需要我们当教师的稳稳地把他们搀扶过去,并且在搀扶的过程中还要对他们的每一步都予以合理的表扬和引导,相信假以时日就能化弄巧成拙为浑然天成了。
如果我们在他们费尽心力满怀喜悦地去“弄巧”的时候,就以“稚嫩”和“矫情”为由给他们当头棒喝,只怕他们丧失了信心连“巧”也不弄,永远都安于“拙”了。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生作文水平由乏味到艺术的转折过程中,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要能兼容孩子们稚嫩的艺术加工,这种稚嫩很可能就是今后艺术圆满的基石。
“孩子,你慢慢来。”
其次,要还给学生一个作文发展变声期。
学生作文水平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个阶段的,从初一白开水似的作文到文采斐然又能切实展现生活魅力并不容易,有一个必经的成长过程,如同男孩子变声期必须有一段很难听的“鸭嗓子”阶段。我们怎么办?为了不听到“鸭嗓子”就给一碗哑药不让他们说话吗?
从乏味的“白开水”到“如饮甘霖”,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作文成长的过渡期。学生能努力地去追求文采是一件多么喜人的事,他们已经尝到了文笔优美的甜头,愿意再多尝一尝,尽力去营造美妙的语言氛围,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在这个阶段他们也许为了能使自己文采飞扬,为了能让自己的作文也传达出人类用语言用文字奏出的美妙音乐,也许会矫情一些,也许运用文字绘画生活的能力还不够娴熟,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相信,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历练,让文采飞一段时间,让他们稚嫩的写作双翅在空中扑扇一段历程,这一段宝贵的历练很可能会是他们高飞前的热身,也许他们飞得还不够稳当,姿态还不够优美,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却会成为振翅高飞的前兆。
再次,要卸掉孩子作文创作的枷锁。
我以为,先不要那么在乎是靡靡之音还是阳刚之气,是矫情务虚还是真情务实。暂时的靡靡之音有什么关系,想写好作文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已经从白开水突破到有了文采,只要能继续努力,逐渐地会有新的突破。所谓返璞归真,如果一开始就只能保持石头的原貌,那就寡淡乏味了。
学生还有一篇作文,题目是《从来没有这样》,这是一篇初三模考作文:
幼时曾是这样的:随父母到苏北农村游玩。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走在雨后微湿的田埂上,金黄的油菜花扑面而来。一阵风吹过,远处是辉煌的波涛滚滚,好似风吹麦浪一般,尽数袭来,又尽数退去。
闭眼聆听那“簌簌”之声,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了很多。
睁开眼,举目,望天空云卷云舒之际,鼻间尚存缕缕香气。不浓郁,却千回百转,淡淡一品,沁满心田。
幼时还曾是这样的:随奶奶回江都老家。一路上,远处是晓雾未散的青山,近处路边是无边无际的农田。早晨安静,小街古巷中人迹罕见,只有一声声不知来自何方的鸡鸣犬吠。脚下的青石板经过岁月的映照,愈发显得厚重绵长。古楼上的瓦片带着青苔,平添了几分沧桑。那引得人遐想的屋檐下的水坑,见证了多少平淡而富足的年华。比乌镇繁华不足但安详有余的它,一直是多少人的故乡。
幼时又曾是这样的:爷爷带着我漫步于故乡的大街小巷。那小巷一眼望不到尽头,曲折回环,柳暗花明,像极了江南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应是最恰当的比喻。
爷爷一会儿说:“瞧,这是三元巷,爷爷曾经玩过的地方。”又一会儿说:“看,这是京口闸,旁边就是我们曾经的家。”每当这个时候,爷爷眼中总会闪烁着怀念的目光,脸上总会现出作为老镇江人的一种骄傲神情,也许我们可以懂,也许不懂。
可,现在?只怕已换了容妆。
住在黄山路时,曾经玩过的小花园,如今早就不知去了何方,曾经坑坑洼洼的泥塘,如今也变成了寂寞的柏油路,它孤独地看着人来人往,多少年了,或许它的心里,已是空空荡荡。
曾经那幢被我称为家的楼,远眺有山,山下有矮屋。年少时总是喜欢拿着望远镜看矮屋里养鸽人的鸽子和那座未名山的青翠。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害怕,害怕我哪一天会看不到山,遮挡住人们目光的是一扇扇冰冷的防盗窗。
“月色寒,独怜谁家青石板,檐角珠光续了又断恰满成一盏……”
从来没有这样,难道我要在水泥森林里将那《雨碎江南》轻轻哼唱。
从来没有这样,生我养我的故乡,你走得太快了,孩子已认不出你的模样,你可还是曾经那个江南水乡?
