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创新创业“机电”模式 培育学生核心竞争力

来源 :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ddh9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整体转型所带来的契机,以及国家政策层面的有意扶持,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掀起了一波发展高潮。经历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发展周期,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结出了硕果,也发现了问题。
  为了更好地梳理和总结,本刊近期推出“创新创业教育看高职”系列报道,对浙江省内高职院校近年来的创新创业教育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更多的借鉴和思考。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的工业体系已经形成,教育水平、劳动力素质也在逐步提升,制造业的大部分领域已站在了世界前列,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国。近年来,随着我国总体经济结构进一步转型发展,制造业也重新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契机,而创新创业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正逐渐成为制造行业发展的新诉求。作为制造业人才的重要补给线,创新创业教育对工科类高职院校而言,也早已不是锦上添花的摆设,而是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本期“创新创业教育看高职”系列报道组走进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一窥这所省内工科龙头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
  深夜依旧灯火通明的“双创”实验室,周末也人满为患的指导教师办公室,还有进不了创新创业园还愿意在门口“练摊”的学生。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校园里,这些不同寻常的“怪事儿”还有不少,学校何以能像一块磁石牢牢地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时刻处于“电力”满格的状态?记者带你走进校园一探究竟。
  作为浙江省工科类高职院校的龙头,近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从学院特色出发,打造起以培养敬业精神、专业能力和市场意识为三项核心竞争力的“双创”教育机电模式,使学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走出了一条独特的双创教育发展之路。
  而如何打造、培育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让“双创”教育的机电模式持续保持吸引力?记者有幸请到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黄道平对此进行独家解读,向您全面展示“双创”教育的机电模式。
  核心竞争力之一:敬业精神
  一个人对于专业的态度、职业的态度,往往能直接影响他的个人成就。而作为工科类机电院校,苦、脏、累,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不可回避的现实,要克服这些困难,进而在专业上有创新,甚至开创自己的事业,敬业精神必不可少。肯干、能干,下得了一线,忍得住辛苦,是我们希望学生首先具备的个人素质,也是我们希望通过“双创”教育打造的学生核心竞争力之一。
  什么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是对学习专业、个人职业的一种敬畏之心,是对自身岗位的责任心,是对自身能力提升的进取心。它是一种个人品质,一种精神力量,育成这种精神我们不搞形式主义的量化,而是着力通过教师身教、文化熏陶和企业实践,实现精神的内化。
  身教为本,文化共育
  以身教代言传,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双创”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原则。将教师队伍打造成学生的榜样,通过教师的行为感染学生,让学生不自觉地效仿和学习,从而实现更好的教育效果。学院积极鼓励专业教师组织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不论是教师独立完成创新创业作品,还是带领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学院都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各个二级学院都建立起了以专业优秀师资为核心的创新创业实验室,这批专业教师都是学院经过严格选拔、外派培训后组建的精英团队,不仅专业能力过硬,更重要的是对专业本身有兴趣、有追求,对工作有责任心。
  教师自己承接或开发的项目,学生申请研发的项目,让各分院的创新创业实验室几乎全年无休,经常是晚自修结束后,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在这批教师的带领下专业学生不仅能干,而且肯干,形成了良好的“双创”文化氛围。
  机械工程分院的实训教师黄明钧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他被学生亲切地称为“老黄”。学生们都知道“老黄”不爱讲道理,爱做事,任何创新作品在“老黄”那里都不存在差不多一说,有时为了调整一个微不足道的技术细节,“老黄”会带着学生到一线的企业去请教大师傅,然后反复调试,直至达到完美的技术标准。在“老黄”的带领下,每年的创新大赛上,学生们都成果颇丰。学生对他不仅敬重,更视为个人发展的榜样。
  此外,学院还积极开展“双休日”工程,保证学生在公休假期时间,也能得到创新创业专业指导和集中培训,而为了保证自己作品的质量,即使在周末,专业指导教师的办公室里依旧挤满了学生。学生们你追我赶,齐头并进,营造起一股浓厚的学习实践氛围,进一步提振了学习实践的精神气儿。在学院的各项荣誉评比中,除了对专业创新给予肯定,团队的合作精神和学生的敬业精神,也通过特定奖项、校内宣传等方式给予褒扬和鼓励。
  除了校内的磨炼,学院还积极联系企业,把学生送到企业一线去,让学生在一线车间,跟着企业的专家能手学习技艺,了解他们在自身岗位上的创新,亲身体会他们身上的敬业精神,并且通过企业文化的熏陶和企业专家能手的个人经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观和职业精神,在认可自己的专业之余,更增添一份对未来从事职业的敬畏感。
  核心竞争力之二:专业能力
  创新创业必须建立在育成学生的个人能力之上,否则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专业能力作为学生个人能力中的硬指标,直接关乎学生的就业、创业。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工科类院校,对于学生的专业能力无疑有着更具体细致的要求。没有夯实专业能力基础,学生的创新和创业就缺乏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很可能只是在校园里昙花一现,无法面对真实市场的考验。
