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段小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培育之我见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Hol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对核心素养相关理论的学习与探究,笔者发现:越是精细的教学,越能保证核心素养的落地。基于这一认识,笔者针对小学中段语文学科的阅读教学,对核心素养培育进行了潜心研究。下面对研究过程中的相关思考作一总结。

一、阅读素养支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有研究者认为,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具有四种能力表现:阅读理解力、语言表达力、思维发展力和文化感受力。基于此而确定的小学语文核心素养发展的策略是:在教学目标上,“一课一得”教语文;在教学内容上,“因文而异”教语文;在教学形态上,丰富多样教语文。
  阅读教学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种能力的同步培养。提高阅读素养,在客观上起到支撑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例子来更好地梳理这一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中有《走,我们去植树》这一课文。在指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四种能力的角度去实施教学。让学生读通课文,读懂课文,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基于这一需要,让学生去理解什么是“和煦的春风”,“荒滩、沟渠、山坡、公路”又能够构建出什么样的生活情境,“红领巾的欢声笑语”是一种什么样的写作方式,为什么说“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这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阅读理解,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力。而通过阅读去理解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阅读理解与思维发展实际上是同步发生的,阅读理解是形式,思维发展是实质,前者保证后者,后者反推前者。而从文化感受力的角度来看,植树本身就是极具文化意义的。3月12日是植树节,是国家以法律形式宣传保护树木、动员全社会参加植树造林为活动内容的节日。回溯历史,可以发现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与我国的植树造林工程有着无法割舍的关系。在中山先生1925年3月12日去世以后,每年的3月12日全国都会举行大规模的植树活动……新中国成立后,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提议:每年的3月12日为植树节,一直延续至今。因此植树这一主题,既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国家文化传承的一种体现。认识到这一点,就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感受力。
  阅读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成果,首先應该指向学生阅读兴趣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快感,让学生在阅读中赏心悦目,甘之如饴。笔者专门研究过小学中段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结果发现: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而言,阅读兴趣的激发与培养,更有效的方式应当是将阅读与他们天生感兴趣的事物结合在一起,然后通过兴趣的迁移,使得他们对阅读产生兴趣。笔者在研究过程中,曾经做过下面这样的试验。
  笔者对学生兴趣进行调查之后发现,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对动画、简单的互动游戏、具有一定内涵的绘本等比较感兴趣,而这些对象中尽管包括了绘本,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兴趣落脚点并不在阅读本身,而是对故事情节、游戏情节等等的兴趣。相对于阅读而言,这些兴趣的产生往往基于学生的直观感受,这符合这个阶段学生的兴趣特点,越是直接的感知刺激,越容易激发他们的兴趣。后来笔者尝试在课堂上播放《虹猫蓝兔七侠传》,笔者让他们看动画片中的背景渲染,感受其中的山河湖海,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让我们来形容这么美的风景,我们会用什么样的文字呢?
  问题永远是驱动学生思考的最佳方式。在这个问题的驱动下,学生提出了重新观看动画片的要求,笔者满足了学生的这一要求。学生这个时候的注意力就转移到其中的风景上,笔者也不失时机地跟学生商量:老师这儿准备了专门的播放风景的一段,大家想不想看呢?学生自然是想看的。看完了之后,有学生提出:也不知道别人是怎么写这种带有古典风情的风景的。笔者要的恰恰是这个问题,顺着学生的要求,笔者再让学生去阅读《江南春》,学生读到其中的“千里莺啼绿映红”“多少楼台烟雨中”这些句子时,他们仿佛眼前真的出现了江南春的画面似的。更令人高兴的是,之后还有学生跟笔者追着问:有没有其他写美丽风光的诗?于是笔者先让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早发白帝城》《春晓》等诗,然后再向学生推荐了《鸟鸣涧》《题都城南庄》《山居秋暝》等古诗。这个时候我们会发现,由于有了兴趣驱动,明确了阅读主题,所以学生在读这些诗的时候丝毫没有被迫读书的感觉,而是有着自身的内驱力。
  这个时候回过头来看前面的教学设计,虽然多花了几分钟跟学生一起看动画片段,并讨论相关的问题,但是却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兴趣,而且能够将学生兴趣由直观感受迁移到古诗阅读上,这种兴趣的迁移,成为学生内心涌动阅读兴趣的源泉。