从来没有这样!
这篇文章没有被绝大多数阅卷老师看好,理由是文章不是一篇记叙文,内容比较空,没有写到家乡的人……
近来中考作文记叙文比较被看好,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一种生活面貌,或者反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甚或某种哲理性思考,这样以小见大的文章比较被看好。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判断一篇学生作文是否是好作文,可能不该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模式,甚至是套路,作文是小作者情愫的自然流淌,能理性思考固然是好,以小见大固然是妙,但是作品中自然流淌出如涓涓细流一样诗化的文笔也是文学也是艺术,能通过某些素材集中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就是一篇好作文。不是说言为心声吗?中学生习作还没有定型,还没下笔就给他们那么多顾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保护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让文采飞,卸掉孩子们种种的枷锁,让他自由飞一段,飞到他翅膀强硬了,结实了,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水平会自然地从空中稳稳地落回地面,这时候返璞归真的作品就真是一块宝石了。
最后,在学生作文水平的成长过程中,语文老师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阅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心智的成熟。
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取得进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是他们发展过程中多少个偶然,多少个有意无意的积淀、碰撞、贮蓄才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在他们作文成长的道路上能通过我们的慧眼发现他们的进步,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就是莫大的推力了。对于他们作文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不稳当,那些不完美,我们不一定要直接否定,而应该给一点向上托的力,让他们用自己不成熟的文学翅膀飞一段更远的距离,给他们历练的时间和空间,等他们在空中飞得更矫健一点。我相信高空翱翔的他们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怎样稳稳落地,怎样接地气,怎样返璞归真。那时候,即便戴着脚镣,他们也能跳出精彩的舞蹈。
(林丽娟,镇江市第三中学,212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
伏案沉思,不由端起茶杯,刚到嘴边——空的,忽然一股淡淡的茶香飘进屋来,回头一看是母亲端着茶壶走了进来:“要续杯吗?”我被母亲幽默的话给逗乐了,“嗯!”边说着,边递上了杯子,一股清香从壶口涌出,我闭上眼睛,享受着这淡淡的清香,在袅袅茶烟中,杯把上的紫藤图案也仿佛随之浮动,平静的茶面上漾着我和母亲甜蜜的笑,我被茶香包围,茶香被母爱怀拥,香、爱、幸福弥漫在房间的每一个角落。茶烟袅袅,若即若离;茶烟轻盈,母爱缱绻……
