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杜甫传世约1450首诗中,内容包罗万象,家国变故、民间疾苦、田园山水、欢聚离苦,造就了一幅世道沧桑的悲凉画卷。杜甫用其毕生才华与人生际遇,大写了一个“悲”字:个人命运在历史现实下的无奈。因此,杜甫诗中固有的那股悲凉为本就自带七分“寒”意的寒食节更添几分忧感:年老思乡而作《小寒食舟中作》、对月思家而作《一百五十夜对月》、回首往事而作《熟食日示宗文、宗武》等等。笔者认为,杜甫通过其诗赋予了寒食节一种品格象征,即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关键词:杜甫;诗歌;节俗;寒食
作者简介:向虹瑾(1989.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化研究、杜甫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3
文学与民俗一直存在着一种“暧昧”的关系,阿切尔·泰勒在《民俗与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民俗与文学三个方面的关系:1、在许多文化中,民俗学与文学难以区分;2、文学中包含着来自民俗的因素;3、作家们模拟民俗。[1]可以说,文学成为我们窥见民俗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杜甫传世约1450首诗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家国变故、民间疾苦、田园山水、欢聚离苦,造就了一幅世道沧桑的悲凉画卷,成就了一位悲天悯人的伟大诗圣。杜甫用其毕生才华与人生际遇,大写了一个“悲”字:个人命运在历史现实下的无奈。因此,杜甫诗中固有的那股悲凉为本就自带七分“寒”意的寒食节更添几分忧感:年老思乡而作《小寒食舟中作》、对月思家而作《一百五十夜對月》、回首往事而作《熟食日示宗文、宗武》等等,在沉郁顿挫的诗语中让后世读者各自品味其中悲慨一二。
1、“寒食”释义——节俗溯源
寒食节,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百五节”或“一百五”,有禁火、冷食、掃墓等习俗,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因其隐喻思亲怀乡、感怀叹世之情,被文人广泛引用。尤其在唐宋诗词中,大量描写寒食题材的诗篇出现,并展现出当时的文化内蕴及独特风貌。
寒食节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习俗丰富众多。从其起源、变迁、文化内蕴的延伸等方面,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张勃的《寒食节起源新论》、丁雪梅《寒食节俗的文化阐释》阎好悦《论寒食节到清明节的 演变之路》、王剑《寒食节的兴衰——民众审美心理与国家意志的博弈》等文章中,或从民俗学的角度,或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寒食起源及节俗内涵作出了阐释。综其所述,现在学界流行寒食节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三种说法表面相异,却一脉相承。按照张勃在《寒食节起源新论》里面的提法:“禁火习俗与介子推其人其事及传说密切相关,它是在西汉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在早已存在的对介子推进行祭祀活动的基础上,杂糅了俗民对‘传说’的、却已经事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美好情感,杂糅了对神灵和禁忌的神性惩罚的畏惧而形成的。”[2],这段总结既全面地看到了这三种因素对寒食节形成的影响,又描述出其前后联系与关系的演变,对寒食节的起源与变迁给予了较为清晰的概括。
在《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3]一文中,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田级会通过在以介休为中心的晋中地区民俗考察,得出了一个关于寒食另一个较为新颖的说法——“敬土迎新传统”:寒食节即“百五节”,亦称“百五日”或“百五”,意即“百无禁许”,这一天行事无所禁忌,可做诸多平时不能之事。时值春天,代表着新希望新开始,便可脱冬衣换新装、花草搬出院子等百无禁忌。但涉及破土动土之事,如建房、锯树、移木等,须在这一天完成,或者至少应该有个启动仪式,否则当年运程不佳。
关于寒食节起源变迁之争议,依旧是学者们乐于探究的领域,新学说不断涌现,为我们解读寒食节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角。
2、杜诗“寒”俗——诗语记载中的节俗记忆
有唐一代的诗词中记载的寒食节民俗事项丰富多彩,按照唐川子在《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一文中:“唐代,寒食节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地域性的原本与神灵崇拜和禁忌有关的民间节日,逐步发展成一个熔铸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郊游娱乐为一体的全民性盛大节日”[4]的说法,寒食节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民众日常生活,禁火、寒食、乞火、赐火、扫墓、踏青等民俗活动成熟并在各个阶层得到推广。
