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民族院校办成为西部地区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ankun729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 章 认 为 西 部 民 族 地 区 发 展 落 后 的 最 根 本 的 原 因 是 结 构 性 人 才 缺 乏 ,而作为为西部培养人才的民族院校存在严重问题:第一,民族院校没有针对西部民族地区发展需要设置专业,导致西部民族地区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奇缺,大量学非所用的毕业生无法就业;第二,中央民院与地方民族院校办学层次重合。因此应尽快调整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拓展办学思路:第一,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将中央民族大学办成专门培养顶级民族问题研究人才的高等学府;第二,其他的10多所民族院校要根据各地需要,有针对性的办成各类专业技术院校,以适应西部民族地区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关键词】西部大开发;民族院校;发展思路;美好家园建设
  一、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原因分析
  我国的西部,地广人稀,经济不发达。据国家有关部门的披露:我国西部地区(实指经济不发达地区)占国土总面积的71%,人口占28.9%。据2005年的统计:西部的工农业总产值只占全国的16.9%,2/3国土只产出1/6的财富,相差十分悬殊,而且和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资料显示,从农民的年人均纯收入来看,西部地区农民人均收入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且差距逐渐拉大。2005云南省年比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低了1195元。1978年—2005年,云南一些民族县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只有全国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的1/4。这是西部地区普遍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是西部地区延续数千年的生产方式及生产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改造。
  从根本上解决的办法只有持续提高西部地区各类生产的科技水平,提高经济效益。而这就需要有众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源源不断地进入西部地区各生产领域,引导并帮助西部人民提高生产经营能力,才能更好地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大建设,收到更好的效果。
  西部地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的原因,择要无非是以下几点:
  1、“孔雀东南飞”
  建国以来,为了更快地提高西部地区及少数民族人民的文化,国家实行了多项助学政策。因此,年年有数以万计的各族青年进入大专院校学习。但,毕业后大都留在大、中、小城市工作、生活,回本乡本土工作生活的寥寥无几,形成了西部贫困地区人民含辛茹苦为发达地区、相对发达地区培养输送人才的现象。
  2、西部地区的各级政府对西部大开发准备不足,没有有意地储备众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方案早已面世,并已见成效。但,西部地区相当多的省(区)、市、县政府对西部大开发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也未能主动出击迅速扩大招收、培养、储备本省(区)经济大发展所需要的、为数众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求在西部大开发中有长足的发展。似乎依然处在等着“水涨船高”——东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浪潮自然推动西部实现“四化”的心态。待到国家实施西部地区大开发,才发现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缺乏各类科技支撑的问题。
  3、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主导思想未实施到位