这个片断选材虽然不新,立意也不够高,只是描写了一个中学生学习生活中享受到母爱关怀的一个瞬间,小作者为了营造一种母爱的唯美意境,用了一个道具“茶香”,文章中作者用清新隽永的笔墨让这“香茗”的淡香从房外飘到了房内。课后,听课的老师对此意见不一,有人觉得这篇作文太失真,一杯茶固然有茶香,但茶香再怎么浓也不至于能从房外飘到房内,还飘满房间的每个角落,这段写得不仅仅是矫情,完全就是不真实。而且整段文字文采是有了,但过于缠绵,靡靡之音中缺乏阳刚之气。
事实上,初二阶段有部分同学的作文开始呈现出渴望摆脱内容贫瘠、取材陈旧、语言乏味的喜人苗头,但是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为追求文采而略带矫情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老师们的观点不 一,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我认为要见容孩子稚嫩的艺术加工。
暂时的务虚,暂时的不够生活有什么关系?为了写好作文搞一点艺术的美化不正是文学的特点吗,文学不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不是生活的艺术再创造吗?所不同的只是好的作者艺术加工的技巧更成熟,甚至不落痕迹,引发了读者的审美期待;而我们刚刚才从白开水般的作文水平里跋山涉水过来的孩子,他们初步尝到艺术加工的甜头,还掌握不准最佳的分寸,有时候难免弄巧成拙。但是他们愿意弄巧,有心去弄巧,本身就是莫大的进步,今天还会成拙,明天也许就不那么拙了,而今天和明天之间需要我们当教师的稳稳地把他们搀扶过去,并且在搀扶的过程中还要对他们的每一步都予以合理的表扬和引导,相信假以时日就能化弄巧成拙为浑然天成了。
如果我们在他们费尽心力满怀喜悦地去“弄巧”的时候,就以“稚嫩”和“矫情”为由给他们当头棒喝,只怕他们丧失了信心连“巧”也不弄,永远都安于“拙”了。
所以,作为语文老师,在初中生作文水平由乏味到艺术的转折过程中,我们要多一点耐心,多给孩子一点时间,要能兼容孩子们稚嫩的艺术加工,这种稚嫩很可能就是今后艺术圆满的基石。
“孩子,你慢慢来。”
其次,要还给学生一个作文发展变声期。
学生作文水平的成长是需要经历一个阶段的,从初一白开水似的作文到文采斐然又能切实展现生活魅力并不容易,有一个必经的成长过程,如同男孩子变声期必须有一段很难听的“鸭嗓子”阶段。我们怎么办?为了不听到“鸭嗓子”就给一碗哑药不让他们说话吗?
从乏味的“白开水”到“如饮甘霖”,我们要给学生一个作文成长的过渡期。学生能努力地去追求文采是一件多么喜人的事,他们已经尝到了文笔优美的甜头,愿意再多尝一尝,尽力去营造美妙的语言氛围,这是多好的一件事。在这个阶段他们也许为了能使自己文采飞扬,为了能让自己的作文也传达出人类用语言用文字奏出的美妙音乐,也许会矫情一些,也许运用文字绘画生活的能力还不够娴熟,但是,又有什么关系呢?要相信,给他们时间,给他们信心,给他们历练,让文采飞一段时间,让他们稚嫩的写作双翅在空中扑扇一段历程,这一段宝贵的历练很可能会是他们高飞前的热身,也许他们飞得还不够稳当,姿态还不够优美,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是,却会成为振翅高飞的前兆。
再次,要卸掉孩子作文创作的枷锁。
我以为,先不要那么在乎是靡靡之音还是阳刚之气,是矫情务虚还是真情务实。暂时的靡靡之音有什么关系,想写好作文的孩子因为自己的努力已经从白开水突破到有了文采,只要能继续努力,逐渐地会有新的突破。所谓返璞归真,如果一开始就只能保持石头的原貌,那就寡淡乏味了。
学生还有一篇作文,题目是《从来没有这样》,这是一篇初三模考作文:
幼时曾是这样的:随父母到苏北农村游玩。那里有大片大片的油菜花。走在雨后微湿的田埂上,金黄的油菜花扑面而来。一阵风吹过,远处是辉煌的波涛滚滚,好似风吹麦浪一般,尽数袭来,又尽数退去。
闭眼聆听那“簌簌”之声,让人感到心旷神怡,心情舒畅了很多。