杜甫历经了唐朝的由盛转衰,也见证了寒食节的正值兴盛,因此在杜甫诗中也保存下不少当时的寒食节俗。《小寒食舟中作》中“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一句提到的“食犹寒”,便是寒食节一最重要的民俗事项——寒食,亦即冷食。冷食习俗与禁火的习俗息息相关,正因为需要禁火,无法生火煮食,所以寒食这天需吃生冷之物。杜甫在《清明二首 其一》中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有记载,“朝来”即第二天起来起的是新火,说明经过前一天的禁火,清明这一天迎来新的开始。《清明二首 其二》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记载的便是寒食第二天起新火用的青枫。
寒食作为寒食节显著的民俗事项,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据王赛时在《唐代的寒食风俗》[5]一文中考证,唐代寒食节禁火是非常之严格,官府甚至派人到百姓家挨门挨户检查禁火寒食的情况,若有违者,则处以罚款或杖刑。李正封在《洛阳清明日 雨霁》中用“千门止烟火,九陌无尘土”来形容当时禁火的情形。在杜甫另一首诗《寒食》中有“汀烟轻冉冉”,也可见寒食这天百姓家中皆无烟火,偶尔只飘出昨日剩下的轻轻炊烟。
在《熟食日示宗文、宗武》中,诗人写道“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物过节也。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禁烟节。“陆机诗: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苍茫。黄希曰:唐制:寒食百官有墓茔在城外及在京畿外者,任往拜掃。”[6] 清明节扫墓插柳习俗早已形成,而在唐宋时期,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是清明节,二节紧紧相连,习俗也逐渐互相影响甚至合为一节,在初唐时期,寒食节扫墓已经蔚然成风。王建在《寒食行》一诗中有更为详尽的描写“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邱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清明二首 其二》中则描写了另外一种习俗——蹴鞠与秋千:“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唐代寒食节,盛行秋千、蹴鞠等系列娱乐活动,各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对唐朝时期的蹴鞠活动有过多的介绍与描写。
杜甫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寒食民俗画卷。其实,寒食节包含民俗活动众多远不止于此,特别是蹴鞠、秋千、斗鸡、拔河等带有体育健身的娱乐活动,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力,这正契合唐朝雍容大气保罗开放的社会氛围。但在杜甫诗中,却借说这些节俗表达了他的叹世感怀。
3、杜诗“寒”意——诗语表述下的象征阐释
杜诗中常借用、描写到寒食这一意象,向后世人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寒食节俗,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实象征着诸如回忆、思乡之情,诉说感叹年老归隐等之意。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被困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寒食节有感作《一百五十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杜诗详注》注:“前半,写思家之意,然无家二字,已暗埋五六。后半,写家人之情,然牛女二字,又彼此双绾。……斫桂光多,欲借此以豁愁怀。牛女渡河,豫言聚首有期。”[7]
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据陈贻焮的《杜甫评传》[8]记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判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一百五日夜对月》,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诗人居住夔州,又遇寒食节,感发作诗《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诗中的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物过节也。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禁烟节。鹤曰:天宝十载二月敕: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今后寒食,并禁火三日。”[9]
又到寒食佳节 ,回想自己一家依旧客居他乡不免感伤,至熟食之日,忽惊清明已逼,清明在次日也。陆机有诗云: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苍茫。唐制:寒食百官有墓茔在城外及在京畿外者,任往拜掃。诗人虽身在异乡,但看见的依旧是与京畿之地如出一辙的扫墓情形。汝曹催我老,谓己亦将为松柏中人矣。时光飞逝,汝等青年人只争朝夕,像是催促着我愈加衰老,感叹经历过的那些动荡年代、峥嵘岁月,我只剩下一把心酸老泪独自纵横。
为足前章之意,兼忆弟妹,紧接着又作《又示两儿》一诗: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