二、语文阅读教学借力深度学习理论


  在核心素养培育的学习与研究中,笔者注意到深度学习是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途径。而在相关的研究中,有同行指出:深度学习与语文核心素养都注重三维目标的整合,注重真实情境中学生的主动学习与建构,注重问题解决与高阶思维等能力的培养……引领学生经历深度学习过程,能培养学生整合关联的阅读思维,提高表达力、学习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深度学习能力,提升核心素养,为其长远发展奠基。
  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借助深度学习的理论,努力促进学生阅读思维的培养、批判思维的培养,生成思维能力——包括对文本的理解能力,以及批判阅读的意识与能力。深度学习在语文阅读中最有效的体现,就是学生带着原有的认知经验与所阅读的文本相互作用,最终体现为学生对文本意义的理解以及延伸。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在阅读某一篇文本之后,学生能够想到多少,体现了他阅读的深度。譬如读《苹果里的五角星》,学生能够读懂五角星的出现,是由于切的角度不一样,这是对文本的直接理解。而如果从深度学习的角度来看,除了这种直接理解之外,还可以基于发散性思维将学生的阅读引向深入。
  这样使得学生的思维超越了课文本身,他们开始比较课文中的我与小男孩在思维上的差异。他们开始比较课文中的“我”与真实的“我”(学生自己)的差异,他们试图通过这些差异的寻找,让真正的“我”能够在生活中变得像小男孩那样善于发现……这些认识的形成,都是超越文本、超越阅读预设的,都是深度学习的体现。而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会在问题的思考过程中得到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也会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培养。这个过程同时又是创造性思维发挥作用的过程,因此可以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多个要素都得到了培育。
  总之,对于小学中段学生而言,通过阅读来培育核心素养是可行的,同时也是具有实践探究价值的。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长江镇港城实验学校(小学部)语文教师。
其他文献
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有效的阅读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会归类,举一反三,在阅读过程中积累语言,并通过分享阅读感悟,使学生学会表达,真正爱上阅读,从而实现“阅读”与“表达”的有效融合。一、群文阅读的界定  群文阅读是一种较为常用的阅读教学方式,是将一组文章借助于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以此指导学生进行阅读。相较于传统单篇文章阅读而言,群文阅读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在阅读过程
期刊
阅读教学语境下的文本细读是指师生能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声响,用生命与文本的一词、一句,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对话,读出文字背后的声音。面对一个文本,细读的关键点在哪里?如何抓住这些关键点进行文本细读呢?下面以《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谈谈笔者的看法。一、于形式相似处细读  文章谋局布篇、遣词造句的结构形式,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尤其是形式相似之处,更值得反复咀嚼。  《少年王冕》一文按王冕成长经历从其七岁丧父
期刊
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基本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书写好汉字,感受书法的艺术魅力,培养审美能力,促进个性良好地发展。书法乃是寂寞之道,同时它是一门比较抽象的艺术,学习者往往感到枯燥无味。写字教学如不从育人出发,忽视学生个性品质的培养和人格的完善,一味刻板地要求学生掌握书法技能,写好汉字,势必会成为学生的另一种课业负担,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所以,中小学写字教学应坚持育人为本,与科学文化教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录的古诗非常多,引导学生阅读古诗对提升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情景交融是古诗最大的特点,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也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望庐山瀑布》是一首非常著名的风景诗,诗人李白以夸张的语言,比喻、想象等修辞手法描绘出一幅大气磅礴的庐山瀑布之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这首古诗,重点要将文字与实景相呼应,借助诗人之笔,感受庐山瀑布的神奇色彩。可以按照读诗、听声、嚼文、
期刊
在语文教学中,阅读和写作是不可分割的,具有相辅相成的功能。实际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读与写的有机融合,以读导写,以写促读,才能同时提升学生读与写两种能力。鉴于此,我在教学《沙漠中的绿洲》过程中做出了创新尝试,立足于多视角,充分发掘教材中的“读”与“写”,并紧扣二者的最佳契合点,组织学生展开读与写的双重训练,以确保两种能力的同时培养和提升。一、品读重点词语,组织积累性仿写练笔  张志公指出:“模仿才是
期刊
[人物名片]屈华,江苏省苏州高新区秦馀小学校校长、书记,双本科,教育学士,中学高级教师,苏州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小学语文学科带头人,苏州市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能手,苏州市教育信息化柔性使用人才,苏州市电教馆小学语文教师在线培训课程开发和辅导老师。先后参与或主持“九五”—“十三五”六个省级、五个市级课题。在《教学与管理》《语文世界》《小学语文教学》等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出版专著《语心》,在线培训
期刊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已然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小学语文用信息技术来支持课堂教学是十分必要的。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有机结合,从而演绎出语文課堂的精彩呢?下面我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我们的错误》这课教学为例,谈谈个人的几点拙见。一、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自由、真实的语文教学环境  “人文性”是新课改中提得较响的一个词。何为人文?笔者认为“人文性”最重要的是
期刊
“互联网+”时代,学生的心理暴露出许多新的问题,诸如任性、耐挫力差、攻击性心理、退缩性行为、心理孤独、心理焦虑、自闭症、抑郁心理等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师的应有之为。在学校心育中,除了专门心育课程外,还必须有融合性心育。笔者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心育渗透、融合,这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心理。一、捕捉教材的“心育”基因  《义务教育语文
期刊
生命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它像清澈的水源灌溉着作者的文本,流淌出一道河流,冲击着伫立在文本岸边的读者。透过文字,一种生命的激荡是影响久远的。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会由于太注意文本所含的基础知识及学生的分析过程,而冲淡了文本中闪现的生命教育内容的因素,导致学生缺乏尊重、热爱、敬畏和保护生命的意识,影响其健康幸福地成长。所以,教师要激发学生的生命意识,不断挖掘文本的生命教育资源,并将这种关照生命的境
期刊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不少初中生在面对文言文时心存畏惧,或简单地定位文言文,削弱了文言经典的教学价值。本文以《记承天寺夜游》为例,简要阐述文言经典教学的新价值,从而发挥文言经典的经典效应。一、积淀:触摸文言经典之“言”  文言文与现代文相比,难点在于语言理解障碍。学生要体悟文言文精髓,必须要完成文言积淀任务。文言经典是文言文丛林中的翘楚,具有很强的“言”语积淀效应。教师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