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由中央国家机关团工委组织发起的“根在基层·中国梦”大型调研实践活动圆满落幕。中央国家机关78个部门的近1500名青年干部,分赴30个省(区、市),从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到地下800米的矿井巷道,从崎岖险峻的山林巡护站到零下40度低温的海关边检,从西北边陲的大漠戈壁到南国海岛的原始森林,从沙漠孤洲的核辐射站到深入云端的气象点……大家与基层一线干部职工同工同勤。《职业》开设专栏“根在基层·中国梦”对活动成果进行报道,反映各个行业和岗位一线职工的职业精神和风采。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拉西瓦水电站,这里的一线工作人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克服诸多生活困难,夜以继日地奋战着。水电站一线工作岗位的状态是“四班三倒”,意味着水电站职工连续工作四天四夜才能休息。经过七天的调研,“根在基层·中国梦·拥抱母亲河”调研团在青海省贵德县的调研活动结束了。调研期间,调研团团员和拉西瓦水电站的员工同工同勤、同吃同住,充分体会到了拉西瓦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电力行业“保万家灯火,传一片真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片与世隔绝的高原上,拉西瓦人不畏自然环境的恶劣、不畏工作内容的繁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万家灯火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伟岸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青海印象
记忆中的青海苍凉而且神秘,有着我国范围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的美丽、壮阔以及它富有特色的美食及淳朴的民风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此行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当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传说中的母亲河源头真真实实地看在我的眼里。克服了高原反应的不适、颠簸的道路以及车辆爆胎的惊险,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领略了母亲河发源地的美丽景色,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主要承担黄河上游、青海大通河流域、陕西嘉陵江流域水电开发,西北地区火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以及煤炭、水电铝、多晶硅等电力上下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公司拥有黄河龙羊峡、拉西瓦等九座投产发电的大中型水电站,年发电能力达350亿千瓦时。黄河公司正在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建的有积石峡、班多等水电站,规模419.2万千瓦;水电铝联营项目,规模50万吨/年;多晶硅项目,规模1250吨/年;筹建中的西安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规模1000兆瓦。黄河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电为核心,水、煤、硅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调研之前“光伏发电”对我们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短短一天的生活体验,我们就对龙羊峡水光互补、共和光伏发电园区有了深刻的认识。调研团团员与建设工人同工同勤,体验光伏板安装的全过程,看着建设工人顶着炎炎烈日工作,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隔行如隔山: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每一位光伏板安装工人要在47.5平方公里的区域每天工作10个小时,建设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站,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在他们脸上洋溢的是灿烂、淳朴的微笑,感觉这种发自内心的微笑比春天的阳光还要温暖。
拉西瓦人的艰辛、坚守与忍耐