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令节成吾老”中令节即指寒食。在寒食佳节家人团聚之时,思念弟妹。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家从夔州入潭州,准备顺水路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此时诗人的心态应该是愈加凄凉,本来归心似箭,却又滞留途中,生活日渐拮据,身体也因受年老体弱的折磨逐渐消瘦。大歷四年(公元前769年),诗人漂泊于舟上,清明这天,诗人立于江边,眼看这番三峡美景,却无心欣赏,唯有紧迫生活与坎坷国途烦扰于心,作《清明二首》: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周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清明,即在寒食节后一二日,随着历史演变,清明寒食节俗多互相影响或融为一体。寒食禁火,清明即起新火。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在诗人笔下,眼前这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其实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而第二首,则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右臂已经动弹不得,耳朵也废聋,身体各处毛病不断,但还的忍者苦痛过着漂泊的生活。清明将至,眼前看到的蹴鞠与荡秋千的画面与十年前在故居长安所见如出一辙,岁隔万里,但却有着相同的习俗。多少年來,诗人像毡球像秋千飘泊动荡,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 大历五年(公园的770年)春,诗人杜甫淹留潭州。在小寒时节的这一天(寒食节的后一天),诗人卧船停靠在长沙段的湘江边,此时的杜甫处于去世前半年多,饱受年老体弱多病的摧残,一边观赏者江上岸边的景物,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作下《小寒食舟中作》一诗: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表现他暮年流落江舟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用一“愁”字贯穿全诗。《杜诗详注》注:“蔡琰《胡笳》有‘云山万里兮归路遐’一句,杜甫在此借用‘云白青山’这一意向至意长安。”[10]朱瀚曰:“时逢寒食,故春水盈江。老景萧条,故看花目暗……戏蝶轻鸥,往来自在,而云山万里空望长安,所以对景而生愁也。”[11]
诗题“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读杜甫的寒食诗,既能感受到唐代地道的民风民俗,如禁火、第二日起新火、荡秋千、蹴鞠、扫墓等,构建出一副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画卷;又能阅读出杜甫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从困居长安的无奈、到漂泊江上的心酸;更能体会诗人自始至终牵挂着的忧国忧民之心,不论身处穷山恶水还是恶病缠身,诗中除了表达回忆思乡念家等情感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为家国前途的牵挂与忧心: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无不吐露着诗人心系前线沙场、挂念家国安危的复杂心情。笔者认为,杜甫通过其诗赋予了寒食节一种品格象征,即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注释:
[1](美)阿切尔·泰勒:《民俗与文学研究者》[J].(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 彭海斌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2]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黄土文明研究》,2015年第5期。
[4]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5]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J].《民俗研究》,1990年第3期。
[6](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六册第1955页。
[7](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二冊第396页。
[8]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9](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955页。
[10](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95页。
[11](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96页。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 注 (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美)阿切尔·泰勒.民俗与文学研究者[J].(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 彭海斌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3]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6]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黄土文明研究》.2015.5.
