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教学中的新艺术

来源 :成才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9363557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验教学中的“度”就是一种教学尺度,讲究的是适中,追求的是根据大纲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把握教学,调控教学。
  一、 教学中“度”的艺术
  (1)基础知识铺垫应具有“高效度”。每次实验之前,教师必须帮助学生复习好与实验有关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为实验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在这里所复习的知识内容不宜面面俱到,而是要在课始几分钟内平中见奇、快速切入与本实验有关的知识,直接触及实验的实际需要。如高中《生物》中“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可在课始复习提问一下有关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的染色体变化情况,让学生对所要研究的对象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课堂实验教学顺利进行。
  (2)实验教学的导入要有“磁力度”。实验伊始,教师可巧设导语,“磁石”般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其内心的求知浪花,营造积极探索学习的大氛围。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下)中的“观察蚯蚓”的实验,在实验课开始即可联系生活实际设问:①雨后蚯蚓为什么要钻出地面?②蚯蚓是怎样运动的?③你能辨认出蚯蚓的前端和后端吗?短短的几句话可引发起学生强烈的探究兴趣,他们做起实验就格外认真,观察起来特别细致。
  (3)实验教学过程要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应贯穿在整个实验教学过程中,这就需要在教的过程中应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最大限度地动手、动口和动脑,主动地参与到实验的探究活动中来。如初中《生物》第一册(上)中“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在课堂教学安排上,从天竺葵的黑暗处理到叶片的遮光处理,从叶片的脱色到滴加碘酒的观察都可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完成,以此来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实验完成后,教师可就一些现象及操作程序提出疑问让学生进行分析回答,以此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
  (4)实验教学的分析及设问应“多角度”。实验现象的分析和探索是实验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从多角度出发进行导“思”导“疑”。“疑”的提出既要有“质”的体现,又要有“量”的要求。并且“疑”的设置应全方位地切入实验教学的重点、难点和疑点,组织学生在短时间内去说理、讨论和操作,以获得较多的技能。如初中《生物》第二册“脊蛙的反射”实验,在完成观察脊蛙的搔扒反射实验后,让学生再进一步探索:撕下蛙的腹部皮肤、切断蛙的坐骨神经、破坏脊髓、剪断腓肠肌。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对比观察脊蛙能否出现搔扒反射,从而让学生知道反射必须建立在反射弧完整的基础上,只要反射弧的任何一环节出现故障,反射都无法完成。
  (5)实验教学的课后小结应“高浓度”。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同样,实验教学的成败关键是设计出高质量的课后小结。因为小结,是对整节课堂教学内容的高度浓缩,是提纲挈领地展现本节实验的过程及结构,其作用是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初中《生物》(上)中“显微镜的使用”实验,可浓缩成一首打油诗来作为本节课的小结:左手托座,右手握臂;放在偏左,目物安备。转动转换,对光低倍;看准光孔,光圈正对。左眼看目,右眼要睁,转动反光,直到白亮。玻片安放,要在台上;压好玻片,标本对上。转动粗螺,镜筒下降;接近标本,千万别望。左眼看目,同时反向,转动粗螺,镜筒缓上。一直等到,看清物像,略调细螺,物像更棒。
  二、 “导”的把握
  “导”是控制整个实验教学的“遥控器”。古语云:“施教之法,贵在启导。”实验课堂教学活动的每一环节都应在教师施“导”的操作下进行,其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导”的艺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当学生出现“厌学”时,应着手于“诱导”。有的实验内容枯燥乏味,过程复杂多变,目的及要求又有一定难度,这就容易使学生产生望而生畏的厌学心理。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适时诱导。如高中《生物》中“叶绿体中色素的提取及分离”的实验,由于研磨、过滤、剪纸条、划线等操作步骤的烦琐,一些药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再加上最后的实验结果不易成功,容易使学生产生厌烦心理。因此,教师应随时从实验方法、实验技巧等方面加以引导。告诉学生研磨动作要快;研磨后为了能得到一定量的滤液,可再向研钵中加少许的丙酮过滤;每次用吸管划线时吸取的滤液要少;划滤液细线要保证又齐又细等。明确引导使学生掌握操作要点,就会得到满意的实验结果。实验的成功,会使学生从内心产生一种愉悦感,也就会变“厌学”为“乐学”,进而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2)当学生感到“难学”时,应及时“疏导”。学生在做实验时,会遇到思维受阻或偏差,此时教师应就疑解答,指点迷津,化难为易,使学生产生顿悟、顿解,以获取成功的喜悦。如遇到“显微镜使用”中的物像寻找,“玻片制作”中气泡的产生,“观察唾液淀粉酶的消化作用”中水浴温度的控制等难点时,教师应着力做好“疏导”工作,抓住要点变“难学”为“易学”,促进整个实验教学的顺利开展。
