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创新思维是一种具有主动性、独创性的思维方式,是创新能力品质中的核心因素。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与进步的灵魂,是民族兴旺发达的动力,而创新能力则是民族和社会富有生机与活力的条件,也是民族和社会文明发展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象征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是时代赋予老师的重任,也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薪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只有让学生喜欢,对创新感兴趣,才能燃起他们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充分运用新教材这一载体,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他们的头脑里树立“我能行”的思想,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才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意识到自己有创新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创造性的行列中去,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后,又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有个别学生便提出“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的指出我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全班形成了一场大讨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种成型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经常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思考、多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 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应该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创设疑境的辅助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或讽刺挖苦,要知道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要下定多大的决心,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问题,老师问学生答是一种极其低下的学习方法,不仅效率低,更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应当意识到,当学生能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时,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渐渐形成,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法才为上策。
四、 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一) 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風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二) 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谈教学,忘记了家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他们自学、自解、自悟、自品、自得,由疑到悟,由悟到用,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感知,才会让学生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
向建波,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旺苍县七一中学。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一、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转变观念,力争使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教师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自己首先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意识是创新的内在动力,是创新的开始并始终影响整个创新活动,它是在创新活动中产生、发展、检验和论证,由实践到意识,又由意识到实践,一直贯穿于创新活动的全过程。教师要树立“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陶行知语)的意识,要敢想敢做,要有能为人先的胆识和勇气,能发现并能发展自己的创新能力,敢于标新立异,随机应变的进行创造性教育,对于约定俗成的教学方式要怀有强烈的思维批判性,这是时代更是当前新课程改革赋予语文教师的重任。学生只有在教师的强烈创新意识的鼓励下,才可能产生强烈创新的动机,释放创新激情,发挥创造性思维。
其次,培养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是形成创造性思维的前提。学生的创薪意识并不是与生俱来,必须依赖于积极的指导和鼓励,因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有计划地进行教育和培养。
二、 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兴趣
捷克伟大的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曾经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育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可见兴趣对于学生发展思维能力的巨大推动作用,只有让学生喜欢,对创新感兴趣,才能燃起他们求知和创造的烈焰。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倡导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就应充分运用新教材这一载体,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自信心,保护并激发他们的潜能,在他们的头脑里树立“我能行”的思想,努力为他们营造一个独立探求知识的学习环境,才能引导他们自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意识到自己有创新的可能,从而自觉地投入到创造性的行列中去,如在《愚公移山》一文的教学中,我在充分肯定愚公移山的正确性后,又让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现实意义,有个别学生便提出“愚公移山破坏了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移山浪费人力资源,不如搬家好”等不同观点。有的学生则更深入的指出我是以“人定胜天”的固定思维来分析现实问题,但“愚公移山”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是绝对行不通的。通过这种一题多问,一问多答等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增,全班形成了一场大讨论,都在为自己的观点据理力争。这样不仅使学生触类旁通,学会自主解决各种疑难,而且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启发和鼓励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教师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拘泥于一种成型的固定的思维模式之中,而应经常启发学生从多角度、多思考、多琢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更严密、全面、深刻、灵活。推而广之,学生在分析任何事物时,也就都能自觉地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探究,以激起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三、 创设疑境,引导学生创新思维
质疑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古人云:“学贵有疑,疑为思之始,学之端。”初中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极强,因此我们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勤于思考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在引导学生质疑的过程中,我们应当注意以下几点:
1. 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质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知识来消灭问题,而应该通过传授知识来引发更多的问题。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成为创设疑境的辅助角色,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动者,这样才能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2. 对学生的质疑,即使是幼稚可笑的,也不能轻易地否定或讽刺挖苦,要知道学生每提出一个问题要下定多大的决心,更不能越俎代庖,代替学生提问题,老师问学生答是一种极其低下的学习方法,不仅效率低,更抹杀了学生的积极性。
3. 应当意识到,当学生能针对老师的问题提出新的疑问时,他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已经渐渐形成,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问题的答案,让学生掌握一些思维方法才为上策。
四、 激发想象,培养学生的连续性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一切创造性劳动都是从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想象是一种立足现实而又跨越时空的思维,它能结合以往的知识与经验,在头脑中形成创造性的新形象,把观念的东西形象化,把形象的东西丰富化,从而使创造性活动顺利展开。在想像的天空中自由飞翔,学生可以打开思维的闸门,由一人一事想到多人多事,由花草树木想到飞禽走兽;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从一种意境跳到另一种意境;使狭小单薄的扩大充盈,使互不相连的聚合粘结……它渗透在小学生活的一切方面,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必须具备的心理品质,特别是在发展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中,想象更是具有重要作用。
(一) 观察感知,丰富表象积累
观察能力是发展学生认识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创造思维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智能。因此,我们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指导观察与课文有关的事物,如实物、图片、影片……与作文有关的景、物,如风霜雨雪、花鸟虫鱼、人情風俗、亲戚朋友……并且注意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善于将观察到的用于课文的理解和作文的训练当中,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的阅读和作文能力,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想象的发展。
(二) 启发引导,拓宽想象空间
如果我们单纯谈教学,忘记了家学活动背后还存在着一个广阔的、丰富多彩的世界,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会变成一种缺乏生气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把观察、思维及各种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活泼、深入、全面,有助于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展他们创新的思维,让他们自学、自解、自悟、自品、自得,由疑到悟,由悟到用,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感知,才会让学生逐步走向独立、自主,成为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人才。
作者简介:
向建波,四川省广元市,四川省旺苍县七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