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很多偏离“以音乐为本”的现象,不少教师虽然点子多,但对于新教材、新教学理念理解不透、挖掘不深,没有真正理解综合的内涵,过于注重传授知识,使教学流于形式。因此,教師应多关注学生、关注音乐,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让音乐教学回归本色。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音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6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让我们的音乐教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音乐课堂做进一步的反思时,我们会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秀”课:媒体秀、表演秀;在大张旗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假课、空心课。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教学,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音乐课堂中的“音乐”在哪里?学生真的学到“音乐”了吗?
一、喧宾夺主,过于注重学科综合
新课标提出“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但我觉得在音乐课的综合方面应该是有条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而不应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节音乐课会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成了一个五彩拼盘,偏离音乐本质,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进行教学,没有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一上课便把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幅幅精致的图画,足足播放了十多分钟,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绘制草原图,讲述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上,但对演唱歌曲只是草草带过,其中常听到教师说道:“我们再来唱—遍,笑起来,表情好一点,要唱得有感情。”而学生此时的兴趣点却偏向于手工制作、佩戴蒙古族饰品等,导致课堂中的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课上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内容,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引导学生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等,但要讲究适度,不能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的本质给模糊了。音乐课要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那么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本课音乐学习而服务的,为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音乐本质。
二、蜻蜓点水,过于追求教学形式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艺术教学就是在艺术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的情绪在音乐中得到激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根据音乐进行表演与创作,都能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
例如,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位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在她的课堂上,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多媒体的介入:或者精美的图画,或者搞笑的卡通动画。学生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分角色进行扮演,还有的朗诵和律动,课堂非常热闹。整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既要学生参与讨论,又要学生即兴表演,还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学目标繁多,各个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
基于此,我不禁思考: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道一定要用多媒体,一定要既有讨论,又有表演和创作吗?如果我们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欣赏图画上,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静静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中加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进行创新教学,真正的课程教学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肌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三、无端参与,过于凸顯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感染”。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设计课堂表演这一环节,但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体现了艺术教学的参与性原则,就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中的某个环节时,先让学生聆听完一遍乐曲,随后问道:“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参加狂欢节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想用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忙着拿乐器,有的在大声喊叫,有的站在旁边看着同学,好久也位置即时生成各种附点节奏,这样的音乐游戏不需要语言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附点节奏的时值。由此可见,将简易的音乐知识设计成游戏来具化教学,既达到音乐课程目标,又收到教学成效,使学生在生成性的音乐游戏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幸福感。
二、关注幸福课堂表征的教学实施
1.扎根音乐本位,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音乐幸福课堂的表征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科本位。音乐学科的本位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抓住音乐的学习领域和基本要素,形成鲜明的学科特点。例如,教学《大风车》一课时,教师需要抓住教材重、难点,开展节奏、歌唱、表演三大音乐领域的教学活动,凸显音乐本位。附点节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将作品中的八分音符进行逐步演变,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附点节奏知识,并正确打击附点节奏。
如第一部分分为两个节奏,节奏一“4/4 ×0 ×0 ×0×× | ×× ×× ×- ||”,教师先指导学生复习四分休止符0和八分休止符0,再将知识迁移到节奏谱中掌握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混合拍。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音乐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068(2017)18006202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新的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让我们的音乐教学进入了一个新天地。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对当前的音乐课堂做进一步的反思时,我们会感觉到不少教师对课程改革缺乏全面的了解。在繁花似锦的课堂教学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秀”课:媒体秀、表演秀;在大张旗鼓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中,我们看到了许多假课、空心课。许多音乐课堂上充斥着越来越多的非音乐活动,偏离音乐教学,使得我们有必要回头审视:音乐课堂中的“音乐”在哪里?学生真的学到“音乐”了吗?
