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开放”是新课程的显著特征之一。新课程学科教学以开放摒弃知识源泉的封闭,以开放杜绝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单一,以开放打破课堂教学方法的僵化。总之,开放是一种解放,是对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和求知主动精神的张扬。有感于此,本人结合语文教学谈谈阅读教学的几种有效开放形式。
一、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其举措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教师不妨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绿绿的草原,弯曲的小河,成群的牛羊,牧羊人挥鞭放牧,嘴里还唱着草原民歌。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活动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和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草原的美丽景色,许多人完全陶醉了。以至于当音乐停息了,学生还沉浸在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放。
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形、色、声、律(节奏)的汇演,有力地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激发了课文与学生“对话”关系中的兴趣点,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在多种感官体验中活泼畅快,真正获得了探究、认识、审美、创新的乐趣。
二、开放学生情感体会的触动点
语文教材具有宽阔的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人文精神。很多优秀篇章关怀人的命运,同情人的磨难,祈祷人的幸福,尤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充满了怜悯之情。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捕捉这些故事中的感人情节、细节和思想情感,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与作者、人物、故事中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不由自主、细致深入地去品味、去咀嚼、去思考。这也就是说,要开放学生情感体会的触动点。例如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讲述了一位小女孩每天跋涉30里路去学校读书的感人故事(见教材插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触动学生的情感波澜的:课堂上的大眼睛女孩
在阅读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先让同学们读图,揣摩图片中蕴含的意味。
师:孩子们,老师好喜欢这个小姑娘!
生(纷纷):我们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说说你们对她的印象吧!
生1:她有一双大眼睛,很乖。
生2:她张大眼睛,看着前面的黑板,手里拿着铅笔。她很用功。
师:她的眼神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师:说得很好!这小姑娘的眼神里面是有故事的。让我们在课文中看看究竟吧!
教师不是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而是让他们先读图,在心灵受到敲击的感觉中萌生阅读课文的欲望。这就奠定了整篇课文阅读的思想情感基调:关注濒临失学的贫困儿童的命运,关怀、同情和帮助他们。毫无疑问,这篇课文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
三、开放学生思维活动的质疑点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开放教材研读的质疑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课文围绕“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写出了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对于这一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抓住学生思维的这一矛盾点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说:地球很美丽,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环境,所以它可爱;有学生说: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滥用化学品,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所以它容易破碎。此时,我适时播放人类破坏地球的一组画面,让学生从中感受地球的可爱和易碎。学生的思维在开放的质疑中得到了充实和训练。
四、开放学生能力提高的训练点
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进行,为他们语言和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评议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放的训练中发展学生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第二、三段的写法相似,都是用对比、比喻、排比的写法,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多媒体画面,而且一边欣赏一边读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仿照这两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描写家乡山水的片段。教师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篇短文展现在同学面前,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同时,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上述几种开放形式是有效且便于操作的,值得我们坚持和推广。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方式和路径应该还有许多,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
一、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
心理学认为,兴趣是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开发智力的钥匙。以往的语文阅读教学,教师不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意识,但其举措往往是建立在老师语言讲解基础上的,带有一定的强制性,并不能有效地刺激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教师不妨根据课文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将多媒体技术引进课堂,开放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点,使学习兴趣真正成为学习的动力。例如在《草原》一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画面上出示绿绿的草原,弯曲的小河,成群的牛羊,牧羊人挥鞭放牧,嘴里还唱着草原民歌。学生的情绪和思维活动伴随着优美的乐曲和娓娓动听的朗读,一边欣赏着草原的美丽景色,许多人完全陶醉了。以至于当音乐停息了,学生还沉浸在无穷无尽的遐想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兴趣点的开放。
多媒体技术调动了形、色、声、律(节奏)的汇演,有力地变“单一语言激趣”为“多个感官体会”,激发了课文与学生“对话”关系中的兴趣点,使学生的阅读学习在多种感官体验中活泼畅快,真正获得了探究、认识、审美、创新的乐趣。
二、开放学生情感体会的触动点
语文教材具有宽阔的知识背景、深厚的文化底蕴、厚重的人文精神。很多优秀篇章关怀人的命运,同情人的磨难,祈祷人的幸福,尤其对于社会生活中的弱者充满了怜悯之情。其中有许多感人的故事。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善于捕捉这些故事中的感人情节、细节和思想情感,带领学生进入课文的故事情境,使学生与作者、人物、故事中的感情发生共鸣,从而不由自主、细致深入地去品味、去咀嚼、去思考。这也就是说,要开放学生情感体会的触动点。例如四年级下册《渴望读书的大眼睛》,讲述了一位小女孩每天跋涉30里路去学校读书的感人故事(见教材插图)。一位教师是这样触动学生的情感波澜的:课堂上的大眼睛女孩
在阅读讲解课文之前,教师先让同学们读图,揣摩图片中蕴含的意味。
师:孩子们,老师好喜欢这个小姑娘!
生(纷纷):我们也喜欢!
师:为什么喜欢呢?说说你们对她的印象吧!
生1:她有一双大眼睛,很乖。
生2:她张大眼睛,看着前面的黑板,手里拿着铅笔。她很用功。
师:她的眼神深深地吸引了老师,让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
师:说得很好!这小姑娘的眼神里面是有故事的。让我们在课文中看看究竟吧!
教师不是让学生先读课文了解故事内容,而是让他们先读图,在心灵受到敲击的感觉中萌生阅读课文的欲望。这就奠定了整篇课文阅读的思想情感基调:关注濒临失学的贫困儿童的命运,关怀、同情和帮助他们。毫无疑问,这篇课文的教学一定是成功的。
三、开放学生思维活动的质疑点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为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善于开放教材研读的质疑点。例如《只有一个地球》这篇课文从人类生存的角度介绍了地球的知识,阐明了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的道理,说明了保护地球的重要意义。课文围绕“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句话,写出了地球的两重性,它既有可爱的一面,又有容易破碎的一面。对于这一点,有学生质疑:为什么说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我抓住学生思维的这一矛盾点组织学生讨论。有学生说:地球很美丽,它为人类提供了生活的环境,所以它可爱;有学生说:人类不加节制地开采、滥用化学品,破坏了地球的生态环境,所以它容易破碎。此时,我适时播放人类破坏地球的一组画面,让学生从中感受地球的可爱和易碎。学生的思维在开放的质疑中得到了充实和训练。
四、开放学生能力提高的训练点
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进行,为他们语言和能力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教师应有意识地把评议训练和能力提高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开放的训练中发展学生能力。例如《桂林山水》一课,第二、三段的写法相似,都是用对比、比喻、排比的写法,写出了漓江水的静、清、绿和桂林山的奇、秀、险的特点。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播放了桂林山水的多媒体画面,而且一边欣赏一边读文,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并仿照这两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描写家乡山水的片段。教师再选择有代表性的一篇短文展现在同学面前,师生共同评价修改。将训练的反馈进行开放,这样的开放训练,学生在自我参与中兴趣盎然,同时,作文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实践证明,上述几种开放形式是有效且便于操作的,值得我们坚持和推广。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语文阅读教学的开放方式和路径应该还有许多,还有待于我们在教学中不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