  建国以来,在中央和地方设立了十多所民族大专院校。但都是旨在提高少数民族人民文化水平的文科院校,没有直接作用于少数民族群众的生产、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的理工专业。从全国的大学教育的布局看,也缺少直接作用于少数民族地区生产生活的大学教育内容。如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人民多生活在相对缺水的地区从事农牧业,但至今未听见哪个大专院校设有“高原农业”或“山地农业”系,专门为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我国西部荒漠几近国土面积的1/3,但我国的农业大学、畜牧院校屈指可数,更没有治理沙漠专业。西部的物产丰富,但从未见有“土特产”生产加工经营专业。还有西部地区生息着30多个民族的人民,每个民族在生存发展过程中都积累了很多加工具有本民族的特色工艺品的技能。但从未听到过有大专院校设立“少数民族工艺品系”、来研究开发少数民族工艺品。再如,西部多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医药学文化,并且一直在为本民族人民医病疗伤,如蒙医药、藏医药学、壮医药、维医药等。但我国好象也从没设立“少数民族医药学”专业,培养医护人员及研究开发少数民族医药,等等。因为我国的国民教育体系中缺失一些针对西部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的内容及设置相应的大学教育内容,导致了西部地区的少数民族数千年延续下来的生产生活方式没有多大改变,还有一些民族在生活上也没有非常大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民族大专院校为适应形势做了很大努力,增设了好多专业扩大招生,有些院校的在校生已达万人。但因为对国家兴办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宗旨理解不够,再加上定位于文科院校,扩大的范围受限。因而,各院校绞尽脑汁增设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是和少数民族不能说没有一点关系,但不设也可以的专业。有些院校以为招收相当比例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教育就是完成了他们的历史责任。这是一种误解。
  国家开办的普通院校是以培养全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主要任务(招收的少数民族学生比民族院校还多)。而少数民族大专院校应该是以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培养人才的、尤其是为解决各民族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及新出现的具有特殊性的问题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众所周知,党的民族政策是为提高各民族的文化、发展经济,提高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制订实施的,而民族院校是为了深入贯彻落实民族政策而开办的教育机构。在实际运作中,更应该完全、不折不扣地贯彻实行民族政策。因此,在国家进入以“经济建设”为主后,就应及时调整办学方向,以一个华丽转身办成直接为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高等学府,按照西部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开设专业,源源不断地培养、输送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为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出大力,充分展现出民族院校的社会作用,以落实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深切期望。
  二、调整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使民族院校驶入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有必要重申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宗旨,尽快调整民族院校的办学方向,使民族院校驶入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轨道,使民族院校的努力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节奏同步——以全局性、前瞻性、科学性的思维设置系科,并能随时根据西部大开发的需要开设新的专业,办出非常好的社会效果。我国的少数民族大学教育已开办半个世纪,目前应当以西部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为中心任务,对从前设置的系科进行必要的调整,合则留,不合则弃,以保证有限的精力和物力集中在为西部大开发建设给力的专业上培养出更多的“雪中送炭”型的人才。
  据一材料载:中央民族大学从开办之初就设有蒙、藏、朝鲜、维哈等民族的语言文学专业,一直招生培养至今。现在看起来应该进行调整。因为这几个民族所在的省(区)也年年都在依本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招生进行培养,陆续地走上工作岗位,而中央民族大学的语言文学专业的毕业生成了计划外培养的人才(还有一些专业的毕业生亦同),出现就业困难。据说,2005年新疆克孜勒孜州有5200名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待就业。和田地区有13000名大专院校毕业生等待政府安排工作。而该州每年充其量安排600人。现有的待业大学生需20年才能安置完(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而且还在逐年增加。一方面是广大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十分短缺,另一方面我们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培养出来的众多的大专院校毕业生却不能投入工作,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出力。