[7]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8]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J].民俗研究》.1990.3.
[9]張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关键词:杜甫;诗歌;节俗;寒食
作者简介:向虹瑾(1989.8-),女,四川达州人,硕士研究生,四川大学文学人类学专业,研究方向:博物馆文化研究、杜甫诗歌研究。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32-0-03
文学与民俗一直存在着一种“暧昧”的关系,阿切尔·泰勒在《民俗与文学研究》一文中提出民俗与文学三个方面的关系:1、在许多文化中,民俗学与文学难以区分;2、文学中包含着来自民俗的因素;3、作家们模拟民俗。[1]可以说,文学成为我们窥见民俗及其文化的一个窗口。
在杜甫传世约1450首诗中,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家国变故、民间疾苦、田园山水、欢聚离苦,造就了一幅世道沧桑的悲凉画卷,成就了一位悲天悯人的伟大诗圣。杜甫用其毕生才华与人生际遇,大写了一个“悲”字:个人命运在历史现实下的无奈。因此,杜甫诗中固有的那股悲凉为本就自带七分“寒”意的寒食节更添几分忧感:年老思乡而作《小寒食舟中作》、对月思家而作《一百五十夜對月》、回首往事而作《熟食日示宗文、宗武》等等,在沉郁顿挫的诗语中让后世读者各自品味其中悲慨一二。
1、“寒食”释义——节俗溯源
寒食节,设在冬至后一百零五日,所以又称“百五节”或“一百五”,有禁火、冷食、掃墓等习俗,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因其隐喻思亲怀乡、感怀叹世之情,被文人广泛引用。尤其在唐宋诗词中,大量描写寒食题材的诗篇出现,并展现出当时的文化内蕴及独特风貌。
寒食节经历漫长的历史变迁,习俗丰富众多。从其起源、变迁、文化内蕴的延伸等方面,学界已有诸多研究。张勃的《寒食节起源新论》、丁雪梅《寒食节俗的文化阐释》阎好悦《论寒食节到清明节的 演变之路》、王剑《寒食节的兴衰——民众审美心理与国家意志的博弈》等文章中,或从民俗学的角度,或从历史学的角度对寒食起源及节俗内涵作出了阐释。综其所述,现在学界流行寒食节起源有以下三种说法:周代禁火说、古代改火说、介子推说。三种说法表面相异,却一脉相承。按照张勃在《寒食节起源新论》里面的提法:“禁火习俗与介子推其人其事及传说密切相关,它是在西汉社会的历史大背景下,在早已存在的对介子推进行祭祀活动的基础上,杂糅了俗民对‘传说’的、却已经事实化了的英雄人物的美好情感,杂糅了对神灵和禁忌的神性惩罚的畏惧而形成的。”[2],这段总结既全面地看到了这三种因素对寒食节形成的影响,又描述出其前后联系与关系的演变,对寒食节的起源与变迁给予了较为清晰的概括。
在《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3]一文中,四川大学博士研究生田级会通过在以介休为中心的晋中地区民俗考察,得出了一个关于寒食另一个较为新颖的说法——“敬土迎新传统”:寒食节即“百五节”,亦称“百五日”或“百五”,意即“百无禁许”,这一天行事无所禁忌,可做诸多平时不能之事。时值春天,代表着新希望新开始,便可脱冬衣换新装、花草搬出院子等百无禁忌。但涉及破土动土之事,如建房、锯树、移木等,须在这一天完成,或者至少应该有个启动仪式,否则当年运程不佳。
关于寒食节起源变迁之争议,依旧是学者们乐于探究的领域,新学说不断涌现,为我们解读寒食节提供了更为广泛的视角。
2、杜诗“寒”俗——诗语记载中的节俗记忆
有唐一代的诗词中记载的寒食节民俗事项丰富多彩,按照唐川子在《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一文中:“唐代,寒食节从一个土生土长的地域性的原本与神灵崇拜和禁忌有关的民间节日,逐步发展成一个熔铸祖先崇拜、神灵崇拜和郊游娱乐为一体的全民性盛大节日”[4]的说法,寒食节极大地丰富了当时的民众日常生活,禁火、寒食、乞火、赐火、扫墓、踏青等民俗活动成熟并在各个阶层得到推广。
杜甫历经了唐朝的由盛转衰,也见证了寒食节的正值兴盛,因此在杜甫诗中也保存下不少当时的寒食节俗。《小寒食舟中作》中“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一句提到的“食犹寒”,便是寒食节一最重要的民俗事项——寒食,亦即冷食。冷食习俗与禁火的习俗息息相关,正因为需要禁火,无法生火煮食,所以寒食这天需吃生冷之物。杜甫在《清明二首 其一》中有“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有记载,“朝来”即第二天起来起的是新火,说明经过前一天的禁火,清明这一天迎来新的开始。《清明二首 其二》中有“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记载的便是寒食第二天起新火用的青枫。
寒食作为寒食节显著的民俗事项,在诸多文学作品中均有体现。据王赛时在《唐代的寒食风俗》[5]一文中考证,唐代寒食节禁火是非常之严格,官府甚至派人到百姓家挨门挨户检查禁火寒食的情况,若有违者,则处以罚款或杖刑。李正封在《洛阳清明日 雨霁》中用“千门止烟火,九陌无尘土”来形容当时禁火的情形。在杜甫另一首诗《寒食》中有“汀烟轻冉冉”,也可见寒食这天百姓家中皆无烟火,偶尔只飘出昨日剩下的轻轻炊烟。