车辆在崇山峻岭间穿梭,慢慢地,雄伟的拉西瓦水电站映入我们眼帘。高耸的坝体坐落在两山之间,在这个不见人烟的地方,它仿佛是茫茫沙漠中一片唯一的绿洲。水电站大坝坝体高25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432米,地下厂房全长311.75米,净宽27米,总高75米,电站设计装机容量420千瓦。很难想象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电站,工作人员只有100多人。厂房深入地下30多米的地方,工作环境简单枯燥,发电机不停歇地在那儿运转,巨大的噪音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耳膜。这里的员工要日复一日地面对这些庞大的机器,他们是从电站投产的那一天起,就远离家人,默默地在这里工作,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光亮。没有平和的心态,没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那份淡然,怎么能够把繁冗复杂的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据了解,拉西瓦的职工们大都存在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很多职工通常3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而年轻职工们热盼解决的两地分居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年长的领导同志,已经在拉西瓦工作了几十年,但是仍然和自己的配偶分隔两地。在调研团的访谈中,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小孩才两岁,说到孩子的问题她泪光盈盈。她说,每次离开西宁来电站的时候,两岁的娃娃总会抱着她的腿哭泣:“妈妈,我再也不要礼物了,妈妈不要走好不好?”听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很揪心。与辛勤敬业、甘于奉献的拉西瓦人相比,我们太幸福了,至少,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家。经过对拉西瓦员工的访谈,团员们认为自己更应该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勇于奉献,发出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热。
从小事做起
蔡楠是一位80后的年轻干部,和我们调研团的成员年纪相仿。他平时话不多,给人的印象是憨厚、朴实和实干,具有西北人的一贯品质。蔡楠的专业是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毕业以后就来到黄河公司工作,目前担任黄河公司团工委書记兼黄河矿业公司的副总经理。
蔡楠告诉我们,在黄河公司,机遇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静下心来做事,自己做好综合储备,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包括业务储备,为人处世的储备等。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件小事,令调研团团员印象特别深刻。我们的调研地海拔高、行程长,经过长途的跋涉,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状况。从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返回的路上,我们乘坐的一辆车发生了爆胎的事故,几个司机师傅都没有搞定,蔡楠二话不说钻到车底下换胎,干净利索地解决了问题。调研团的成员顿时一致对蔡楠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和敬意。事后我想,他人的认可和敬意,还有自己才能的不断提高,都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蔡楠诚然是身先士卒。路上聊天,耿直的蔡楠颇多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踏实干活的不多了……”这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其实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伟大的梦想,都是从脚踏实地走好脚下的第一步路开始的。
七天的调研,满载收获。收获的是对水电工作人员的认识和理解,还有我们调研团团员之间种种的情谊。最后,我们用团队的口号作为结束语:青年干部、敢于担当、职在中枢、心系边疆、春华秋实、百炼成钢、中国梦想、屹立东方!
作者简介:
张如歌,国家开发银行副主任科员;于文涛,证监会主任科员;潘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在遥远的青藏高原上,有一个拉西瓦水电站,这里的一线工作人员,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克服诸多生活困难,夜以继日地奋战着。水电站一线工作岗位的状态是“四班三倒”,意味着水电站职工连续工作四天四夜才能休息。经过七天的调研,“根在基层·中国梦·拥抱母亲河”调研团在青海省贵德县的调研活动结束了。调研期间,调研团团员和拉西瓦水电站的员工同工同勤、同吃同住,充分体会到了拉西瓦人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和电力行业“保万家灯火,传一片真情”的无私奉献精神。在这片与世隔绝的高原上,拉西瓦人不畏自然环境的恶劣、不畏工作内容的繁重,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为万家灯火奉献着自己的青春,他们伟岸的形象令人肃然起敬。
青海印象