  (3)当学生“死学”时,应给予“引导”。有的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特别是对于难度较大的实验,往往机械地“照方抓药”,忙得不亦乐乎。但由于对现象的观察不详细,对结果分析不透彻,仍得不到满意的结果。对此,教师应避虚就实,依据实验特点和学生实际,恰当地把实验进程划分为层层递进的若干问题,引导学生去发现新知,总结规律,从而获得真知,变“死学”为“活学”。如“观察小肠绒毛”实验,为了加强学生对实验的理解,可设计如下的问题:①肠不仅长,它的内壁是否光滑?(有皱襞和绒毛)②这样的结构有什么好处?(扩大消化吸收面积)③食物必须在消化液的作用下完成消化,小肠内有哪些消化液?(肠液、胰液、胆汁)④进入小肠的食物如何与这些消化液混匀?(小肠的蠕动)⑤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哪些方面有利于吸收?(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薄)
  (4)当学生认为“学会”后,应适时“指导”。实验中,当学生掌握一定的实验技巧,或学会有关操作技能后,应教育学生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能力,鼓励他们大胆地去设想,搞小发明,小创造。在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活动中,教师可在思维方法和心智技能上给予指导,让学生真正从“学会”的乐园中走到“会学”的王国中去。
   (乐清市虹桥镇一中)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探究性阅读,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研究探索的方式自主地阅读获取和运用的一种学习方式。那么在阅读课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能力呢?    一、 引导质疑,培养探究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探究性阅读需要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
随着科学的发展,创造思维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并形成一种热门的科学,什么是创造力?我认为就是运用原有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新加工组合,创造新设想、新事物的能力。在小学作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通过教学实践,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 随机取材,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人们做事,如有兴趣,就容易做好,写作也如此,学生愿意写,思维就会积极、活跃。创造的火花才能点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首先
苏东坡说过:“文章最忌随人后。”陆游也说过:“文章最忌百家衣。”作文是思维成果的展示。作文创新首先是要思维创新。作文思维创新,能使文章思想独到、新颖而深刻。创新思维是
摘要:自主性学习是学生主体性的具体表现,学生的自主性首先表现为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觉积极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篇文章就是讨论在教学过程中怎样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自主性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英语学习;自主性学习;学习策略    一、 自主性学习的基本特征    美国自主学习研究专家齐莫曼指出:“自主学习的动机应该是内在的或自我激发的,
一、英语学困生形成的主要因素1.对英语学习不感兴趣。农村小学没有专职的英语教师,大多是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职的。他们凭借自己在中学里的英语功底来完成小学的英语教学任务,
2008年11月11日,上午,由北京市政府和中科院联合举办的"2008年诺贝尔奖获得者北京论坛"开幕。包括7位诺贝尔物理、化学、经济学奖获得者和4位图灵奖获得者在内的众多国际学术
为研究多通道参数不同的液压系统在工况中的同步性能,以液压控制机构原理为基础,提出了在偏差-环形耦合控制方式下采用猫群算法对控制参数进行优化的同步控制方案。相比采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效率;认识误区;提问;背诵;思考;教学容量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2)04-0065-01  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一直是困扰语文教师的一大难题。广大语文教师努力研究探索,展开了大量的教学研究,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不高的现象仍普遍存在。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怎样提高语文
凉州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是甘肃省最早的省级重点职业中专,也是国家教育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批准的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学校。现有教职工1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視和发展学生的好奇心,让每一个学生养成想问题、问问题、挖问题和延伸问题的习惯。让所有的学生知道自己有权利和能力提出新的见解、发现新的问题。这一点对学生的发展很重要,它有利于学生克服迷信和盲从,树立起科学的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一、 善于运用启发法和发现法,启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在教学义务教育十一册教材 “圆的认识”一课时,教师首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