在《熟食日示宗文、宗武》中,诗人写道“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物过节也。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禁烟节。“陆机诗: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苍茫。黄希曰:唐制:寒食百官有墓茔在城外及在京畿外者,任往拜掃。”[6] 清明节扫墓插柳习俗早已形成,而在唐宋时期,寒食节的第三天即是清明节,二节紧紧相连,习俗也逐渐互相影响甚至合为一节,在初唐时期,寒食节扫墓已经蔚然成风。王建在《寒食行》一诗中有更为详尽的描写“寒食家家出古城,老人看屋少年行。邱垄年年无旧道,车徒散行入衰草……三日无火烧纸钱,纸钱那得到黄泉。”
《清明二首 其二》中则描写了另外一种习俗——蹴鞠与秋千:“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唐代寒食节,盛行秋千、蹴鞠等系列娱乐活动,各种影视作品、文学作品都对唐朝时期的蹴鞠活动有过多的介绍与描写。
杜甫诗中为我们展现了一幅丰富多彩的寒食民俗画卷。其实,寒食节包含民俗活动众多远不止于此,特别是蹴鞠、秋千、斗鸡、拔河等带有体育健身的娱乐活动,昭示着一种积极向上的健康活力,这正契合唐朝雍容大气保罗开放的社会氛围。但在杜甫诗中,却借说这些节俗表达了他的叹世感怀。
3、杜诗“寒”意——诗语表述下的象征阐释
杜诗中常借用、描写到寒食这一意象,向后世人展示了唐代丰富多彩的寒食节俗,却醉翁之意不在酒,实象征着诸如回忆、思乡之情,诉说感叹年老归隐等之意。
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正值安史之乱,诗人被困居长安(今陕西西安),寒食节有感作《一百五十夜对月》:
无家对寒食,有泪如金波。
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
仳离放红蕊,想像颦青蛾。
牛女漫愁思,秋期犹渡河。
《杜诗详注》注:“前半,写思家之意,然无家二字,已暗埋五六。后半,写家人之情,然牛女二字,又彼此双绾。……斫桂光多,欲借此以豁愁怀。牛女渡河,豫言聚首有期。”[7]
诗人不说寒食,是由于冬至离妻出门,近计算其日,足见离家之久与思妻之久。据陈贻焮的《杜甫评传》[8]记载,安史之乱后,杜甫携家逃难至风翔东北的鄜州,他把妻子儿女安置在羌村以后,就只身奔赴肃宗所在的灵武,以期为平定安史之乱出力,不料中途为判军所俘押至长安。在困居长安的一年多时间里,他感伤国事,思念亲人,写下《一百五日夜对月》,当时杜甫不知妻儿的生死,望月而思念家人。
大历二年(公元767年),诗人居住夔州,又遇寒食节,感发作诗《熟食日示宗文、宗武》:
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
几年逢熟食,万里逼清明。
松柏邛山路,风花白帝城。
汝曹催我老,回首泪纵横。
诗中的熟食日,即寒食节也。“秦人呼寒食为熟食日,言其不动烟火,预办熟食物过节也。齐人呼为冷节,又曰禁烟节。鹤曰:天宝十载二月敕:礼标纳火之禁,语有钻燧之文,今后寒食,并禁火三日。”[9]
又到寒食佳节 ,回想自己一家依旧客居他乡不免感伤,至熟食之日,忽惊清明已逼,清明在次日也。陆机有诗云:坟垄日月多,松柏郁苍茫。唐制:寒食百官有墓茔在城外及在京畿外者,任往拜掃。诗人虽身在异乡,但看见的依旧是与京畿之地如出一辙的扫墓情形。汝曹催我老,谓己亦将为松柏中人矣。时光飞逝,汝等青年人只争朝夕,像是催促着我愈加衰老,感叹经历过的那些动荡年代、峥嵘岁月,我只剩下一把心酸老泪独自纵横。
为足前章之意,兼忆弟妹,紧接着又作《又示两儿》一诗:
令节成吾老,他时见汝心。
浮生看物变,为恨与年深。
长葛书难得,江州涕不禁。
团圆思弟妹,行坐白头吟。
“令节成吾老”中令节即指寒食。在寒食佳节家人团聚之时,思念弟妹。
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携家从夔州入潭州,准备顺水路北归洛阳,终因时局动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只得以舟为家,漂泊于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此时诗人的心态应该是愈加凄凉,本来归心似箭,却又滞留途中,生活日渐拮据,身体也因受年老体弱的折磨逐渐消瘦。大歷四年(公元前769年),诗人漂泊于舟上,清明这天,诗人立于江边,眼看这番三峡美景,却无心欣赏,唯有紧迫生活与坎坷国途烦扰于心,作《清明二首》:
(其一)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绣羽衔花他自得,红颜骑竹我无缘。
胡童结束还难有,楚女腰肢亦可怜。
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
虚沾周举为寒食,实藉严君卖卜钱。
钟鼎山林各天性,浊醪粗饭任吾年。
清明,即在寒食节后一二日,随着历史演变,清明寒食节俗多互相影响或融为一体。寒食禁火,清明即起新火。诗篇开始,诗人紧扣清明时令入题。诗人清晨起来,匆匆赶路,清明新火正袅起缕缕新烟。天气晴暖,春光明媚,一叶小舟荡漾在万顷湖水之上。此景如诗如画,可惜在诗人心中惹起的却是阵阵苦痛酸愁。"客船"之"客"轻轻一点,把诗人从美好的自然境界拉回到残酷的现实人生,诗人不得不面对飘荡流离的艰难处境,幸福和快慰转瞬即逝。在诗人笔下,眼前这一幅明快爽朗、色调纷呈的清明风俗画,其实反衬自己悲凉暗淡的心怀。
第一首诗,诗人由清明景事兴感,抒写自己的悲惨遭遇与高洁志向,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情感段落。而第二首,则是第一首的继续和发展,着重写飘泊之感,情怀抒发则更挚切深痛而饱满。
(其二)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
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