一、喧宾夺主,过于注重学科综合
新课标提出“学科综合”的教学理念,但我觉得在音乐课的综合方面应该是有条件的,必须以音乐为本,以音乐丰富的情感体验、绚丽多彩的艺术表现形式作为学生探究的主要目标。而不应该看到这样的现象:一节音乐课会让你分不清是语文课还是地理课,成了一个五彩拼盘,偏离音乐本质,在音乐的外围问题上进行教学,没有完成音乐教学目标。
例如,教学《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教师一上课便把精心准备的教学课件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领略内蒙古大草原美丽的风光。—幅幅精致的图画,足足播放了十多分钟,该教师似乎觉得学生对蒙古族的了解还不够,让学生动手制作蒙古族饰品,绘制草原图,讲述蒙古族的风土人情。随后教师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学唱歌曲上,但对演唱歌曲只是草草带过,其中常听到教师说道:“我们再来唱—遍,笑起来,表情好一点,要唱得有感情。”而学生此时的兴趣点却偏向于手工制作、佩戴蒙古族饰品等,导致课堂中的音乐教学流于形式。教师在课上安排了大量的教学内容,有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如让学生了解蒙古族的民族风情、激发学生的学唱兴趣、引导学生将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进行有效融合等,但要讲究适度,不能为了体现音乐课的综合性而把音乐的本质给模糊了。音乐课要融入其他学科的内容,或用其他学科的内容来加强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与体验,那么所选内容必须是为本课音乐学习而服务的,为的是让学生能更好地学习音乐,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因此,音乐课的综合不能喧宾夺主,不能偏离音乐本质。
二、蜻蜓点水,过于追求教学形式
音乐是一种非语义性的信息,是一种不具象的艺术。艺术教学就是在艺术中获得情感体验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想象空间,使其的情绪在音乐中得到激发,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之中。适当运用多媒体技术、学生之间的相互讨论和根据音乐进行表演与创作,都能为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提供条件。
例如,有一次参加教学观摩活动,听了一节音乐课,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位青年教师对多媒体的运用。在她的课堂上,几乎每一个教学环节都有多媒体的介入:或者精美的图画,或者搞笑的卡通动画。学生一会儿看动画片、欣赏图片,一会儿分角色进行扮演,还有的朗诵和律动,课堂非常热闹。整节课的教学容量很大,既要学生参与讨论,又要学生即兴表演,还要学生进行艺术创作,教学目标繁多,各个教学环节如蜻蜓点水,一节课下来,留在学生脑海里的仅仅是浮光掠影。
基于此,我不禁思考:为了体现新的教学理念,难道一定要用多媒体,一定要既有讨论,又有表演和创作吗?如果我们把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欣赏图画上,虽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但是根本没有时间让学生静静地体验音乐、感受音乐,反而禁锢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认识,我们不能仅仅理解为在传统教学手段中加入多媒体技术,利用其进行创新教学,真正的课程教学改革应是多做“减法”——减掉那些附着在教育肌体上各种各样的外衣,让教育现出自己的真身,而不是做太多的“加法”。
三、无端参与,过于凸顯学生主体性
新课标指出“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教师要使学生在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感染”。很多教师在上课时都会设计课堂表演这一环节,但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体现了艺术教学的参与性原则,就凸显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却没有认识到什么样的参与才是真正的参与。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动物狂欢节》中的某个环节时,先让学生聆听完一遍乐曲,随后问道:“同学们,你们想扮演小动物参加狂欢节吗?下面就让我们唱着歌曲尽情地跳起来吧,你们想表演什么动物就表演什么动物,想怎么表演就怎么表演,想用什么乐器就用什么乐器……”教室里可热闹了,学生乱作一团,有的忙着拿乐器,有的在大声喊叫,有的站在旁边看着同学,好久也位置即时生成各种附点节奏,这样的音乐游戏不需要语言解释就能让学生理解与掌握附点节奏的时值。由此可见,将简易的音乐知识设计成游戏来具化教学,既达到音乐课程目标,又收到教学成效,使学生在生成性的音乐游戏中获得知识,提升学习幸福感。
二、关注幸福课堂表征的教学实施
1.扎根音乐本位,激发学习兴趣
构建音乐幸福课堂的表征之一就是要突出学科本位。音乐学科的本位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能抓住音乐的学习领域和基本要素,形成鲜明的学科特点。例如,教学《大风车》一课时,教师需要抓住教材重、难点,开展节奏、歌唱、表演三大音乐领域的教学活动,凸显音乐本位。附点节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教师应将作品中的八分音符进行逐步演变,循序渐进地指导学生掌握附点节奏知识,并正确打击附点节奏。
如第一部分分为两个节奏,节奏一“4/4 ×0 ×0 ×0×× | ×× ×× ×- ||”,教师先指导学生复习四分休止符0和八分休止符0,再将知识迁移到节奏谱中掌握八分音符和八分休止符的混合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