那么,我们的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指导思想是不是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了偏差呢?在系科的设置上出现了重大的失误呢?从目前看,我们确有必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西部地区的长远发展考虑,对各院校设置的系科进行全面的调整,以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使民族院校发挥出更大的社会作用。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不发达,但是物产极为丰富,蕴藏着巨大的实现“四化”的潜力。因此,少数民族大学教育对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改革开放以来的无数成功实例证明:只要将现代的科技导入西部地区就会有力的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生产,改善少数民族人民的生活,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仅从近几个月的报道就看得非常清楚:
  从一位上海某大学毕业的男青年回到鄂西巴东县,成立散养土鸡合作社。由他供应雏鸡,三四个月收购,统一销售的方式带动了他家周边的六个村子养土鸡 。经三年,现已达到年产20万只鸡的规模,养鸡户均收入1—3万元。他本人的年收入达到200—300万元。
  一位叫张明明的男青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留京工作。之后辞职回到内蒙林西县,办了一个年出栏7--8000只育肥羔羊的饲养场。由于他有文化,敢于探索,他育肥的羊的售价每斤比当地牧民高出2—3元,还成了抢手货。他个人的年收入也达到7、800万元。
  这类的例子非常多,都清楚的说明了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历史使命——根据我国西部大开发、大建设的需要源源不断地培育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将国内外先进的经营管理的技术、生产技术导入西部地区,将会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建设,提高西部地区各民族人民的生活水平。
  三、人才问题是西部发展中最大的问题
  土地沙化,是人类的无知造成的苦果。但有很多事实都说明,沙化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治理。
  有很多尽人皆知的实例。在内蒙栽些树,就有效地遏制了蒙古高原的沙尘暴肆虐华北及北京的局面。陕西榆林地区农民牛玉琴(女)、石光银带领家人扛着镢头上山,自费植树,在陕西榆林地区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同时由于当地政府组织有方,榆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由12%提高到30%,基本消除了风沙灾害,使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
  我国的治沙问题,只要作为国家的攻关项目,以国力攻关,持续不断地努力,就会“人进沙退”,沙漠变绿洲。这就有赖于我国教育培养出众多的治理沙漠的专业技术人员深入沙区和沙区人民同心同德治理沙漠,发展畜牧业。以国家和沙区人民持续不断地努力,形成合力,制服我国境内的“沙龙”,以社会主义的优越创造人间奇迹。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几乎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所需要的只是个时间问题。如西部荒漠的缺水问题,给西部人民带来了很多痛苦和麻烦。但,地球不是绝对缺水(还有浩渺的海水),只是相对缺水。从自然界的种种迹象看,只要有水就能治理荒漠,制服大沙漠。当然,广袤的西部地区生息着几十个民族。各民族从远古以来形成的问题及在今后的发展中时时发生的问题都需要妥善解决,以尽快实现“四化”。这是担在我党肩上的纷繁复杂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而今,西部大开发已实施十年。我国为西部大开发打好了基础:开通空中航线,修通了青藏铁路、南疆铁路、公路到乡、电灯电话(宽带)入户,疏通边贸,初步形成覆盖西部地区的科技、商贸、网络和体系,大力推广先进的农牧业技术,正在将西部一点一点地融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流。
  为了大力促进西部大开发,我们应该调整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办学方向,将民族院校办成直接为西部大开发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基地(也可以说是人才开发),以众多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不断提高西部人民的自我发展能力,开拓创新,建设美好的家园。在西部为我国打造一个生态安全屏障,使西部人民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四、西部少数民族大学教育发展思路
  我国西部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思路是“提高文化、发展经济”。应理解为是 “学习先进技术,发展经济,实现四化。”因此,我国少数民族大学教育的方向及内容的调整,应以西部人民提高从自然界及人类社会摄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发展经济实现“四化”及“全球化”的需要进行调整。