十年蹴踘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
旅雁上云归紫塞,家人钻火用青枫。
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锈中。
春水春来洞庭阔,白苹愁杀白头翁。
诗人苦于飘泊,年老病废,右臂已经动弹不得,耳朵也废聋,身体各处毛病不断,但还的忍者苦痛过着漂泊的生活。清明将至,眼前看到的蹴鞠与荡秋千的画面与十年前在故居长安所见如出一辙,岁隔万里,但却有着相同的习俗。多少年來,诗人像毡球像秋千飘泊动荡,荆楚的清明风俗虽与长安相同,正因其同,却不得不使人忆起流窜四处的亲朋,这益使人难堪万分,柔肠寸断。 大历五年(公园的770年)春,诗人杜甫淹留潭州。在小寒时节的这一天(寒食节的后一天),诗人卧船停靠在长沙段的湘江边,此时的杜甫处于去世前半年多,饱受年老体弱多病的摧残,一边观赏者江上岸边的景物,触景生情感时伤世,作下《小寒食舟中作》一诗: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这首诗写在诗人去世前半年多,表现他暮年流落江舟而依然深切关怀唐王朝安危的思想感情,用一“愁”字贯穿全诗。《杜诗详注》注:“蔡琰《胡笳》有‘云山万里兮归路遐’一句,杜甫在此借用‘云白青山’这一意向至意长安。”[10]朱瀚曰:“时逢寒食,故春水盈江。老景萧条,故看花目暗……戏蝶轻鸥,往来自在,而云山万里空望长安,所以对景而生愁也。”[11]
诗题“小寒食”是指寒食的次日,清明的前一天。从寒食到清明三日禁火,因此首句说“佳辰强饮食犹寒”,次日清明,始有新火,故食犹寒。每遇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是写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读杜甫的寒食诗,既能感受到唐代地道的民风民俗,如禁火、第二日起新火、荡秋千、蹴鞠、扫墓等,构建出一副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画卷;又能阅读出杜甫历经坎坷的人生历程,从困居长安的无奈、到漂泊江上的心酸;更能体会诗人自始至终牵挂着的忧国忧民之心,不论身处穷山恶水还是恶病缠身,诗中除了表达回忆思乡念家等情感外,还有一个共同之处,便是为家国前途的牵挂与忧心:消渴游江汉,羁栖尚甲兵、不见定王城旧处,长怀贾傅井依然、秦城楼阁烟花里,汉主山河锦绣中、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无不吐露着诗人心系前线沙场、挂念家国安危的复杂心情。笔者认为,杜甫通过其诗赋予了寒食节一种品格象征,即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精神。
注释:
[1](美)阿切尔·泰勒:《民俗与文学研究者》[J].(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 彭海斌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第54页。
[2]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年第3期。
[3]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黄土文明研究》,2015年第5期。
[4]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5]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J].《民俗研究》,1990年第3期。
[6](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六册第1955页。
[7](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二冊第396页。
[8]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182页。
[9](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1955页。
[10](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95页。
[11](清)仇兆鳌 注,(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第2496页。
参考文献:
[1](清)仇兆鳌 注 (唐)杜甫撰.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5.
[2](美)阿切尔·泰勒.民俗与文学研究者[J].(美)阿兰·邓迪斯《世界民俗学》.陈建宪 彭海斌译[C].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年.
[3]陈贻焮.杜甫评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4]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张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3.
[6]田级会.节气民俗:时间观念中的黄土社会——以介休节气民俗考察为中心[J].黄土文明研究》.2015.5.
[7]唐川子.试论唐代诗人笔下的寒食节民俗[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1.
[8]王赛时.唐代的寒食风俗[J].民俗研究》.1990.3.
[9]張勃.寒食节起源新论[J].西北民族研究.2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