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张立文,1935年生,浙江温州人,哲学家,哲学史家。1960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资深教授、孔子研究院院长兼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国周易研究会副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国际退溪学会理事等职。其主要学术成就:
1. 对中国哲学史的探索与研究。鉴于《周易》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张立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周易》与甲骨文做比较研究,写了《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后经修改在1980年出版,成为“文革”后出版的首部研究《周易》的专著。1991年,《周易帛书注译》、《周易与儒道墨》两书出版,对《周易》及先秦哲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宋元明清理学的研究方面,先生更是成果丰硕。1981年,《朱熹思想研究》出版,成为“文革”后第一部理学研究专著,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宋明理学研究》、《戴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朱熹评传》、《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等,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宋明理学及其重要思想家作了系统的研究。他把宋元明清理学,分为主流派与非主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发现了中国哲学转生创新的标志是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换和诠释文本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在中国哲学界反思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先生对“中国哲学是什么”做了规定:中国哲学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这为创建中国哲学新形态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2. 对东亚哲学的探索与研究。早在1983年,张立文为参加在哈佛大学召开的国际退溪学会议撰写了《朱熹与李滉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一文,开始了东亚哲学研究。后多次参加“国际退溪学研讨会”及其它东亚哲学方面的会议,并被国际退溪学会授予1987年度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先生撰写了《退溪学入门》、《李退溪思想研究》等专著,并主编《退溪书节要》一书。他对韩国和日本的其它思想家,如曹南冥、奇高峰、李栗谷、郭再祐、涩泽荣一等都有专门研究,并于1999年主持了“东亚哲学与21世纪”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撰写了《和合与东亚意识》一书,对“东亚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明确阐述。
3. 提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早在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张立文就提出了朱熹思想的逻辑结构问题。198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该书依照中国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把中国哲学固有的范畴分为三大类,即象性范畴、实性范畴、虚性范畴。“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是对中国哲学范畴的理论概括,是在反思以往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4. 提出并构建“传统学”。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大反思、大讨论中,张立文向全校学生开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丛书”,撰写了《传统学引论》一书,把传统学从文化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建构传统学的三方法,即纵横互补律、整体贯通律、浑沌对应律,探索了传统发生、发展、破坏、重建的历史进程,并厘定了传统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提出了传统学构建的四要素,即传统的价值观念系统、传统的心理气质系统、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传统的知识系统。传统学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新诠释,也是为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而进行的有力探索。
5. 构建“新人学”。由于传统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所以,张立文便从传统学转入人学的研究,主编了“传统人与现代人丛书”,并撰写了《新人学导论》一书。该书阐述了人的自我发现论、自我塑造论、自我规范论、自我创造论、自我关怀论、自我和合论,提出了生命五境界说(生命超越境、知行合一境、情景互渗境、圣王一体境、道体自由境),否定了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把人重新定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