记忆中的青海苍凉而且神秘,有着我国范围最大的湖泊——青海湖。青海的美丽、壮阔以及它富有特色的美食及淳朴的民风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此行最让人心驰神往的当属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传说中的母亲河源头真真实实地看在我的眼里。克服了高原反应的不适、颠簸的道路以及车辆爆胎的惊险,我们终于登上了海拔4610米的牛头碑,领略了母亲河发源地的美丽景色,感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公司(以下简称黄河公司)是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控股的大型综合性能源企业,主要承担黄河上游、青海大通河流域、陕西嘉陵江流域水电开发,西北地区火电、风电、气电、太阳能发电的开发、建设、生产和经营,以及煤炭、水电铝、多晶硅等电力上下游产业的开发、建设和经营。公司拥有黄河龙羊峡、拉西瓦等九座投产发电的大中型水电站,年发电能力达350亿千瓦时。黄河公司正在打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基地,在建的有积石峡、班多等水电站,规模419.2万千瓦;水电铝联营项目,规模50万吨/年;多晶硅项目,规模1250吨/年;筹建中的西安太阳能光伏电池组件项目,规模1000兆瓦。黄河公司已初步形成了“以电为核心,水、煤、硅为基础,产业一体化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调研之前“光伏发电”对我们还是一个陌生的词语。短短一天的生活体验,我们就对龙羊峡水光互补、共和光伏发电园区有了深刻的认识。调研团团员与建设工人同工同勤,体验光伏板安装的全过程,看着建设工人顶着炎炎烈日工作,终于体会到了什么叫做隔行如隔山:这不仅是一个技术活也是一个体力活,每一位光伏板安装工人要在47.5平方公里的区域每天工作10个小时,建设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光伏发电站,辛劳程度可想而知。可是在他们脸上洋溢的是灿烂、淳朴的微笑,感觉这种发自内心的微笑比春天的阳光还要温暖。
拉西瓦人的艰辛、坚守与忍耐
车辆在崇山峻岭间穿梭,慢慢地,雄伟的拉西瓦水电站映入我们眼帘。高耸的坝体坐落在两山之间,在这个不见人烟的地方,它仿佛是茫茫沙漠中一片唯一的绿洲。水电站大坝坝体高250米,水库正常蓄水位2432米,地下厂房全长311.75米,净宽27米,总高75米,电站设计装机容量420千瓦。很难想象这么大规模的一个电站,工作人员只有100多人。厂房深入地下30多米的地方,工作环境简单枯燥,发电机不停歇地在那儿运转,巨大的噪音不断地冲击着我们的耳膜。这里的员工要日复一日地面对这些庞大的机器,他们是从电站投产的那一天起,就远离家人,默默地在这里工作,为人民提供源源不断的光亮。没有平和的心态,没有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的那份淡然,怎么能够把繁冗复杂的工作做得如此之好?
据了解,拉西瓦的职工们大都存在着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很多职工通常3个星期才能回一次家,而年轻职工们热盼解决的两地分居问题几乎不可能得到彻底解决。有些年长的领导同志,已经在拉西瓦工作了几十年,但是仍然和自己的配偶分隔两地。在调研团的访谈中,有一位年轻的妈妈,她的小孩才两岁,说到孩子的问题她泪光盈盈。她说,每次离开西宁来电站的时候,两岁的娃娃总会抱着她的腿哭泣:“妈妈,我再也不要礼物了,妈妈不要走好不好?”听到这里,大家都觉得很揪心。与辛勤敬业、甘于奉献的拉西瓦人相比,我们太幸福了,至少,我们有一个完整的家。经过对拉西瓦员工的访谈,团员们认为自己更应该在本职岗位上踏实工作,勇于奉献,发出自己的一分光、一分热。
从小事做起
蔡楠是一位80后的年轻干部,和我们调研团的成员年纪相仿。他平时话不多,给人的印象是憨厚、朴实和实干,具有西北人的一贯品质。蔡楠的专业是水利水电工程,研究生毕业以后就来到黄河公司工作,目前担任黄河公司团工委書记兼黄河矿业公司的副总经理。
蔡楠告诉我们,在黄河公司,机遇总是等待有准备的人,所以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努力,静下心来做事,自己做好综合储备,不仅仅是知识储备,还包括业务储备,为人处世的储备等。在调研过程中,有一件小事,令调研团团员印象特别深刻。我们的调研地海拔高、行程长,经过长途的跋涉,难免会出现一些小状况。从海拔4610米的黄河源头返回的路上,我们乘坐的一辆车发生了爆胎的事故,几个司机师傅都没有搞定,蔡楠二话不说钻到车底下换胎,干净利索地解决了问题。调研团的成员顿时一致对蔡楠产生了由衷的钦佩和敬意。事后我想,他人的认可和敬意,还有自己才能的不断提高,都是通过这样一件件小事积累起来的,蔡楠诚然是身先士卒。路上聊天,耿直的蔡楠颇多感慨:“现在的年轻人能静下心来踏实干活的不多了……”这句再朴实不过的话语,其实说出了一个最简单的道理,“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切伟大的梦想,都是从脚踏实地走好脚下的第一步路开始的。
七天的调研,满载收获。收获的是对水电工作人员的认识和理解,还有我们调研团团员之间种种的情谊。最后,我们用团队的口号作为结束语:青年干部、敢于担当、职在中枢、心系边疆、春华秋实、百炼成钢、中国梦想、屹立东方!
作者简介:
张如歌,国家开发银行副主任科员;于文涛,证监会主任科员;潘娜,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助理研究员