  为了给学生打下坚实的专业能力基础,同时让学生的个人专业能力为创新创业所用,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通过“双创”教育与专业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将创新创业课程融入专业课程,并通过创新创业实践进一步提升和拓展专业能力。
  充分融合,共同推进
  为了实现“双创”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充分融合,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把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作为校十二五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制定了《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关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施意见》,建立专门的课题研究小组,设计规划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学院积极对教育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与创新,在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中,都明确要求把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培养作为创新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的重要内容。   近年来,学院已自主开发创新创业教育课程68门,建成11门国家精品课程、25门省级精品课程,开发11个省新世纪教改项目,编写了37本省级重点教材和《创新创业与就业》《大学生创业实践》和《机械创新设计》等多本“双创”教育需求与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校本教材。
  从大一入校开始,在学生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学院就植入创新创业理念,鼓励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反思、质疑,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创新创业储备思维能量。进入大二学年,开设有专业针对性的创新创业课程,帮助学生积累创新创业所需的专业基础知识。除常规课程外,还开设各类与创新创业相关的专业领域延伸、拓展课程,供学生选择适合自身的专业发展方向。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创业中来,将想法变为现实,在实践中进一步检验自己的专业能力。学院设立学生创新创业基金项目支持学生的课题立项和项目开发,每学期申报一次,通过严格的评审予以立项,保证创新创业项目的数量和质量。对于立项的项目,学校提供2000~3000元的无偿资助资金,确保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根据创新创业项目的不同专业性质,配备专门的指导老师,帮助解决专业疑问。目前,在学院成功立项并进入运行阶段的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有三分之二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通过创新创业实践,学生的专业能力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并且更具实用性。
  大三学年,进入毕业实习阶段,根据学生前两年的学习和实践情况,学院帮助学生分析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发展方向。对于专业能力较强的学生,鼓励其选择企业的一线技术岗位,在工作岗位上实现技术创新,对于有创业想法和能力的学生,则提供专业的创业资讯和服务。近年来,在“双创”教育与专业能力培养的充分融合下,学院学生的就业质量和创业水平有了显著提升,实现了两者的共同发展。
  核心竞争力之三:市场意识
  如今的时代早已不适合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读书,而是需要学生放眼全球的时代。与市场联系紧密的高职教育,则更需要学生开眼看世界。近年来众多创新创业的成功案例证明,把握发展趋势,洞察发展先机的市场意识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性。而在信息时代,面对洪水猛兽般的信息和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要让学生提前具备成熟的市场意识,“双创”教育就成了突破口。
  近年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校内创业园为基地,借由创新创业实践和系统的市场教育,全面提升学生的市场意识,使学生带着能够理解市场、分析市场的头脑走出校园,迎接挑战。
  内培外引,锻造思维
  在2014年7月的全国首届“挑战杯——彩虹人生”全国职业学校创新创效创业大赛上,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智能婴儿摇篮》颇受好评。除了技术环节上的创新,设计团队对于摇篮的市场价格和环保安全性,都做了充分的考量,很好地适应了市场需求,充分彰显了学生的市场意识。目前该项目已成功申请专利,并与企业达成成果转化协议,现已投入生产。不为创新而创新,不为创业而创业,而是在市场意识的指导下去做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项目,正是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在“双创”教育中始终坚持的原则。
  作为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双创”实践主战场,学院的创新创业园成为了培育学生市场意识的重要阵地。根据学院规定,学生在规划创新创业项目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提交市场调查报告,得到审核认可后,才能落地创新创业园,使有创新创业念头的学生不得不主动认识、考察市场。
  对于暂时不具备落户实力的创新创业项目,学院允许学生在创新创业园门口先“练摊”,而成功入驻的项目企业也要进行定期考核,考核末位的三家项目企业将被淘汰,然后再面向学院重新招商。通过这种校园内模拟的市场准入制度,让学生学会在竞争中,分析长短利弊,锻造市场思维。截止到目前,入驻创新创业园孵化的学生企业已有41家,有10家企业注册公司,9家成功孵化,有3个项目团队获得杭州市资助的创业资金17万元,600多名学生参与了实践锻炼,园区年营业额保持在200万元,园区企业基本实现盈利。
  此外,每年暑假的学生定岗实习后,学院都会要求实习学生就在企业掌握的各项情况,作一份市场评估,学习在实践中掌握、思考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学院还开设有相关的市场分析选修课程,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定期邀请本地相关行业的成功企业家,入校授课,分析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变化。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将校友的创业经历汇编成册,作为内部资料供学生学习,联系引进优秀校友,回校指导、带领学生创业。