  为了使少数民族大学教育更快地现代化、专业化,培养人才更有力度,应将现有的民族院校改为专业技术大学。鉴于我国已成功消除了民族隔阂、民族歧视,故不必叫做“少数民族XX大学”,以免给人造成一种比较特殊的感觉。   从长远发展看,以叫“西部XX大学”更为得体。又因为西部地区必将进入商品经济社会,因此,尽可能的冠以“经济”二字,重点讲授各类生产项目的经营管理,投入产出问题,意在弥补西部地区的各民族在长久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缺失的一课,加速西部地区的市场化。西部各类大学的设置,似应包括以下类型:
  “西部政治理论学院”、“西部行政管理学院”(培养各级政府的领导)、“西部农业经济大学”(应设有“山地农业经济”专业)、“西部畜牧业经济大学”(应设有“高原(荒漠)畜牧业专业”和“山地畜牧业经济专业(散养))、“西部环保与林业经济大学”、“西部财政金融大学”、“西部商贸大学”(内设“物流”及“边贸”专业)、“西部工业经济大学”、“西部理工大学”(内设“交通运输”、“计算机”、“物理化学”专业)、“西部传媒大学”、“西部工艺美术大学”(讲授制作及走向世界问题)、“西部中医药大学”(内设西医、护理、中医药、藏医药、维医药、壮医药、傣医药等专业——因为国家为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的健康水平而分配去的医生大都退休后,西部将会闹“医荒”)、“西部教育大学”等。尽量涵盖西部的现在及今后发展的方方面面,设置能够有力地促进西部大开发、大建设及加速西部近现化的专业,将原来的民族院校办成为众多立志为西部大开发贡献聪明才智的各族青年攻读自己喜爱的专业,掌握技能的高等学府。使这些人毕业后进入西部大开发,促进西部的“四化”。但是,如果改为新大学运作难度大,也可将现有的民族院校升级为综合大学,内设事关西部大开发专业学院运转,也能有非常好的效果。
  我国至今没有形成一个金字塔形的少数民族教育体系,也没设专门培养顶级民族问题研究人才的高等学府(影响了国际化)。中央民族大学与其他的10多所民族院校在同一平台上运转,都在办大专、本科带些研究生。
  为了从全方位、全球化的高度研究我国的民族问题,促进各民族的进步发展,应将中央民族大学改成“中央或(国家)民族问题研究院” (有些部委设有多个研究院),除保留艺术类的本科生外,其余则全部招收研究生,大力培养研究民族问题,能与世界各国广泛的交流的顶级专家学者,积极寻求圆满解决我国民族方面问题的方案、方法,以推动我国各族人民的思想认识水平不断提高,使之与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中央(或国家)民族问题研究院似可设以下几个学院:
  “政治理论研究生院”(研究马列、毛泽东思想及我国的政治理论、政策)、“行政管理研究生院(研究西部地区的管理)”、“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研究生院”、“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生院”、“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研究生院”、“民族语言文学研究生院”、“民族教育研究生院”、“民族医疗卫生研究生院”、“民族工艺美术研究生院”、“民族音乐研究生院”、“民族舞蹈研究生院”、民族绘画艺术研究生院“等二级学院招收硕士、博士研究生,加强民族理论队伍。为了与时俱进提高西部地区县级领导干部的政治理论和政策水平,可设“民族地区干部进修学院”以半年为一期轮训县级领导干部。为西部大开发加力。另外,为了加强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可设“国际文化交流学院”,以“艺术三院”每年共招600人,各学院平均招收100名各类研究生计,每年新入校1600—1800人。学生总数将会在6000—8000人左右。同时,各学院还可经常举办相关问题的短期研讨班,使民族研究的成果及时深入社会发展,加速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其他文献
沃林格在他1907年出版的《抽象与移情》一书中对当时流行的“移情说”首次从主体出发,并对艺术风格的形态进行了心理学研究,全面阐述了与之相对应的另一种抽象艺术原则,对解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江南道泉州、潮州之间山民啸乱,高宗诏朝议大夫、固始人陈政统领岭南行军总管事,率府兵3600名、军校123员前往闽南镇抚。陈政所部入闽后初战获胜,后因将士水土不服,寡不敌众,退守九龙山,且耕且守,同时向朝廷求援。次年,陈政兄陈敏、陈敷率领“五十八姓”军校等共5000多人增援,陈政子陈元光、母魏氏也随军前往。后平定啸乱,府兵及眷属就地安家,不还故里。  从这些移民后裔比较集
本研究的目的是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探讨外国公司在对华广告中如何反映本土文化价值观以及地方语言特色来吸引中国的消费者。为达此目的,作者从电视、杂志以及网络中搜集到
谈到皇家建筑档案,一般先提起的都是样式雷图档。而单士元先生的《故宫史话·著名建筑匠师》中有这样的记述:清代有样式房、销算房承办制度,皆世守之工,分掌营造事业。凡兴作由样式房进呈图样,奉准后再发工部或内务府算房编造各作做法和估计工料。“‘算房刘’有刘廷瓒、刘廷琦,‘算房梁’有梁九,‘算房高’有高芸(字兰亭)。专应疏浚沟渠工程的‘沟董家’是董姓之家。” 可见,在晚清皇家建筑行业里,算房刘、算房高、沟董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