睁开眼,举目,望天空云卷云舒之际,鼻间尚存缕缕香气。不浓郁,却千回百转,淡淡一品,沁满心田。
幼时还曾是这样的:随奶奶回江都老家。一路上,远处是晓雾未散的青山,近处路边是无边无际的农田。早晨安静,小街古巷中人迹罕见,只有一声声不知来自何方的鸡鸣犬吠。脚下的青石板经过岁月的映照,愈发显得厚重绵长。古楼上的瓦片带着青苔,平添了几分沧桑。那引得人遐想的屋檐下的水坑,见证了多少平淡而富足的年华。比乌镇繁华不足但安详有余的它,一直是多少人的故乡。
幼时又曾是这样的:爷爷带着我漫步于故乡的大街小巷。那小巷一眼望不到尽头,曲折回环,柳暗花明,像极了江南的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这应是最恰当的比喻。
爷爷一会儿说:“瞧,这是三元巷,爷爷曾经玩过的地方。”又一会儿说:“看,这是京口闸,旁边就是我们曾经的家。”每当这个时候,爷爷眼中总会闪烁着怀念的目光,脸上总会现出作为老镇江人的一种骄傲神情,也许我们可以懂,也许不懂。
可,现在?只怕已换了容妆。
住在黄山路时,曾经玩过的小花园,如今早就不知去了何方,曾经坑坑洼洼的泥塘,如今也变成了寂寞的柏油路,它孤独地看着人来人往,多少年了,或许它的心里,已是空空荡荡。
曾经那幢被我称为家的楼,远眺有山,山下有矮屋。年少时总是喜欢拿着望远镜看矮屋里养鸽人的鸽子和那座未名山的青翠。直到有一天我开始害怕,害怕我哪一天会看不到山,遮挡住人们目光的是一扇扇冰冷的防盗窗。
“月色寒,独怜谁家青石板,檐角珠光续了又断恰满成一盏……”
从来没有这样,难道我要在水泥森林里将那《雨碎江南》轻轻哼唱。
从来没有这样,生我养我的故乡,你走得太快了,孩子已认不出你的模样,你可还是曾经那个江南水乡?
从来没有这样!
这篇文章没有被绝大多数阅卷老师看好,理由是文章不是一篇记叙文,内容比较空,没有写到家乡的人……
近来中考作文记叙文比较被看好,通过一件小事反映一种生活面貌,或者反映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甚或某种哲理性思考,这样以小见大的文章比较被看好。对此我持保留意见。我认为判断一篇学生作文是否是好作文,可能不该有什么固定的标准、模式,甚至是套路,作文是小作者情愫的自然流淌,能理性思考固然是好,以小见大固然是妙,但是作品中自然流淌出如涓涓细流一样诗化的文笔也是文学也是艺术,能通过某些素材集中表达作者某种思想感情,就是一篇好作文。不是说言为心声吗?中学生习作还没有定型,还没下笔就给他们那么多顾虑是否有利于学生写作兴趣的保护和写作能力的培养呢?
让文采飞,卸掉孩子们种种的枷锁,让他自由飞一段,飞到他翅膀强硬了,结实了,我相信他们的作文水平会自然地从空中稳稳地落回地面,这时候返璞归真的作品就真是一块宝石了。
最后,在学生作文水平的成长过程中,语文老师所起的作用其实是微乎其微的,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阅读的积累,阅历的增长,心智的成熟。
学生的作文水平能取得进步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可以说是他们发展过程中多少个偶然,多少个有意无意的积淀、碰撞、贮蓄才形成的。作为语文教师,在他们作文成长的道路上能通过我们的慧眼发现他们的进步,多给他们一点鼓励就是莫大的推力了。对于他们作文成长过程中的那些不稳当,那些不完美,我们不一定要直接否定,而应该给一点向上托的力,让他们用自己不成熟的文学翅膀飞一段更远的距离,给他们历练的时间和空间,等他们在空中飞得更矫健一点。我相信高空翱翔的他们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学习怎样稳稳落地,怎样接地气,怎样返璞归真。那时候,即便戴着脚镣,他们也能跳出精彩的舞蹈。
(林丽娟,镇江市第三中学,212000)
责任编辑:宣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