6. 提出并系统构建了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新形态——“和合学”。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张立文就提出了人的“自我和合”的问题。1989年,先生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连续发表10多篇和合学论文,分析了从宋明“旧三学”到现代新儒家的“新三学”的局限,明确提出了“和合学的构建”的问题。1995年,《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和合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原创性建构;是为了化解21世纪人类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回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三大挑战而建构的理论思维形态。为此,和合学提出了五大原理,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并构建了地、人、天三界,即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先生经过“自家体贴”,凸现了“和合”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指出“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这使和合学既能真正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文明的内在气质,同时又具有世界视野,成为化解五大危机、建设人类和合精神家园的思想探索。(责任编辑 李乐刚)
1. 对中国哲学史的探索与研究。鉴于《周易》在中国哲学与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张立文早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开始对《周易》与甲骨文做比较研究,写了《周易思想研究》初稿,后经修改在1980年出版,成为“文革”后出版的首部研究《周易》的专著。1991年,《周易帛书注译》、《周易与儒道墨》两书出版,对《周易》及先秦哲学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在宋元明清理学的研究方面,先生更是成果丰硕。1981年,《朱熹思想研究》出版,成为“文革”后第一部理学研究专著,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反响。此后,先生又相继出版了《宋明理学研究》、《戴震》、《走向心学之路——陆象山思想的足迹》、《宋明理学逻辑结构的演化》、《朱熹评传》、《正学与开新——王船山哲学思想》等,从宏观和微观上对宋明理学及其重要思想家作了系统的研究。他把宋元明清理学,分为主流派与非主流派。20世纪80年代以后,他发现了中国哲学转生创新的标志是核心话题的转变、人文语境的转换和诠释文本的变化。进入新世纪,在中国哲学界反思中国哲学学科合法性的新的时代背景下,先生对“中国哲学是什么”做了规定:中国哲学是人对宇宙、社会、人生之道的道的体贴和名字体系。这为创建中国哲学新形态提出了一条新思路。
2. 对东亚哲学的探索与研究。早在1983年,张立文为参加在哈佛大学召开的国际退溪学会议撰写了《朱熹与李滉的易学思想比较研究》一文,开始了东亚哲学研究。后多次参加“国际退溪学研讨会”及其它东亚哲学方面的会议,并被国际退溪学会授予1987年度退溪学国际学术奖。先生撰写了《退溪学入门》、《李退溪思想研究》等专著,并主编《退溪书节要》一书。他对韩国和日本的其它思想家,如曹南冥、奇高峰、李栗谷、郭再祐、涩泽荣一等都有专门研究,并于1999年主持了“东亚哲学与21世纪”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撰写了《和合与东亚意识》一书,对“东亚意识”的内涵和意义作了明确阐述。
3. 提出“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早在1981年出版的《朱熹思想研究》中,张立文就提出了朱熹思想的逻辑结构问题。1984年,他到香港中文大学新亚书院哲学系讲授《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该书依照中国理论思维发展的进程,把中国哲学固有的范畴分为三大类,即象性范畴、实性范畴、虚性范畴。“中国哲学逻辑结构论”是对中国哲学范畴的理论概括,是在反思以往哲学研究方法基础上提出的新的中国哲学研究方法,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
4. 提出并构建“传统学”。在20世纪80年代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大反思、大讨论中,张立文向全校学生开出“中国文化概论”课程,主编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丛书”,撰写了《传统学引论》一书,把传统学从文化学中分离出来,使之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在该书中,他提出了建构传统学的三方法,即纵横互补律、整体贯通律、浑沌对应律,探索了传统发生、发展、破坏、重建的历史进程,并厘定了传统学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提出了传统学构建的四要素,即传统的价值观念系统、传统的心理气质系统、传统的语言符号系统、传统的知识系统。传统学的构建,既是对传统文化理论体系的新诠释,也是为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生而进行的有力探索。
5. 构建“新人学”。由于传统学归根到底是关于人的学问,所以,张立文便从传统学转入人学的研究,主编了“传统人与现代人丛书”,并撰写了《新人学导论》一书。该书阐述了人的自我发现论、自我塑造论、自我规范论、自我创造论、自我关怀论、自我和合论,提出了生命五境界说(生命超越境、知行合一境、情景互渗境、圣王一体境、道体自由境),否定了卡西尔“人是符号的动物”,把人重新定为“人是会自我创造的和合存在”。
6. 提出并系统构建了中国哲学理论思维新形态——“和合学”。在1988年写作的《新人学导论》中,张立文就提出了人的“自我和合”的问题。1989年,先生撰写了《从宋明理学到和合学》一文,随后连续发表10多篇和合学论文,分析了从宋明“旧三学”到现代新儒家的“新三学”的局限,明确提出了“和合学的构建”的问题。1995年,《和合学概论——21世纪文化战略的构想》一书竣稿,并于次年出版。该书系统阐述了和合学思想体系。此后,《和合与东亚意识》(2001年)、《中国和合文化导论》(2001年)、《和合哲学论》(2004年)等书相继出版,进一步系统阐述了先生的和合学体系。和合学是在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中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原创性建构;是为了化解21世纪人类面临五大冲突和危机,回应中国文化所面临的三大挑战而建构的理论思维形态。为此,和合学提出了五大原理,即和生、和处、和立、和达、和爱原理,并构建了地、人、天三界,即和合生存世界、和合意义世界、和合可能世界。先生经过“自家体贴”,凸现了“和合”在中国文化中的价值,指出“和合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首要价值”。这使和合学既能真正继承中国文化的精髓,体现中华文明的内在气质,同时又具有世界视野,成为化解五大危机、建设人类和合精神家园的思想探索。(责任编辑 李乐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