  经过卓有成效的内培外引,市场意识这把看不见的思维“利剑”,被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紧紧地攥在了手里。曾荣获“浙江省第六届机械创新设计竞赛一等奖、2009年全国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三等奖”的校友丁芹燕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大公司的聘用,创办了经营服装的“美搭馆”淘宝店,并于2011年11月,注册成立了杭州梦涂服饰有限公司,进驻淘宝商城,2013年实现了7000万元的销售额。谈起自己当时毅然决然的选择,丁芹燕说自己只是看准了市场,抓住了时机,而这般能力就来自于母校的馈赠。
其他文献
近日,河南省鹤壁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表彰暨工作推进会在鹤壁市人民大会堂三楼举行。鹤壁市委书记范修芳,市人民政府代市长唐远游,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史全新,鹤壁市委常委、鹤壁市委秘书长李成宽,副市长高雅玲,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张艾芳,市政协副主席杜国庆出席会议。各县区长、分管副县区长,组织部、宣传部、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人社局等30多家市直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鹤壁市创业孵化园代表、创业大赛代表、大学生
随着社会发展,律师人数在不断增长,但是律师仍然沿用一贯的工作模式,工作重点还停留在发生纠纷解决纠纷上,这种状况其实并没有真正实现法律效率的最大化。这给律师尤其从事单一服务内容的律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律师对所服务的社会关系起着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驾护航的作用,其职责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解决和处理社会关系中的不和谐问题上。律师的最大价值不是在治“显病”,也不是治“隐病”,而是防“未病”。  【案例】侯女士从
摘 要:职业指导是指“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社会职业的需要,选择最能发挥自己才能的职业,全面、迅速、有效地与工作岗位结合,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中,它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技校应根据学生对职业指导的需求,针对专业实际和学生个性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职业指导。本文运用调查分析结合文献研究的方法,对广州地区内某三所技校共150名学生进行随机抽样调查,从而分
在一个明媚的冬日,我们走访了周杨。这个20岁出头的大男孩,如同这冬日的阳光一样,笑容满满、朝气蓬勃,处处散发着青春的活力。在与记者交流的一个多小时里,他爽朗健谈、笑声不断。  周杨是江苏省扬州技师学院2010级机电工程系高IHK机电班学生,他连续多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学习标兵;曾获“扬州技能状元大赛”维修电工学生组状元,江苏省“技能状元”决赛三等奖;更在“2014年中国技能大赛——第43届世界技能大
摘 要: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技工院校作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开展对学生关键能力培养载体的研究与实践是应对这一变化的根本途径。  关键词:技工院校 关键能力培养 载体 研究与实践  一、概述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现代企业对技能人才素质的要求日益发生着变化,从重学历到重能力、重职业道德和价值观,人才的内涵不断丰
近日,人社部原副部长王晓初就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到厦门技师学院调研。福建省人社厅副巡视员王建民、厦门市人社局局长吴新奎一同参与调研。  王晓初参观了学院模具、数控、汽车等实训车间,观摩了实训教学,亲切地与师生交流,了解他们的学习工作及参加技能竞赛的情况,勉励他们弘扬工匠精神,强化技能培养。  人社部《职业》杂志社副社长杨生文、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出版集团区域经理杜宁、福建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罗
【编者按】为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提升全国职业指导工作的水平,中国就业促进会和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从2012年开始,每年联合召开全国高级指导师年会,推出优秀的高级职业指导师、星级职业指导师,展示优秀职业指导工作者的成就和风采。《职业》杂志从本期开始,开设“感动人物”专栏,对全国的优秀星级职业指导师进行深度报道,展示优秀职业指导工作者的成就和 “职业感动”的风采,搭建职业指导人员高水平的交
摘 要:学习兴趣能激发学习动力,增强学习效果。技工院校德育课不仅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理论知识,更侧重于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因而提升德育课堂学生学习兴趣至关重要。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技工院校学生对德育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教学实效性低。因此,本文通过对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分析,总结影响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因素,从而为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
编者按: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发起的“根在基层·中国梦”大型调研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中央国家机关78个部门的近1500名青年干部,分赴30个省(区、市),从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到地下800米的矿井巷道,从崎岖险峻的山林巡护站到零下40度低温的海关边检,从西北边陲的大漠戈壁到南国海岛的原始森林,从沙漠孤洲的核辐射站到深入云端的气象点……大家与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同工同勤。《职业》开设专栏“根在基层·
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有这样一支专业高效的精英队伍,一群奋斗着拼搏着的可爱的人,他们是求职者的挚友,用人单位的好参谋,职业的贴身管家。他们是奋斗在一线岗位的从业者,也是启明人生的心灵导师;他们是科学和梦想的传道者,也是希望和快乐的追逐者;他们是不断创新的自我实现者,也是燃烧青春的默默奉献者。他们,就是战斗在职场的职业指导师。  在由中國就业促进会、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主办的“2013年全国高级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